2019年,浙江桐廬縣認真貫徹落實杭州市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決策部署,圍繞打造傳統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示範區目標,大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通過機器換人、工廠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企業上雲等幾大行動,著力提高企業數位化改造覆蓋率。
工作人員在「羿頓安全生產雲」平臺查看實時數據
織慧科技、彥德科技、羿頓管理……圍繞傳統企業數位化改造,一批科技型企業應運而生,開發出了針對性強的服務軟體,破解企業數位化改造難題。目前,中國禮品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完成1.0版本開發,並與阿里雲supET工業大腦進行了深度合作。羿頓安全生產雲平臺完成了2.0版本的開發,已有120多家企業應用。全縣有2200多家企業在各類平臺完成「上雲」。
物聯網管理 提升企業個體競爭力
在桐廬縣,針織、制筆等傳統產業的工廠物聯網正在逐步推進中,其中,正華文化、華盛圍巾起到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帶動了春蕾針織、歐賽筆業、派得利筆業、廷鎂家居等一批企業開展應用。
桐廬正華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員工操作現代化設備
桐廬正華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於2016年開始轉型升級,注重研發設計,創建了「至善·創美」品牌,不斷提升產品品質與檔次。同時,企業負責人也認識到,雖然通過機器換人,整個工廠逐步實現了高度自動化生產,但以往粗放式的傳統管理模式仍沒有改變,距離現代化管理企業仍有不小差距,制約企業做強做大。
「我們傳統企業在數位化改造上下功夫,來拓展企業軟實力。通過數位化改造、物聯網改造,把我們生產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變得智能化、可視化。」正華文化總經理張振華說道。
2016年8月,企業引入杭州彥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物聯網管理技術,這套技術利用局部網絡或網際網路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遠程管理控制、智慧管理。經過一年多的改造完善,企業每一個崗位、每一道工序都實現了智能化管理。
通過物聯網技術,後臺點擊可監控注塑、印刷、裝配、包裝等每個生產環節,每個崗位員工的生產數量、質量,該得到的工資獎金,一目了然。同時,通過掃描庫存產品條碼,可顯現產品的生產日期、生產人員、生產數量等信息,並由此追溯責任。
物聯網智能化管理的實施,助推了企業中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的轉型,正華高端制筆產品銷售量雖略有減少,但利潤卻有了大幅提升。
「物聯網相當於我們企業的中樞神經,現在企業實現人員緊密配合,管理密切配合,實現數位化智慧管理。」張振華欣慰地說。
除了正華文化,華盛圍巾、春蕾針織、歐賽筆業、派得利筆業、廷鎂家居等應用物聯網技術的企業,企業競爭力都提升了不少。
「現在行業競爭比較激烈,新出現的經濟現象就叫數位化紅利,傳統產業亟需通過數位化改造,推進、提升他們的競爭力。」縣經信局信息經濟服務中心主任鄭浩介紹道。
近年來,桐廬縣大力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鼓勵傳統行業龍頭企業結合機器換人和自動化設備更新,開展整車間和全業務流程數位化改造,打造數位化車間示範樣板。此外,桐廬縣還專門針對傳統產業數位化改造出臺了數位化改造的十條意見,兩年安排了5000萬元資金,支持傳統產業的數位化改造。
網際網路協同 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與制筆產業相比,針織產業還受季節影響,不可控因素更多。這幾年,隨著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針織企業單一的大批量訂單越來越少,而呈現客戶個性化需求的訂單卻日益增多。這些訂單看上去雖然利潤不薄,但單個生產數量不多,給設計打樣、倉儲物料管理帶來難度。
解決針織企業面臨的這些難題,實現智慧化生產,企業需要抱團協同發展。
杭州織慧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一家致力於針織企業智慧化生產、網際網路協同轉型的公司。2019年3月入駐科技城孵化園,目前已經開發出專業的技術設備和先進的系統軟體,對傳統中小型針織企業進行符合時代需求的數位化改造。
「企業運用我們這套系統軟體後,可以實現更精細更透明管理。通過數據管理,企業負責人在系統網上可以清楚找到想要的信息,可以更準確地掌握自己企業內部的生產流程、庫存等情況。」杭州織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凱介紹道。
