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傳統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2020-12-23 文史老師

1. 漢代實行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制]漢代一種自下而上選拔官吏的制度。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方正、文學、茂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明經、有道等。定期的察舉科目稱為常科或歲舉,如孝廉、茂才科;由皇帝不定期下詔要求貢舉的為特科或詔舉,如賢良方正、文學、明經、有道等科。察舉的對象既有平民,也有現任的吏員。漢文帝十五年(前165 ),詔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參加對策,並根據等第授予官職,特科察舉的制度由此正式確立。

(2018.全國I卷)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後世有時也沿用此名。(V)

[徵辟制]是漢武帝時開始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徵是指皇帝下詔聘召,有時也稱為特詔或特徵。皇帝下詔指名徵聘,往往是由於被徵聘者在社會上頗負聲望,或是出於大臣的推薦。闢是指公卿或州郡徵調某人為掾屬,再向朝廷推薦,漢時也稱闢召或闢除。皇帝下詔徵聘或官府闢召,被徵辟者可以應聘,也可託詞不就。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中,徵辟制地位僅次於察舉制。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前134)下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孝康,並成為漢代察舉制

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秀才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孝廉舉至中央後,經選拔才能被任命為地方或中央的有關官職。順帝陽嘉元年( 132),規定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試經術,文吏出身的則考試箋奏。孝廉科開始向中央考試制度過渡。從西漢到東漢初,察舉的實施比較嚴格,保證了王朝對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孝廉一科是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但東漢後期的政治腐敗,造成了嚴重的察舉不實。

例如: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張衡傳》)

2. 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制度。20年,曹丕用陳群建議,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外有識見、有名望,善識別人才的官員任「中正」,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為更部授官的依據。曹芳時,司馬懿當政,於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別。但是這種制度執行到後期就演變成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官吏,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這種制度實際是漢朝察舉制的延續和發展,隋朝時被廢止。

3. 隋唐到清代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即隋以後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技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為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於開皇年間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土科。唐代於進土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土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土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八股。變法失敗後(1898 ),曾改變科舉辦法,廢止業科舉制度復舊。光緒二十←年(905)推行新學:即被廢除。

(2017.全國亞卷)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V)

4.與科舉相關的內容

[童生試]明、清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人學」。《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的「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 jie )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侍郎或欽差大臣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名額不定,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土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土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名皆稱傳臚,一、 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及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後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例如:

同年日:「君賜不可違也。」(《訓儉示康》)

(2015全國I卷)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V)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 者為「元」,分別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一 -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人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時也指進人國子監學習的監生。例如:

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是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文體。

中學語文:現代文閱讀之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與技巧中學語文:記敘文環境描寫的分類 作用及詳解 附答題模板中學語文:記敘文閱讀高頻考點題型及解題技巧匯總 附答案模板中考語文:環境描寫手法的類別及其作用分析及答案模板中學語文:古文中的「黃金臺」你理解對了嗎

