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道教醫學:道士的仙風道骨,得益於道教美容術

2020-12-16 勤志服知

道士一般潛藏於深山修行,為避免意外,必須懂得醫學知識;出於傳道的需要,也需要治病救人的知識。因此有「十道九醫」的說法。道教醫學一般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醫藥、針灸等中醫內容;一個方面是導引、氣功等健身治病方法;還有一個方面是祝由、符籙等精神治病方法。由於道士追求肉體飛升,特別重視身體。所以道士看起來清瘦精神,頗有仙風道骨的味道。這主要得益於道教美容醫學。

既然追求成仙,那麼鶴髮童顏或者青春常駐當然成了仙人的風貌。很多的修道者鑽研駐顏藥方和美容術。第三代天師張魯的母親在這方面是佼佼者。張魯的母親年紀很大了看上去還像個妙曼少女,出入當時四川統治者劉焉家中,深受劉焉寵愛。五鬥米道也是在劉焉的羽翼之下迅速發展壯大,為張魯後來割據漢中,建立五鬥米道教政權打下了基礎。

道教駐顏藥方,比較有名的是「打老兒丸」。漢朝時,西河地方的街市上,有個少女用棍子笞打一個老頭。路人實在看不過去,義憤填膺地上前責問。這個少女氣呼呼地說,我打我兒子,關你啥事?原來這個少女已經一百多歲了。她本來一直多病,在七十歲的時候已經老弱不堪。幸好,這時候舅舅伯山甫修道有成回家,給她服下仙藥。於是一個衰朽的老太婆竟然返老還童,華麗變身成為一個少女。

有這樣典型的案例,西河少女的兒子竟然不肯吃仙藥。母子倆一同上街,蒼老的兒子竟然跟不上母親輕盈的步伐。西河少女看了氣不打一處來,於是才出現少女母親打老頭兒子的一幕。這個神話故事倒不必盡信。不過「打老兒丸」的藥方還是流傳了下來,還有了一個比較雅觀的名字:神仙訓老丸。其配方包括山藥、牛膝、遠志、山萸肉、楮實、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蓯蓉、杜仲、舶茴香、續斷、枸杞子、熟地黃共十五味藥。從這些藥物來看,堪稱中年人的標配,或許真有返老還童之效也未可知。

這個藥方成分複雜,估計不會有人有興趣配製成藥。但與「打老兒丸」類似的中成藥,市面上有成品可以直接購買。南宋醫學家楊士瀛發掘了「打老兒丸」的藥方,去掉其中的一味斷續,形成中成藥「還少丹」的藥方。還少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腎虛損導致的腰膝酸痛等。從藥名來看,更直白地說明了服藥的效果。

除了返老還童,道教醫學中還有很多美容的藥方。唐代藥王孫思邈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道士,活了一百四十多歲。他所撰寫的《千金要方》中,記載「千金洗面藥」,以豬胰、豬蹄、豆面、冬瓜仁、細辛、白朮、土瓜根、白芷、防風、皂莢、白蘞、商陸製成。用之洗面,可以卻老去皺,令人顏如少女。作用比現代的高檔洗面奶強多了。除了洗面奶之外,還有以桃花、杏仁、牛乳、雞蛋清、丹砂、輕粉、玉屑、珍珠、麋角之類藥物配方的塗抹用品,可令人面白嫩如玉。

《千金要方》還記載服用陰乾之後研磨成粉末的桃花,可以細腰身。同時還記載了別的很多減肥用的藥方,如荷葉灰、冬瓜等。這些古代記錄的純草本、綠色無添加的減肥藥劑,估計營養過剩的現代人會有興趣。有興趣的人不妨嘗試一下,體驗道教醫學的魅力,檢驗古代智慧。

道教醫學是一座寶庫。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在領獎致辭中承認,她之所以能夠發現青蒿素,是受到道教醫學典籍、葛洪撰寫的《肘後備急方》的啟發。其實,道教醫學中還有很多藥方,是古代道士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其中具有寶貴的醫療價值。現代人有義務去進行挖掘,讓這些道教醫學的精華重新為人類的健康造福。

