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955年授銜,十大大將,個個戰功赫赫,看看這些人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將軍,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但是可以發現,有一個名字相對陌生,是誰呢?
那就是譚政,沒有帶過一天兵,沒有打過一天仗,許世友才是上將軍銜,王近山才是中將軍銜,他為何能獲得大將軍銜呢?看看他的突出貢獻就心服口服了。
譚政,原名叫譚世銘,1906年出生於湖南湘鄉,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先上學然後在當地當了一名小學老師,和毛主席前期的經歷差不多。
但是由於上學期間受《新青年》雜誌的薰陶,他的思想已經不滿足這輩子只做一個教書匠,身處亂世,躲進小樓不管窗外事絕不是一個有為青年應該做的。另外陳賡對他是有所影響的,陳賡是他譚家私塾時的同學,而且他還娶了陳賡的妹妹。
《新青年》月刊雜誌是由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立,初創時還叫《青年雜誌》,後在1916年改版為《新青年》,曾經影響了一代人。
1927年春他辭職了,打算投筆從戎,但是與陳賡不同的是,他的革命不是靠槍桿子而是靠筆桿子。
陳賡那會在武漢北伐軍當營長,譚政跑到武漢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在第4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二連任文書,後任營指導員辦公室書記(大概就是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9月份他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和「三灣改編」,之後在井岡山入黨,成為毛主席的秘書。
從此,他在政工這條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馳騁,雖然他不帶一兵一卒,但他的筆有時能抵十萬大軍。
1928年開始,他正式步入部隊政工戰線,歷任紅12軍,紅22軍政治部主任。1933年在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後,他撰寫了戰時政治工作總結報告。他的報告對於部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非常有價值。
長徵勝利後,他在延安抗大學習,並發表了一篇重量級的文章《關於紅軍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見》,此文獲得中央認可並轉發全軍。此後他就任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1938年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抗日戰爭期間,譚政任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撰寫了大量政治文章,對新四軍、八路軍及群眾抗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做出了很大貢獻。政治工作雖然不像攻城拔寨的戰將,功績那麼突出,但軍隊離開了政工工作就如同一盤散沙。
解放戰爭中,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後任東野政治部主任,對東北解放、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做了大量的政治動員工作。
1949年4月任四野政治部主任,隨軍南下,對解放武漢、廣州等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很多時候,政工能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譚政曾講過打仗就像一臺汽車,除了發動機,也離不開油箱等其他零部件。
抗日戰爭之所以能持久進行離不開政工的巨大作用,解放戰爭能夠勢如破竹,更離不開政治攻勢。譚政作為我黨政治工作的領導人,他的功勞是看不見,摸不著,但貢獻巨大,不可磨滅的。
譚政當大將是實至名歸,大家都心服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