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55年授銜的大將,堪稱我軍的「戰神」

2020-12-14 國平視野

1955年9月27日,我軍歷史上首次進行正式授銜,授予朱德等10名我軍高級將領為元帥軍銜,授予粟裕等10名我軍高級將領為大將軍銜。據此,「十大元帥」、「十大將軍」,成了我軍歷史上永恆的豐碑,由於歷史的原因,軍人後來之人肯定將難以超越。

單論我軍高級將領的指揮才能、軍事方面的造詣,粟裕大將,堪稱中國近代的軍神,其在軍中取得的戰績,較之十大元帥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資歷的原因,粟裕在紅軍時期擔任紅十軍團參謀長、新四軍時期擔任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中規中矩,擔任的職務顯然遜色於軍中的十大元帥。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在軍中大放異彩,先後擔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辭後任代司令兼代政委。

粟裕蘇中七戰七捷,取得了在內線殲滅全副美械裝備國軍的初步經驗,雖然解放區最終丟失,但卻打勝仗消耗了蔣軍,為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作戰指導,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華中野戰軍,戰後繳獲頗豐,主力作戰單位就成了標準的美械部隊,而國軍卻不得不分兵把守重要據點,與華北部隊在同期的集寧、大同被傅作義打得慘敗,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

粟裕率華野發起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震懾了採取重點進攻的國軍,特別是粟裕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大無畏氣概的孟良崮戰役,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大膽地指揮華野部隊出其不意,猛虎掏心般地全殲了國軍重點進攻山東的王牌中的王牌整編第74師。

此役極大地震動了國軍高層內部,給予了精神上的沉重打擊,不僅挫敗了其戰略企圖,且迅速改變了戰場態勢,人民解放軍據此由戰略防禦進入了戰略進攻,老蔣真的沒想到,老毛說他也沒想到。

濟南戰役,被軍委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的粟裕牛刀小試,僅用9天時間,全殲濟南守軍將近10.5萬人,生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中將以下將領23名。

粟裕並未服從軍委讓華野所部下江南的命令,而是向軍委發電報建言並提出設想,將敵主力全殲在江北,軍委採納並同意了粟裕的設想,據此,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在劉鄧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戰後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此後,粟裕擔任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指揮部隊進行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解放了南京、杭州等大城市。

由於粟裕在軍事上傑出的才能,主席明確發電規定,在軍事作戰上,由粟裕全權指揮負責,由野戰軍副職負責軍事指揮,在我軍歷史上可謂第一次,善於大兵團作戰的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其指揮的華野(第三野戰軍)殲滅了國軍五大王牌軍中的兩個半,是非常了不起的戰績。