相關焦點

  • 走近道教:古代的道士為何常常隨身攜帶寶劍?
    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隨著東漢中葉道教的正式創立,道士這個群體也在我國存在了數千年,他們恪守著道教的清規戒律,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作為修行的目標,勸化世人積德行善。
  • 百年前的中國道士,個個仙風道骨
    中國傳統道教始於東漢。隋唐前,道人除了修煉,還研發外服丹藥,以求延年益壽,中醫也由此產生。至金末元初,陝西隱士王重陽倡導「三教」歸一,創建了一個具有完整教義、教理和規制的新教派——全真道,即道家的初始。
  • 青弘溫州醫學與道教
    從黃老思想對養生的理念到葛洪等道教祖師對煉養的實踐;從天師道起源時特有的治病法到全真道興起時性命雙修的修行等,這些無疑都標誌著道教的核心——仙道貴生。道教對生命的尊重是無可厚非的,道教對生命的豁達更是崇高的境界。中國溫州的道教資源豐富,道教歷史深厚,其對醫學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古時候的人,多為巫醫一家,甚至追溯其根源,醫學最早便起源於巫術。巫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殷商時代。
  • 金髮碧眼的「洋道士」:外國人眼中的道教是什麼樣的
    道教作為一個本土的傳統宗教,崇尚自然,信奉天地,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它只是在國內發展,殊不知很多外國人被其神秘的東方文化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被道教的上善若水的理念所吸引,被道家的養生文化和中國功夫所痴迷,道教文化已經走向了世界,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外國人眼裡的道教。
  • 揭秘道教:為何有的道士會戴「唐僧帽」?道士戴的帽子都有哪些?
    有朋友諮詢我一個問題,他在觀禮白雲觀中元節的超度法會時,看到有的道士竟然頭上還戴著「唐僧帽」,跟《西遊記》裡的唐僧戴的帽子一樣,為什麼道士還要戴佛教的帽子呢?超度科儀是道教齋醮科儀中的一種,道教認為三界眾生皆平等,即便是冥界的亡魂也需要救度,超度法會分為「攝召亡魂、濟度孤魂、鐵罐施食」等多個程序。在法會儀式上,高功法師頭戴「五老冠」,身著繡有仙鶴祥雲等豔麗的法衣,腳上穿著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的道靴,嘴裡唱誦著古老而又神秘的咒語,在法壇之上步罡踏鬥。人們所誤會的「唐僧帽」其實是道教專有的「五老冠」。
  • 紀念丨「洋道士」施舟人的道教研究
    作為一位法國學者、世界著名漢學家、道教研究權威人物,施舟人緣何成為「與黃卷青燈相伴」的受籙道士?這段當代西方漢學史上的軼事,得從施舟人與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道教的淵源談起。翻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道體論》(The Taoist Body),在泛黃的封底,有一段小文,對該書原作者做了如此介紹:「施舟人,現為巴黎索蓬高等研究院主任、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一位受籙的道士和世界道教研究權威之一。」其中「受籙的道士」幾字頗為引人注目。
  • 「道士下山」背後 是在成仙和紅塵間糾葛的民間道教
    在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該如何理解這類「道士下山」呢?這要從道教的歷史說起。這來自於儒家的觀念加強了道教的紀律性,同時迎合了統治需求。經過道教中人的不斷推廣和努力,到了隋唐時期,道教發展成為皇族宗教,各種道教神的信仰和祭祀使道教滲透入生活方方面面,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於是,主張修仙問道,脫離塵世的正統道教進一步壯大,其理論水平和藝術形式也隨之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貴族們廣建道觀、度道士、設道場、優待道士女冠,道教齋醮儀式的規範化和經戒發籙傳授由此更為制度化。
  • 從道士的衣服顏色中,看道教的顏色文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到道觀還是在外面遇的道士,他們的服裝顏色都是青色,但是在做道觀中做法事的時候,卻是黃色或其它的顏色,很多讀都會認為這是因為活動的場所不一樣,故而所穿的服裝顏色也不一樣。其實,在道士群體中,他們非常崇尚青色。
  • 李白與茅山道教的淵源!
    從唐高祖開始,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歷代皇帝都與茅山道教有密切的關係。茅山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公元647-735年)是當時的道教領袖,他與著名道士吳筠都是茅山道士陶弘景弟子,作有琴曲《蓬萊操》《白雲引》,並撰有琴學著作《素琴傳》。
  • 從現實生活中的「道士下山」,說道教「無為」中的「有為」
