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委和粟裕意見相反,本想另換統帥,陳毅:只有粟裕才能勝任!

2020-12-15 紅史錄

意見不同

1948年,粟裕指揮部隊剛打完沙土集戰役,還未來得及休整,便接到來自中央軍委的一封電令。為能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決定由粟裕帶領華野外線兵團的第一縱隊、第四縱隊和第六兵團,組成第一兵團,直插蔣介石後方進行機動作戰。

中央軍委當時的想法為,通過粟裕這支奇兵,直插蔣介石後方,以此吸引國軍部隊回防江南。根據中央的命令,粟裕可以選擇在2月、5月或者秋季進行渡江。

如果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真的實施成功。那麼將會迫使蔣軍從前線戰場撤退,大大減輕中原解放軍的壓力,為我方反擊作戰提供戰機。中央軍委在下發命令後,便要求粟裕將自己的想法上報中央,進行最終決策。對於中央軍委的命令,粟裕卻有著不同的想法。

他在這段時間裡面,很是猶豫,不知道該不該上報自己的想法。倒不是說粟裕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粟裕擔心自己的考慮是否有局限,沒有從全局來思考問題。倘若自己將想法上報,會否會干擾中央的決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粟裕認為,如果我方揮師南下調走三個縱隊10萬兵力,勢必遭到敵人瘋狂的圍追堵截。最關鍵的是,一方面我們沒有根據地可以依靠,補給、傷員安排都是大問題,另一方面能否真正將蔣介石的主力部隊調回江南還存在很大問題。

蔣介石在中原戰場上的主力部隊分別為,整編第5軍、整編11師,整編48師和第七軍。其中,整編第5軍、整編11師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主力,均為半機械化部隊,不會被調到後方打遊擊戰。整編48師和第七軍,都是桂系部隊,蔣介石也不會允許他們返回江南。

如果我方準備在中原戰場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完全是有可能的,華野有6個主力縱隊,中野有四個主力縱隊,完全能組建成強大的野戰兵團。倘若真的南下,華野的第一、第四和第六兵團都為主力縱隊,外加上有可能無法將敵軍主力部隊調離。那麼我方想要打大殲滅戰,就會很有難度。

粟裕從一月到四月,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終他下決心上報中央,希望能夠取消這則命令。4月18日,粟裕便將自己的想法「南下不如就地殲敵」上報中央軍委。對於粟裕的想法,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很重視,為此便下令讓粟裕和陳毅前往西柏坡當面進行匯報。

前往西柏坡

粟裕自從1934年離開中央根據地,已經有14年的時間,沒有到過中央駐地,沒有見過中央首長。對於這次當面匯報工作,粟裕做了充分的準備,在4月下旬,陳毅和粟裕便成功抵達西柏坡。

當毛主席聽說粟裕已經抵達時,便站起身走出房門去迎接。毛主席的這一舉動,讓身邊的人很詫異,因為自從成為黨領導人後,毛主席便從未出門迎接黨內的同志。見到粟裕後,毛主席緊緊的抓住粟裕的說:「粟裕同志,你還記得麼,我們已經整整17年沒有見面了。」

粟裕聽到後便激動地說道:「17年前,我幾乎天天向您學習帶兵打仗的道理。」毛主席聽後笑著說,這麼說來,我是你的老師嘍。粟裕立正認真地答道「您當然是老師。」隨後幾位領導人便在一間會議室內,聽粟裕進行匯報工作。他當時詳細的講解,三個縱隊為何不下江南的理由。

當時的領導人認為,如果想要在中原地區打大規模殲滅戰,那是需要時間的,可是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日子很難過。為此中央希望粟裕能夠帶領部隊挺進江南,緩解中原戰場的壓力。面對領導的信任,粟裕仍然堅持的自己的想法,不同意抽調兵力。

這時毛主席便說道:「如果你感到確有困難或者不願意率1兵團南下,那麼我們可以考慮另換統帥……」聽到主席的話,粟裕有些激動,不過他還是冷靜下來,說道:「我們已經具備打殲滅戰的實力,倘若真的從中原抽走10萬兵力,將會削弱我方的戰鬥力量。」陳毅這時也坐不住,便說道:「換誰?我看只有粟裕同志才能勝任!」

主席聽後便笑著說道,大家還有不同的意見嗎?沒有的話,先休息十分鐘。粟裕在休息時,認真的思考了剛才各位領導的發言,不一會主席便詢問粟裕「還堅持自己的想法嗎?」,粟裕站直身體,堅定的回答「是的,我還是認為三個縱隊暫緩渡江,留在中原戰區。」

