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犧牲58周年之際,生前連長虞仁昌深情憶當年
難忘雷鋒春天般的燦爛笑臉……
作者:竇芒
「那是1960年的1月19日,當時還是副連長的我,在新兵連第一次聽到了雷鋒的名字。新兵分配下連隊前,雷鋒作為新兵代表發言。個子矮,但精神飽滿,有一張春天般的燦爛笑臉,這是雷鋒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退休後居住在上海的雷鋒當年連長虞仁昌,雖已年過九旬,但每次一講起雷鋒,總禁不住眼含熱淚,深情不了。
8月15日雷鋒犧牲58周年前夕,記者又一次走訪看望虞老,聆聽他回憶當年的2年8個月中與雷鋒「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幢房」的美好時光。
【小個子雷鋒,總是面帶微笑,非常可愛】
虞老1949年入伍,1950年入黨。他從當年親自把雷鋒從新兵連接回連隊,後又任命雷鋒為班長。1962年8月15日上午十時許,雷鋒發生意外,他抱著趕往醫院搶救,途中雷鋒不幸去世,整整二年八個月。
「雷鋒是一位非常可愛的青年人,總是面帶微笑,深受戰友喜愛,就象一個為大家帶來溫暖的『小太陽』。遇到雷鋒是我一生最大的幸運和幸福,這麼多年我遇到過很多好人,但我覺得最好的好人還是雷鋒。」
在與雷鋒的相處中,虞仁昌印象深刻的是雷鋒熱愛黨,對黨的感情非常濃厚。雷鋒從小就是個苦孩子,不到七歲就成了孤兒。他在成長的道路上,吃了很多苦頭,為了生存,他要過飯,也放過豬。
經歷過艱苦的生活,雷鋒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虞仁昌感慨地說,雷鋒就曾在日記裡寫到,「我有向黨說不完的話,感不盡的恩,表不完為黨終身奮鬥的決心。」「親愛的黨,我永遠的母親,我要永遠做您忠實的兒子,為實現共產主義,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直至生命。」
雷鋒聰明,勤快,好學。虞仁昌回憶說:當兵時,雷鋒帶著一隻26寸的皮箱,裡面放了很多書本。雷鋒非常喜歡讀書,毛主席著作、古典小說、英雄傳記都是他的最愛。每天睡前,他的衣服脫得最快,鑽進被窩翻個身就拿起書本來看,別人聊天他看書,熄燈號一響,已經看了好幾頁,日積月累,他的文筆非常不錯。雷鋒在學習上還有一種刻苦鑽研的精神。有一次,雷鋒遇到問題弄不明白,就去問教員。教員說:「都講了好幾遍了,你怎麼還不懂?」對此,雷鋒說:「我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雷鋒做人處事的寶貴之處。」在虞仁昌的記憶中,雷鋒用實際行動幫助了很多人。正如雷鋒自己說的那樣,自己活著,就是要使別人過得更美好。有一次,雷鋒到安東參加體育運動會。坐火車回連隊時在車站遇到了一位大嬸,她要從山東坐車到吉林,可是把車票弄丟了,又因為丈夫生病治療需要醫藥費,手頭沒有多餘的錢購買車票。了解到大嬸的難處,雷鋒當即花了6.4元為她購買車票,並把她送上車。大嬸打聽名字時,雷鋒只回答自己是解放軍戰士,而不願透露姓名。虞仁昌也是後來聽到兄弟連戰士提起,才知道這件事。
虞老還說:其實這張車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戰士當時每月6元的津貼費了。生活中雷鋒對自己卻是挺「摳門」的,他每個月只花5角錢用於買肥皂和牙膏,平時連一瓶汽水都不捨得買。可這「摳門」是對自己的,當別人遇到難處時,雷鋒都非常願意幫忙,非常「大方」。
【在雷鋒心裡,唯有集體的份量最重】
虞老清晰地記得:把雷鋒從新兵連接回不久,就發現他是個關心集體,誨人不倦的好兵。當時,連隊正掀起學文化熱潮,開了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但文化教員缺乏。在家鄉和鞍鋼有過執教經歷的雷鋒便主動報名擔任兼職小教員,負責高小班。後來,他又擔任了技術學習小組長和俱樂部學習委員。白天參加正常的學習訓練,業餘時間忙著給大家讀報、教歌,備課、批改作業,一點也不覺得累,整天樂呵呵的,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虞老回憶說:作為一個運輸連隊,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做到技術精,車況好。為做到這一點,雷鋒處處為連隊著想,把自己在鑽研駕駛技術和實際駕駛中積蓄的實用經驗分享給其它戰友。比如,他摸索的節油竅門,總結的"十快九出事,安全是最大節約,人聽黨的話車子就會聽人的話″等經驗體會。還有,他在一張32開大的紙上,像兒童畫似的用各種形象苻號,由前至後將行車路線繪製出來,並用文字標明各種地形地貌,使大家出車時對行程和路況一目了然。
最讓虞老銘記在心的是,雷鋒在不幸犧牲之前還在關心著連隊的事:那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十點多鐘,雷鋒出車回來,到連部向我報告。我問他拉了什麼東西回來了,他說是舊棉衣,並報告:連長同志,我的車已到了保養時間了,車況也不好。張副處長講洪水期非常忙,車子不夠用,請連長儘快安排保養。我說,你這麼遠回來辛苦了,抓緊回去休息,車子由我來安排。他又面帶笑容的說,連長同志,我提個建議,修理所車子多要排隊,為爭取時間,我的車不要送到修理所了,讓連裡修理班自己幹,重要零件可請修理所加工。我說,你的建議很好,我會安排的,你先去休息吧。