粟裕兩辭司令,一辭元帥的高風亮節,令軍內外許多人敬佩;粟裕在軍事上的才華,非常靚麗和亮眼,打了許多神來之筆的仗,以至於同為軍神的林帥,就對其特別佩服,說粟裕盡打神仙仗,林帥,此人是個心氣高傲之人,能對粟裕如此評價,說明粟裕確實堪當「戰神」的稱號。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新四軍跟八路軍相比,元帥少一個,但大將多一個
    1955年授銜,八路軍出了九位元帥,新四軍只出了一位:陳老總,很多人說新四軍太虧了。真的虧嗎?今天咱就來說說新四軍高級將領們的軍銜。 首先,咱要弄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就是路軍相當於集團軍(八路軍後來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下轄兩到三個軍,所以八路軍的級別要比新四軍高一級。
  • 他雖然大將排第七,但一直享受元帥的待遇,即使戰神粟裕,也沒他這等...
    不過,還有一人堪稱命更好,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張雲逸。 張雲逸將軍生於1892年,1908年16歲時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堂第二期,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09年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集秘密會議,計劃發動廣州起義,選800人組成敢死隊攻佔廣州。
  • 粟裕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三戰封「神」,成就共和國第一大將
    在1955年授銜後,粟裕的軍銜問題一直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許多人認為,粟裕戰功很大,評大將低了,應該授元帥。一些黨外人士向中央建議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原因就是粟裕的戰功很大,尤其是解放戰爭開始以後,從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到孟良崮全殲國民黨王牌整編74師,再到淮海戰役以60萬對敵80萬,粟裕更是如戰神般存在。先說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該戰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31日結束。
  • 1955年授銜,我軍一位副主任從未指揮過戰鬥,為何被授予大將軍銜
    1955年授銜,十大大將,個個戰功赫赫,看看這些人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將軍,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但是可以發現,有一個名字相對陌生,是誰呢?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55年授銜,缺席解放戰爭的張愛萍上將,為何能位列韓先楚之前?
    1955年大授銜時,徐海東大將雖然在1940年病倒在了前線,不僅沒有打完抗日戰爭,也因病缺席了解放戰爭,但是因為他是紅二十五軍的代表人物,又在革命最危險的時候,對延安總部支持很大。偉人特批,徐海東對中國革命的功勞比天大,所以在建國後授予他開國第二大將,僅次於粟裕大將,排在戰功赫赫的黃克誠和陳賡大將之前。但在57位開國上將中,張愛萍將軍也因病錯過了解放戰爭,可在1955年授銜時卻被授予了開國第九上將,排在了功勳卓著的楊成武和韓先楚上將之前,這是為什麼?
  • 打敗過粟裕大將的國軍名將,若不是敵人,我軍又將多一戰神級將領
    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讓有著「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稱的王耀武成了我軍的戰俘,王耀武也是唯一打敗過粟裕大將的人。1934年7月,紅七軍團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進入了閩浙贛蘇區,和當地的紅十軍等合編,組建了第十軍團,粟裕擔任紅十軍團的參謀長。
  • 徐海東:養病15年無緣解放戰爭,為何能授大將銜?僅次於粟裕
    1955年9月,在授銜的「十大大將」名單中,戰神粟裕排列第一,粟裕戰功赫赫,是無冕元帥,他的位次實至名歸。排在粟裕之後的便是徐海東,徐海東能位列大將著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這就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排名卻能緊挨粟裕,難免讓人議論紛紛。十大大將其實,當授大將銜的消息傳到了正在大連養傷的徐海東耳朵時,他心中同樣不安和羞愧。
  • 1955年授銜儀式都授予什麼軍銜
    大將之首——粟裕 參加南昌起義,後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長徵時留在南方組織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國務院宣布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等10位將領授予大將軍銜,並在同日下午5時舉行授銜儀式。當時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力挺粟裕,在聽聞元帥名單中沒有粟裕,便向中央建議粟裕將軍打仗厲害,應授元帥軍銜。
  • 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15位大將候選人,其他5位是誰?
    ▲1955年授銜 前言: 對於一個軍人而言,保護自己的國家不被其他國家侵犯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有57位開國上將,他們為國家所付出的努力,比一些大將還要多,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稱為大將,大將的數量是有限制的。
  • 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2020年還健在的僅剩4位,他們都是誰?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軍委在1955年首次實行了軍銜制,期間共授予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以及802位少將。這些開國將軍們都堪稱是我國的「寶貝」,因為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客磨滅的貢獻。
  • 1955年授銜少將僅剩3人!他們都是誰?離休前什麼職務?
    1955年授銜少將僅剩3人!他們都是誰?離休前什麼職務?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標誌著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向了紮實的一步。此時,我軍已經結束了抗美援朝戰爭,「一五計劃」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個年頭,國內形勢一片大好。
  • 熟諳地圖與地形的粟裕
    在他筆下,無論是彭德懷、劉伯承、粟裕等軍事將領的傳記,還是關東軍與蘇聯紅軍在二戰的鬥爭,或是正面戰場上抗日戰爭的激烈,都有了生動、立體而又深刻的呈現。他的每一部作品,可以說是一部敘事生動、求證嚴謹的歷史教科書,同時又是一部語言鮮活、發人深思的文學著作。圖君是從讀《謀帥劉伯承》《戰神粟裕》《大授銜》認識關河五十州的。
  • 1946年,粟裕打了「大敗仗」,林帥卻驚呼:粟裕真乃一代「戰神」
    我華中野戰軍在粟裕大將的指揮下,先發制人給予了敵人狠狠一擊,首戰即殲滅敵人兩個團的主力,並趁勢拿下敵人的戰略要地宣家堡和泰興。儘管第一次蘇中戰役,我軍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並沒有打疼敵人。李默庵在吃了悶虧後,決定給我軍來招「黑虎掏心」。
  • 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如果燕雙鷹到了1955年授銜時,會是什麼軍銜呢? 燕雙鷹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在影視劇中他是一個身負血仇的青年,他與日寇等惡勢力挑戰,身經百戰,在面對親人朋友和無辜百姓一個個死去,燕雙鷹毅然與我軍合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獵鷹1949》中,燕雙鷹擔任特務營營長一職,除此之外,與燕雙鷹相關的影視作品還有《飛虎神鷹》、《大漠槍神》、《津門飛鷹》等。
  • 蕭勁光如果不擔任海軍司令,還會被授予大將軍銜嗎?
    1955年授銜時,開國第六大將蕭勁光被偉人力薦出任海軍總司令職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位海軍大將,與公安軍大將羅瑞卿和裝甲兵大將許光達一樣,都是我軍大兵種司令中的最特殊的開國大將。所以這就容易給人留下誤解,既然蕭勁光大將是因為他當上海軍總司令才授予的,那如果在建國後,他沒有成為海軍司令,最後還能評上大將軍銜嗎?蕭勁光蕭勁光,祖籍湖南長沙,與我軍大部分貧農和工人出身的將軍們不同,他17歲從中學畢業後,就遠赴上海參加學習俄語,並接受先進的革命愛國教育。
  • 1946年我軍痛失四位將星,使新中國少了四位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因為在這一年,我軍折損了四位名將、愛將。如果這四位將領不犧牲的話,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將會增添一位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和中將。那麼,這四位將星分別是誰?他們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首先,第一位將星是葉挺將軍,按照他的資歷和貢獻,如果不犧牲的話,在155年必成開國元帥。眾所周知,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就曾打出了譽響國內外的威名。
  • 他是粟裕的冤家對頭,按資曆本該授大將,卻在授銜前自殺身亡
    幸運的是紅十軍團的先頭部隊在軍團參謀長粟裕率領下衝出包圍,隊伍裡還有兩位軍團級幹部,一位是政委樂少華,另一位是政治部主任劉英,抗戰時期劉英被捕犧牲,紅十軍團的主要領導只有粟裕和樂少華活到建國後。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17年沒見面,見面就是一場驚世大戰
    ——紅塵煙雨我國開國將帥中,不論十大元帥,還是十大大將,個個都是軍事奇才,一生堪稱傳奇。開國將帥大多個性突出,特質鮮明,他們的「外號」就能體現出這一點。劉伯承,川軍出身,早年在戰鬥中眼睛負傷,手術過程中,劉伯承以鋼鐵意志強忍疼痛,不施麻藥,被主刀的德國醫生贊為「軍神」,同時精通軍事理論,有古代名將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