聽到粟裕的回答,毛主席便大聲稱讚道「好!」,對在場的眾人說,粟裕同志的堅持,促使我們改變戰略,我認為粟裕同志的戰略思想沒有問題。

陳粟情誼

在會議結束不久,中央便作出新的決定。準備將陳毅調到中原局工作,粟裕則負責華野的工作。粟裕當時在得知這個命令後很意外,為此便向上級反映華野離不開陳老總,希望陳老總能夠保留華野的領導職務。

為此粟裕便成為華野的代司令和代政委,挑起華野一把手的重任。在之後的工作中,陳毅對粟裕的工作向來很支持,兩人配合相當默契。在之後的孟良崮戰役中,陳毅曾向縱隊司令強調「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

相關焦點

  • 華東野戰軍成立,粟裕任副司令眾人不服,陳毅:不要給粟裕擺資歷
    陳毅其次,陳毅在明知淮陰有淪陷的危險時,沒有做到堅守死戰,導致我軍江蘇和安徽根據地失去了首府,作為全軍統帥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粟裕大將卻在江蘇中部七戰七捷,戰果對比鮮明。但卻建議山東和華中聯合整編,裁撤山東和華中的軍區、野戰軍,兩軍擴編改組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軍區領導班子的構成以陳毅為司令,張雲逸大將出任副司令,饒漱石出任政委,陳士榘上將出任參謀長職務,而華東野戰軍的領導班子以陳毅為總司令兼政委,粟裕大將出任副司令,譚震林和陳士榘先後出任野戰副政委和參謀長職務。
  • 陳毅稱讚粟裕,相反譚震林卻寫信批評他:你是天才但缺乏遠見
    6月底,陳毅和粟裕順應總部計劃,指定7月分兵作戰計劃,葉飛上將和陶勇中將率領兩個縱隊趕赴魯南,陳唐兵團向魯西挺進,而粟裕自己獨領四個主力縱隊坐鎮沂水運動作戰。陳毅心胸豁達,為了幫助粟裕放下心裡包袱,不僅主動找粟裕談話,還專門致電總部分擔責任,認為自己對戰役的勝負沒有做到提前預見和事後補救,不能全怪粟裕。第一時間站出來,對粟裕的作戰能力作出肯定,稱讚他是我黨我軍革命20年來成長起來的最能打勝仗的「五虎將之一」。
  • 粟裕初次寫情書被拒,陳毅:乾脆換一個,他:我已經把她掛心上了
    1939年初,時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的粟裕來到教導總隊,準備挑選幾位德才兼備的學員到機關去工作,教導總隊負責人梁國斌向他推薦了一名江南女子,她就是詹永珠,初次見面,詹永珠告訴粟裕,她想要去前線去,當偵察員。
  • 粟裕初次寫情書被拒,陳毅勸他乾脆換一個,他:我已把她掛心上了
    身為我們軍隊中有名的戰神,粟裕在戰場上的揮斥方遒,至今被老一輩奉為楷模,不過說到他的愛情,粟裕卻有些屢屢失寵。粟裕,揚州人,生於1923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出於一種愛國之心,來到新四軍駐紮的地方想參軍,不久就被編入教導總隊。
  • 出兵朝鮮首選是粟裕,其次是林彪,為什麼最終毛主席敲定彭德懷?
    草案的主要內容是:13兵團作為軍委預備隊組建成東北邊防軍,13兵團的4個軍以及空軍、炮軍等25萬多人,必要的時候就要支援朝鮮作戰。值得注意的是,粟裕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委員兼政委。但還是期望粟裕能夠在8月份來。那時的身體準許的話,就勝任這份工作;還是不行的話,只能繼續養病。粟裕身體確實有毛病,他的身體狀況是不容樂觀的。不僅有腸胃病、高血壓,還患有美尼爾症候群。多年來徵戰沙場,粟裕先後6次受傷,其中有好幾次還傷到了腦神經。所以,粟裕有頭痛的毛病,發病的時候更是難以忍受。
  • 粟裕戰場得意情場失意,陳毅連夜支招,可給楚青寫情書還是被撕碎
    聽完楚青的經歷之後,粟裕對楚青的好感又多了幾分。但粟裕沒有感情經歷,不知道怎麼追求女同志,便求陳毅支招。這可把陳毅給急了,便坐下來連夜傳授經驗,但粟裕在這方面卻是個榆木疙瘩,怎麼也理解不了。陳毅絞盡腦汁,終於知道怎麼說。陳毅耐心地說道:「追姑娘就像我們軍事演練一樣,比如說你遇到了敵軍的追擊,看到楚青落難,你就趕緊背起姑娘走。其他的,你就得慢慢領悟了。」