幾度哽咽,眼含淚水。虞老泣不成聲:想不到雷鋒向我敬了禮,出去不到十分鐘就出事了……
【遇事想雷鋒,最能勉自已】
虞仁昌深情地回憶介紹:1963年2月,他確定轉業離開部隊回浙江老家時,再次來到雷鋒墓前祭拜並拍照留念。在照片的背面,他寫了一首懷念雷鋒的詩,其中「遇事想雷鋒,最能勉自已」二句成為他幾十年來的座右銘。當時,神卅大地正轟烈烈地響應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雷鋒連長的稱呼完全可以當作謀取好職位的金字招牌。可當軍地雙方組織徵詢對工作安排的要求時,他這樣表態:我永遠不會將雷鋒連長的榮譽作為索取好處的資本,不管在什麼崗位我都會學習雷鋒,宣傳雷鋒……
脫了軍裝的虞仁昌從基層的崗位做起,在大山裡勤奮工作幾十年。這期間儘管學雷鋒活動歷經風雨,雷鋒的形象在一些錯誤思潮中幾度被扭曲,但虞仁昌認定「戰友雷鋒是好人,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學雷鋒,做雷鋒,宣傳雷鋒的信念不變,熱情不減。1988年離休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到更多的地方、單位,向人們講述自己的好戰友雷鋒。他還積極推動、呼籲成立了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學雷鋒分會。
十多年前,虞仁昌來到上海兒子家中養老,又應邀擔任「民間雷鋒精神宣講團」團長,不顧年事已高,利用一切機會來到校園,軍營,社區,介紹戰友雷鋒,宣講雷鋒精神,讓更多的人們知曉一個真實的雷鋒。有的單位過意不去,提出給幾十元錢以作車費,飯資之用,他都一一拒絕。他說,如果宣傳雷鋒還要收費,那不是玷汙了偉大的雷鋒精神?
說到這裡,幾十年來一直陪著虞老宣傳雷鋒的老伴吳唐香插話,心痛地說:「他一講起雷鋒就神採飛揚、中氣十足,可講完後就像洩了氣的皮球,好久也緩不過勁來。」吳唐香說,虞仁昌10多年前被檢查出肺癌,接受手術治療後也未停下宣講雷鋒精神的工作。去年雖然90高齡了,仍然堅持作了20多場宣講,尤其是八一建軍節前後幾乎沒有休息過,最多的時候家裡一天要接待9批來人……
吳唐香說著,從書櫃裡拿出二份去年以來獲得的榮譽證書:一份是浙江省表彰授予的「浙江省首屆最美退役軍人」,一份是人民出版社主辦的《雷鋒》雜誌評選表彰的「弘揚雷鋒精神突出貢獻獎」。
【「雷鋒精神就是我們的家訓」】
「雷鋒離開我們58年了,時代和社會發生了巨變,雷鋒精神在當下還有意義嗎?」有人曾這樣問。
「當然有!」虞老的回答堅定有力:「雷鋒做了一輩子好事,他的善良和感恩放到任何一個年代都令人感動。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座道德豐碑。我是雷鋒的戰友、連長,是雷鋒成長的見證人。這麼多年我耳聞目睹,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是信雷鋒,愛雷鋒,學雷鋒的。我最大的願望是全社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習雷鋒的多次指示要求,使雷鋒精神在新時代得到更好地弘揚和傳承……」
多年來,虞仁昌收集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雷鋒資料。雷鋒生前200多張黑白照片和幾十年來的一封封讀者來信,是老人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他還寫了十幾萬字的雷鋒事跡講稿。他在東陽的老家建了簡易的雷鋒紀念館,他期盼政府能牽頭建一座更好的雷鋒紀念館。
「我們家有3個人見過雷鋒,除了我和妻子,還有大兒子。當時大兒子還是個咿呀學語的孩子,雷鋒抱著他說,小平小平快快長,長大了建設社會主義,好不好?『好!』孩子響亮的回答把大家都逗笑了。」虞仁昌有4個兒子,他們都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
「雷鋒日記我都會背了,裡面提到我十幾次。我在外宣講雷鋒,在家也愛說雷鋒,兒子們常說爸爸你不用說了,從小說到大,我們都會背了。」虞仁昌常叮囑兒子,「你們要學習雷鋒叔叔,認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你們行得正坐得直,我出去跟人家講雷鋒就講得響,否則我連門都不好意思邁出去。你們爸爸這輩子最大的驕傲就是當了雷鋒的連長,你們要是孝順,就不要讓我沒底氣出去宣講雷鋒。」
就這樣,雷鋒精神成了虞仁昌全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雷鋒故事的薰陶下,虞家的4個孩子都事業有成,有的在上市公司當負責人,有的在知名跨國企業當中國區總經理,有的在國企當技術骨幹,個個都大學畢業,個個都是單位裡的先進工作者。
儘管兒子們都有了出息,逢年過節的時候,虞仁昌仍然會用雷鋒的故事給他們上課。他說:「雷鋒精神就是我們虞家的家訓。」
版面編輯:單玉婷
主編:夏一萌
總監製:吳維滿
雷鋒雜誌微平臺
關注我們
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