織慧科技對針織行業實施信息化、數位化、網絡化等特徵的智能化技術改造,推進信息化系統集成應用,可以對企業的生產、庫存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和企業上雲平臺建設,就是把針織行業看成一個整體,計算出整個地區所用的原料紗線品種、用量,集中訂購,並設計打樣,有效降低成本。
「看成一個整體以後,可以為未來的訂單協同製造,比如有個外國客人下了一筆很大的訂單,一家企業可能做不完,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平臺對這個訂單進行調撥,或者智能分配到各家工廠進行生產,這樣可以提升整體的生產效率和產量。」對於協同發展,周凱充滿信心。
應用專業的工業網際網路雲平臺,企業可以降低數位化改造的成本,儘快探索出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數位化改造道路。目前,橫村的針織企業中,已經有多家企業進駐織慧科技開發的平臺,實現了新發展。也有一些企業探索出了新的商業模式,以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桐廬縣培育工業雲平臺和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還可以為將來實現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打下基礎,圍繞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縱向數據的集成,以及實現圍繞企業的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生態的橫向數據的集成打下基礎,完善數字經濟產業鏈條,加快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 桐廬縣經信局副局長王青介紹道。
安全生產「上雲」 24小時管家服務
位於桐廬舊縣街道的杭州羿頓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開發的雲平臺「羿頓安全生產雲」已經運用到多家傳統企業,通過雲服務,幫助企業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打通安全生產「最後一公裡」,讓安全生產制度不停留在紙上。
該街道有許多規模不大的皮具、拉鏈、針織等企業,這兩年,「上雲」實現數位化管理的企業,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在一家拉鏈生產企業,「羿頓安全生產雲平臺」承擔了安全生產管家的角色,安全生產計劃安排、執行提醒、隱患整改分析、隱患趨勢預判等與企業安全生產有關的情況在「羿頓安全生產雲」平臺上一目了然,實現規範化、智能化管理。
「『羿頓安全生產雲』平臺主要功能有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智能化提升等。安全生產過程中,人、機器、環境等數據採集後,形成企業安全生產資料、臺帳、記錄、隱患、整改等數據的上雲存儲,並生成詳細的安全趨勢報告。」舊縣街道經濟發展辦主任蒲贇介紹道,通過雲平臺大數據分析,可以從安全培訓教育、安全責任落實、危險作業審批、職業健康管理、應急管理、風險分級管控等方面規範企業日常管理。通過平臺固化,形成月度管理計劃,實時提醒和報警,明確什麼時間、什麼人、管什麼、怎麼管,解決企業不會管、管不好等問題,實現安全生產規範化管理。
簡單說,雲平臺就是企業的安全生產管家,24小時不間斷工作,時刻保障企業生產安全。在企業,雲平臺運行後,會對生產設備電壓、電流、溫度、轉速、運行時間等數據進行實時採集、分析和異常報警,必要時自動關停設備,實現安全隱患的提前預防,減少企業財產損失。通過行為識別技術,雲平臺能在人為操作危險性較高的區域實現危險行為報警,必要時自動關停設備,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操作員的安全。
「有些企業的安全管理員是兼職的,不是很固定,把複雜的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交給雲平臺,換了安管員,不用交接,一切工作還是可以正常運作。」蒲贇對雲平臺大加讚賞,「安全生產雲平臺」創新應用「網際網路+安全生產」,實現了企業安全生產的數據化、規範化、智能化和平臺化,讓安全生產實時可看、可追溯,讓不懂安全生產的人也能把安全生產管好,讓安全生產監管更智能化,實現安全生產問題一站式閉環解決,目前120家傳統企業應用這個平臺。全縣已有2200多家企業在各類平臺完成「上雲」。
「這兩年,桐廬一直在努力營造數位化管理的氛圍,大部分企業有了強烈的意識。特別是2019年,政府在年初出臺了數位化改造的十條意見,政策的刺激效應初步顯現,不少企業開始實行數位化改造的診斷,一步一步地試用一些小的軟體程序,包括運用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並且嘗到了數位化改造的甜頭。我們一定要堅定地走數位化改造這條路,幫助企業持續地提質增效,降本升級。」王青堅定地說。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通訊員 何曉 黃強 何小華 | 責編:段九君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