  • 1958年粟裕雖受批,但相信自己幾十年的革命實踐足夠說明自己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批判教條主義時,總參謀長粟裕也是受批對象之一。對此,粟裕一邊檢討,一邊儘可能地做了實事求是的說明。但他八次違心作檢討,還是過不了關。毛澤東與蕭勁光隨後,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傳話給大會的組織者們,說:「粟裕同志戰爭年代打仗打得好,是為公的。」既然最高統帥發話了,粟裕終於得以過關,被撤換為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 孟良崮戰役粟裕和縱隊司令通話出現故障,陳毅接過話筒,立馬恢復
    導讀:孟良崮戰鬥最激烈時,粟裕和一位縱隊司令通電話,談到調整指揮關係問題,通話突然發生「故障」!陳毅接過話筒說:「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們的意見, 你們照辦。」通話恢復了正常。1947年5月12日,粟裕在作戰會議上作了戰役部署:以第一、四、六、 八、九等 5 個縱隊擔任圍殲任務,以第二、三、七、十共 4 個縱隊擔任阻援任務。陳毅完全支持粟裕的部署,並且強:「集中優勢兵力,先打分散孤立之敵,是毛主席一貫的軍事思想。
  •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
    這種高風亮節,換一位將領不一定能做到,據說粟排兵布陣,看得懂的除了得勝就是陳了。得勝對陳粟的關係洞若觀火,所以授陳元帥、授粟第一大將。為什麼呢?第一粟裕的資歷不夠;第二粟裕只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戰績特別很牛,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績沒有很突出;第三新四軍只相當於八路軍的師,既然選擇元帥當然是新四軍的一把手,陳毅,解放戰爭時期司令是陳毅,粟裕只是副司令。他倆是一正一負清楚得很,再說誰規定正的一定要比負的強,那麼多部委機構,正的都比負的強嗎?不基本都是常務副職主持工作。
  • 粟裕大將戰功彪炳,真的辭過元帥軍銜嗎?
    十大元帥的名額是固定的,而且有一個硬性標準,參與創建過人民軍隊或者建立過根據地,這些都是革命勝利的基礎,十大元帥裡面,朱德、劉伯承、賀龍、葉劍英等人直接領導了南昌起義,陳毅、聶榮臻也是間接參加了領導,林彪是參與者,彭德懷領導了平江起義,羅榮桓參加了秋收起義,葉劍英和聶榮臻還參加領導了廣州起義,徐向前在鄂豫皖蘇區和川陝革命根據地建設中居功至偉,這樣的功績和資歷是粟裕大將沒法比肩的。
  • 豫東戰役前,主席為何電令「已調中原局的陳毅不參與戰役指揮」?
    主席說:「此事也不能完全怪你,我也有責任,是粟裕同志考慮得更穩妥一些。我看可以放手讓粟裕同志幹了!"領袖決定派陳毅、鄧子恢從華東挑3000幹部到中原去,儘快打開工作局面。主席對粟裕說:陳毅同志另有任用,今天華野就由你來搞,負主要責任。中央擬任命粟裕為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因為偉大的謙虛,堅辭華野軍政主官。主席拍板:粟裕同志,你讓半步,我也讓半步,陳毅同志在華野的職務不變,各項工作由你代理。
  • 粟裕導演的「狗咬狗」讓眉頭緊鎖的陳毅也連連叫好
    當天晚上,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來電說:南京將出動5000 名日軍,對二支隊駐地江寧、當塗、博望「掃蕩」。陳毅立即派出3 路便衣偵查員,進一步探明敵情。次日下午,偵察員紛紛回來報告:這5000 名日軍已向江寧方向移動,先頭部隊已到達秣陵關。這時,粟裕也策馬來到。兩人互相問候之後,不敢怠慢,立即認真地研究起反「掃蕩」方案。粟裕詳細地向陳毅匯報了這次日軍「掃蕩」的前因後果。
  • 解放戰爭中,為何林帥和粟裕在殲敵數量上,差距這麼大?
    熟悉中國近代軍事戰爭史的人都知道,林彪和粟裕都是我軍頂級的軍事人才。雖然粟裕在建國後落選十大元帥,成為十大上將之首,但是林彪元帥對他的軍事才能亦是稱讚不已。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林彪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殲敵數量竟然遠遠少於粟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下文就將展開分析。