    前不久,我也在網上看到一個現代版「道士下山」的新聞。說的是某地山門關閉的道觀,派道士下山向政府捐款數十萬元,用於當地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外界評價這種行為,體現了「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道教大愛情懷,更是踐行了道教的社會責任和宗教擔當。
  •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是古老的東方智慧之源!
    ,不但自己吃,還給全家老小都吃,吃剩下的餵給庭院裡的雞狗畜生吃,吃了以後他和所有的人和畜生都跟著一起升了天,成了仙,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同時豆腐也是劉安發明的;徐福為始皇尋仙問藥的日本祖先,他在日本創建的神道教就源於中國道教,其本人也是道門中人;李白一生崇尚道教,少年時尋仙問道,作詩「十五學神仙,仙遊未曾歇」,25歲早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誇詩仙有仙風道骨,可以神遊八極之表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在道教的文化之中,他們的日常飲食與修煉有著密切的關係,吃與不吃都要合乎教義、戒律和養生之要。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
  • 道教禁忌
    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淨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
  • 道教是中國之根
    道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的形成影響尤深,民俗神仙崇拜活動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水乳交融,服藥煉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藥物學有傑出貢獻,行氣、房中、存神、內丹等養生方術對中國傳統醫學和人體科學有密切關係……總之,道教中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中國民眾。
  • 亂世主動下山救世,盛世卻歸隱深山的道教,為何得不到風靡
    道教歷史的興衰起伏與佛教不同,道教是根正苗紅的本土宗教,起源於道家思想。漢代時期,政治上推崇道家思想,因此道教也非常興盛,太平道、茅山道等派別都是漢朝時形成的。到了北魏時期,道教更加風靡,太武帝任命寇謙為天師,這也是我國歷史中道士第一次坐上政治高堂。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大理道教始於東漢晚期,知名的道士有孟優,在巍山(即巍寶山)傳授道術和道醫,為人「禳災治病。清代《雲南通志》等地方志記載說,孟優為巍山人,土帥孟獲的哥哥,精醫學,有神術,常來往於瀾滄、瀘水之間,傳教施藥。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徵,兵至南澗,誤飲啞泉水,不會說話,得益優的幫助,方解獲救。諸葛亮慕其才術,留在軍中當醫生,後帶回四川。諸葛亮去世後,孟優入四川峨眉山清修傳教。
  • 道教,究竟該弘揚些什麼?
    不可否認,在目前的社會狀態下,道教相對較多的保留了傳統文化的部分精華,比如服飾、禮儀、建築、音樂、典籍、傳承等等,出去旅遊,很多人往往也嚮往去山清水秀、氣勢恢宏的道觀。但是再美的景觀,都只是景觀而已,哪怕看遍天下道觀,最終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景色之外,就是道士;那麼是遇到仙風道骨、一塵不染還是利慾薰心、求財騙色的道士?
  • 道教派別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道教積累了大量的經籍書文,後多編入道藏,對於中國封建時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藥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方面曾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有過一定的貢獻,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 道教音樂欣賞《太極韻》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成為我國古代政治體系中的主導者,宮廷音樂自然由儒家制定,使之有禮有節,中正致和。但自從魏晉南北朝起,儒家對宮廷音樂的演奏和制定的地位逐漸被道教所取代。究其原因在於,每逢新帝即位,需要道士舉辦齋醮活動,以求「上消天災,保佑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而此等功能儒家並不完全具備,這就為道教音樂走入宮廷與宮廷禮樂相結合提供了有利條件。其後朝代,道士擔任宮廷音樂之職相對穩定,道教音樂也因此得到很好的發展。如
  • 道教基礎知識
    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弔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淨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淨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