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不同
1948年,粟裕指揮部隊剛打完沙土集戰役,還未來得及休整,便接到來自中央軍委的一封電令。為能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決定由粟裕帶領華野外線兵團的第一縱隊、第四縱隊和第六兵團,組成第一兵團,直插蔣介石後方進行機動作戰。
中央軍委當時的想法為,通過粟裕這支奇兵,直插蔣介石後方,以此吸引國軍部隊回防江南。根據中央的命令,粟裕可以選擇在2月、5月或者秋季進行渡江。
如果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真的實施成功。那麼將會迫使蔣軍從前線戰場撤退,大大減輕中原解放軍的壓力,為我方反擊作戰提供戰機。中央軍委在下發命令後,便要求粟裕將自己的想法上報中央,進行最終決策。對於中央軍委的命令,粟裕卻有著不同的想法。
他在這段時間裡面,很是猶豫,不知道該不該上報自己的想法。倒不是說粟裕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粟裕擔心自己的考慮是否有局限,沒有從全局來思考問題。倘若自己將想法上報,會否會干擾中央的決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粟裕認為,如果我方揮師南下調走三個縱隊10萬兵力,勢必遭到敵人瘋狂的圍追堵截。最關鍵的是,一方面我們沒有根據地可以依靠,補給、傷員安排都是大問題,另一方面能否真正將蔣介石的主力部隊調回江南還存在很大問題。
蔣介石在中原戰場上的主力部隊分別為,整編第5軍、整編11師,整編48師和第七軍。其中,整編第5軍、整編11師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主力,均為半機械化部隊,不會被調到後方打遊擊戰。整編48師和第七軍,都是桂系部隊,蔣介石也不會允許他們返回江南。
如果我方準備在中原戰場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完全是有可能的,華野有6個主力縱隊,中野有四個主力縱隊,完全能組建成強大的野戰兵團。倘若真的南下,華野的第一、第四和第六兵團都為主力縱隊,外加上有可能無法將敵軍主力部隊調離。那麼我方想要打大殲滅戰,就會很有難度。
粟裕從一月到四月,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終他下決心上報中央,希望能夠取消這則命令。4月18日,粟裕便將自己的想法「南下不如就地殲敵」上報中央軍委。對於粟裕的想法,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很重視,為此便下令讓粟裕和陳毅前往西柏坡當面進行匯報。
前往西柏坡
粟裕自從1934年離開中央根據地,已經有14年的時間,沒有到過中央駐地,沒有見過中央首長。對於這次當面匯報工作,粟裕做了充分的準備,在4月下旬,陳毅和粟裕便成功抵達西柏坡。
當毛主席聽說粟裕已經抵達時,便站起身走出房門去迎接。毛主席的這一舉動,讓身邊的人很詫異,因為自從成為黨領導人後,毛主席便從未出門迎接黨內的同志。見到粟裕後,毛主席緊緊的抓住粟裕的說:「粟裕同志,你還記得麼,我們已經整整17年沒有見面了。」
粟裕聽到後便激動地說道:「17年前,我幾乎天天向您學習帶兵打仗的道理。」毛主席聽後笑著說,這麼說來,我是你的老師嘍。粟裕立正認真地答道「您當然是老師。」隨後幾位領導人便在一間會議室內,聽粟裕進行匯報工作。他當時詳細的講解,三個縱隊為何不下江南的理由。
當時的領導人認為,如果想要在中原地區打大規模殲滅戰,那是需要時間的,可是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日子很難過。為此中央希望粟裕能夠帶領部隊挺進江南,緩解中原戰場的壓力。面對領導的信任,粟裕仍然堅持的自己的想法,不同意抽調兵力。
這時毛主席便說道:「如果你感到確有困難或者不願意率1兵團南下,那麼我們可以考慮另換統帥……」聽到主席的話,粟裕有些激動,不過他還是冷靜下來,說道:「我們已經具備打殲滅戰的實力,倘若真的從中原抽走10萬兵力,將會削弱我方的戰鬥力量。」陳毅這時也坐不住,便說道:「換誰?我看只有粟裕同志才能勝任!」
主席聽後便笑著說道,大家還有不同的意見嗎?沒有的話,先休息十分鐘。粟裕在休息時,認真的思考了剛才各位領導的發言,不一會主席便詢問粟裕「還堅持自己的想法嗎?」,粟裕站直身體,堅定的回答「是的,我還是認為三個縱隊暫緩渡江,留在中原戰區。」
聽到粟裕的回答,毛主席便大聲稱讚道「好!」,對在場的眾人說,粟裕同志的堅持,促使我們改變戰略,我認為粟裕同志的戰略思想沒有問題。
陳粟情誼
在會議結束不久,中央便作出新的決定。準備將陳毅調到中原局工作,粟裕則負責華野的工作。粟裕當時在得知這個命令後很意外,為此便向上級反映華野離不開陳老總,希望陳老總能夠保留華野的領導職務。
為此粟裕便成為華野的代司令和代政委,挑起華野一把手的重任。在之後的工作中,陳毅對粟裕的工作向來很支持,兩人配合相當默契。在之後的孟良崮戰役中,陳毅曾向縱隊司令強調「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