相關焦點

  • 高中語文:3年常考古文化常識,100道判斷題集中測試,附詳細解析
    隨著新高考模式在各地逐漸實施,語文考試的總分提升至了180分,各類基礎知識的考查難度在加深,不只是閱讀理解和寫作的廣度在增加,還有對古文化常識的考查,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由此可以看出,語文在高中考試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同學們正在進入一個「大語文」時代。升入高中後,古文化常識將是語文考試的一部分,這道題難度不大,但是很考驗同學們對常識類知識的積累。而我們所說的古文化常識通常包括曆法、節氣、地理、禮儀、宗法、古代音律、科舉制度、職官定位、古代稱謂習慣等文化內容。
  • 劉華:傳統文化讓語文插上翅膀——傳統文化培訓心得
    傳統文化讓語文插上翅膀 ——傳統文化培訓心得 文/劉華好像是去年,見朋友在朋友圈裡發的在曲阜師範大學傳統文化培訓的圖片,我那個羨慕啊。終於在今年十一月份,我實現了這個願望,興奮得我徹夜難眠,學習傳統文化,讓我飽嘗了這場饕餮盛宴,深感傳統文化讓語文插上了翅膀。 生活處處有語文,世界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萬萬沒有想到,學習了傳統文化,語文的天地更遼闊。
  • 臺灣學子福州重走科舉路 探尋科舉歷史與華夏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7月2日電 (鄭江洛 劉可耕)2日,第七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兩岸學子科舉文化交流體驗營暨第二屆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在福州開營。本屆體驗營以「文脈源長·情傳兩岸」為主題,來自臺灣逢甲大學、臺南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淡江大學等16所高校50名臺生和10名大陸學生參與本次活動。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科舉史》初版於1946年,之後經歷了修訂重版。《科舉史》是宮崎市定關於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這在這本書中,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國的選拔人才制度、從東漢的孝廉科到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以及最終發展而成的科舉制。他發現,科舉制度的設立幫助了歷朝天子確立專制權力,並打擊了貴族分封制度。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高考」是現代科舉制度嗎?揭秘高考與科舉制度的最大區別!
    要先知道答案,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高考,什麼是科舉制度!高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可以說是中國最大型的統一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
  • 綜合素質筆記:中國傳統文化常識
    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主流,統治中國思想界達2000年。但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為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 道家。是先秦時期以尊奉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又稱道德家、老莊之學。道家把「道」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語文教材增傳統文化知識 專家:有益於學生成長
    法制晚報訊 北京市教委近日發布《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意見》指出,小學和初中語文將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詩詞、漢字書法、楹聯等內容,通過不同形式豐富學生閱讀經典的渠道。  中小學增加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 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燦爛輝煌的歷史。這其中,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縱觀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中國文化的發展無疑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深刻影響。重視史學更是中華民族的一貫傳統,通曉歷史有助於觀古而知今,鑑古知今有助於總結往來,趨利避害。科舉考試中以史取士、讓士子遍讀史書的要求,保證了入仕官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史學知識,這對於中國古代史學的學習與發展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 唐朝的科舉文化
    選官制度在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經歷了一個嬗遞的過程。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科舉制度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科舉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科舉制度,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34.下列關於傳統文化知識表達,正確的一項是  A.按年齡由小到大排列:束髮、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職被貶用詞:左遷、謫、除、去、黜、乞骸骨  C.對人的尊稱或敬稱:殿下、豎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舉考試等級從低到高: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35.下列關於文化常識的解說,
  • 科舉制度——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
    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學和文學辭章,在形式上表現為策論、詩、賦等考試文體,目的是選拔具有忠、君、孝、親思想和具備相當文化素養的官吏隊伍。 三是考試程序規範。以明、清為例,科舉考試分為四級。一是童試。由州縣長官主考,中試之後稱為「生員」,通稱「秀才」。二是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派專門的主考官負責,中試者稱為「舉人」。三是會試。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兩岸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會暨合編教材新書發布會在臺舉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兩岸合編語文教材內容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兩岸中學教材長期共選的經典名篇為主體,如《師說》《嶽陽樓記》等經典古文,《論語》《孟子》等文化典籍選段,《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片段,還精選了同樣為兩岸教材長期共選的現代白話名篇如《孔乙己》《再別康橋》以及兩岸當代名家作品。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2.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即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
  • 語文智慧mix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老師時刻引領同學們探尋當中蘊藏的大千世界與歷史底蘊。在越秀區鐵一小學「雲課堂」上,語文老師積極探索語文智慧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賞析抗疫詩歌、遨遊漢字王國、解讀傳統節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生的心靈裡生根發芽。
  • 宋代科舉制度有了新的變革?對宋詞也產生了影響
    然而,對於科舉這一文人士子介入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與之相關的攻讀、赴考、應試、懷挾等習尚,與宋詞之關係論述則稍顯不足。因而,筆者將嘗試對其進行探討。宋代文人浸潤儒家文化至深,他們對儒學義理的發展與實踐,研宄者們論之已夥。而對禮樂活動所促成的文人之於儒、君、國的深切認同,以及這一情懷的詞體表現,則尚未有充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