  • 鍾期光回憶:劉伯承粟裕都請彭德懷轉信有何不同遭遇
    1954年10月,粟裕經毛澤東力排眾議,親自提名出任總參謀長後,與軍委常務副主席彭德懷成為直接上下級。 由於年齡與作戰指揮經歷的差異,彭德懷不僅與粟裕在一些戰略見解上有意見分歧,加上性情較為暴燥,對粟裕本人也往往出言不遜。
  • 粟裕婉拒渡江作戰,五大書記集體商議,毛主席從諫如流:按他的辦
    對於毛主席的指示,陳毅、粟裕和華東野戰軍是認真對待的。但當時華野部隊正在魯西南進行休整,渡江存在很多困難,便向中央做了說明。9月22日,軍委復電華野,指示他們先行休整兩個月左右,再做渡江打算。但三天後,粟裕再次給毛主席發電,重申了自己的意見,他堅信如果由劉鄧統一指揮各路大軍,輾轉尋機殲敵,是可以扭轉戰場形勢的。毛主席將前來匯報工作的華野最高負責同志陳毅留下,兩人進行研究後,再次決定向蔣介石在江南的統治區老巢進軍。但把渡江南下的時間,推遲到了1948年5月15日之後。
  • 劉少奇力薦粟裕當元帥,周總理直接駁回,真相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在授銜的時候,粟裕戰功卓著,軍事水平極其出色,完全有能力被評為元帥,再加上還有劉少奇一直在為其爭取元帥的軍銜。但是為何這些提議都被周總理駁回?是因為粟裕資格不夠,還是另有它意?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來看一下,為什麼劉少奇這樣幫助粟裕。實際上,劉少奇和粟裕結識的時間並不算早,他倆是在「皖南事變」的1940年才認識的。
  • 蘇中戰役:粟裕軍旅生涯首次「抗上」,打出1:15輝煌戰績
    從當時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情況來看,戰前的國軍是佔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我軍在這兩項基本為零;而在軍隊兵力方面,國軍擁有四百五十萬人的軍隊且大部分經過了全面的整編;而人民解放軍只有一百二十萬人。而初期作戰的勝負又對今後作戰的各方面影響很大,如何才能在不利情況下確保打贏,作戰期間如何面對補給問題,軍備來源問題,如果離開根據地,槍、彈、糧食、著裝這些物資又該怎麼解決?所以面對軍委及陳毅要求吸引配合作戰的壓力,粟裕陷入深度思考。久思之後粟裕明白,想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那就必須得打一仗才能得到答案,也只有打一仗才能確定今後的走向,完成戰略的偵查任務,為今後戰鬥提供經驗。
  • 粟裕:1955年授銜的大將,堪稱我軍的「戰神」
    單論我軍高級將領的指揮才能、軍事方面的造詣,粟裕大將,堪稱中國近代的軍神,其在軍中取得的戰績,較之十大元帥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資歷的原因,粟裕在紅軍時期擔任紅十軍團參謀長、新四軍時期擔任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中規中矩,擔任的職務顯然遜色於軍中的十大元帥。
  • 抗美援朝開戰在即,為何毛主席屬意粟裕掛帥,卻最終選了彭德懷?
    抗美援朝戰爭,註定是一場難度不亞於解放戰爭的一場大戰,要想在這場大戰中獲得勝利,必須有一個擅長大兵團作戰的將帥主持大局,從這個角度看,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都有可能成為主帥,到底選誰比較好呢?我們不妨一一來分析一下。十大大將中,只有粟裕和陳賡比較適合。
  • 粟裕「鬥膽直陳」:華野暫不過長江,毛澤東主席從善如流
    1947年8月30日,粟裕收到毛澤東親自署名的急電:「劉鄧有不能在大別山立足之勢」,毛澤東要求粟裕立即渡河,以全力配合劉鄧。陳毅、粟裕立刻率領華野西兵團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王秉璋的十一縱,挺進魯西南,策應劉鄧大軍的行動。陳粟率領的華野西兵團在沙土集用了三個晝夜,全殲國民黨整編五十七師,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從山東和大別山抽調重兵。劉鄧大軍所面臨的壓力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