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我軍一位副主任從未指揮過戰鬥,為何被授予大將軍銜

2020-12-22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955年授銜,十大大將,個個戰功赫赫,看看這些人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將軍,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但是可以發現,有一個名字相對陌生,是誰呢?

那就是譚政,沒有帶過一天兵,沒有打過一天仗,許世友才是上將軍銜,王近山才是中將軍銜,他為何能獲得大將軍銜呢?看看他的突出貢獻就心服口服了。

譚政,原名叫譚世銘,1906年出生於湖南湘鄉,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先上學然後在當地當了一名小學老師,和毛主席前期的經歷差不多。

但是由於上學期間受《新青年》雜誌的薰陶,他的思想已經不滿足這輩子只做一個教書匠,身處亂世,躲進小樓不管窗外事絕不是一個有為青年應該做的。另外陳賡對他是有所影響的,陳賡是他譚家私塾時的同學,而且他還娶了陳賡的妹妹。

《新青年》月刊雜誌是由陳獨秀1915年在上海創立,初創時還叫《青年雜誌》,後在1916年改版為《新青年》,曾經影響了一代人。

1927年春他辭職了,打算投筆從戎,但是與陳賡不同的是,他的革命不是靠槍桿子而是靠筆桿子。

陳賡那會在武漢北伐軍當營長,譚政跑到武漢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在第4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二連任文書,後任營指導員辦公室書記(大概就是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9月份他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和「三灣改編」,之後在井岡山入黨,成為毛主席的秘書。

從此,他在政工這條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馳騁,雖然他不帶一兵一卒,但他的筆有時能抵十萬大軍。

1928年開始,他正式步入部隊政工戰線,歷任紅12軍,紅22軍政治部主任。1933年在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後,他撰寫了戰時政治工作總結報告。他的報告對於部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非常有價值。

長徵勝利後,他在延安抗大學習,並發表了一篇重量級的文章《關於紅軍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見》,此文獲得中央認可並轉發全軍。此後他就任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1938年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抗日戰爭期間,譚政任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撰寫了大量政治文章,對新四軍、八路軍及群眾抗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做出了很大貢獻。政治工作雖然不像攻城拔寨的戰將,功績那麼突出,但軍隊離開了政工工作就如同一盤散沙。

解放戰爭中,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後任東野政治部主任,對東北解放、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做了大量的政治動員工作。

1949年4月任四野政治部主任,隨軍南下,對解放武漢、廣州等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很多時候,政工能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譚政曾講過打仗就像一臺汽車,除了發動機,也離不開油箱等其他零部件。

抗日戰爭之所以能持久進行離不開政工的巨大作用,解放戰爭能夠勢如破竹,更離不開政治攻勢。譚政作為我黨政治工作的領導人,他的功勞是看不見,摸不著,但貢獻巨大,不可磨滅的。

譚政當大將是實至名歸,大家都心服口服的。

相關焦點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1955年授銜儀式都授予什麼軍銜
    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1955年授銜儀式上授予大將軍銜,為十大大將之首。
  • 授銜時,這五位擔任過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為何沒有授予軍銜
    授銜時,四大野戰軍的司令員全部授予元帥軍銜(不算代司令員粟裕),而副司令員的授銜情況卻頗為不同。一野無論是西北野戰軍時期還是一野時期,都有兩位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二野除了兼任的陳老總外,先念同志也曾擔任過副司令員;三野在華野時期的副司令員是粟裕和張雲逸,到了三野時期就只有粟裕一位副司令員了;四野先後叫過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高同志、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肖勁光都曾經擔任過司令員,這些將領的授銜情況都是怎樣的呢?
  • 1955年授銜,有15位大將候選人!除了十大大將,另5位什麼軍銜?
    作者:軍事帥哥1955年,我軍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典禮。當時,我軍總共有15位大將候選人。除了板上釘釘的十大開國大將,另外5位和大將無緣的將軍,最後被評為什麼軍銜?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抗戰爆發後,張宗遜參加了雁門關伏擊戰,支援了衛立煌將軍指揮的忻口會戰。1939年,張宗遜又在敵後戰場打贏了陳莊戰鬥。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張宗遜率領西北野戰軍參加了包括保衛延安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戰役,隨後又率領大軍解放西北。1955年,張宗遜曾作為大將的候選人之一,但他最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宋任窮,早年參加農民運動,後來在井岡山參加紅軍。
  • 粟裕:1955年授銜的大將,堪稱我軍的「戰神」
    1955年9月27日,我軍歷史上首次進行正式授銜,授予朱德等10名我軍高級將領為元帥軍銜,授予粟裕等10名我軍高級將領為大將軍銜。據此,「十大元帥」、「十大將軍」,成了我軍歷史上永恆的豐碑,由於歷史的原因,軍人後來之人肯定將難以超越。
  • 授銜時,東野司令部十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啥軍銜
    四野的高層相比較東野,人員變動較大,而從東北人民自治軍到東北野戰軍,高層變動相對較小,計有十位高級將領,長期擔任這支部隊的高層,負責指揮各大戰役,他們都是誰呢?授銜時分別是啥軍銜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東野副司令員肖勁光,高級知識分子出身,卻投筆從戎參加革命,在紅軍時期就做過紅五軍團政委,是一位傑出的政工人才。解放戰爭時期,早已轉任軍事幹部的肖勁光,力排眾議堅守臨江孤城,最終為我軍在南滿守住了最後的堡壘,對於東北解放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1955年,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
  • 1955年授銜,一名將對軍銜不滿遭到重批:第二年才補授中將
    1955年大授銜,根據我軍各級軍事幹部在戰爭年代的貢獻,進行了隆重的表彰和授銜儀式。然而授銜當天,有一位本該授予中將軍銜的四野名將,卻被從授銜名單中移除,直到第二年才給他補授了軍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蕭勁光如果不擔任海軍司令,還會被授予大將軍銜嗎?
    1955年授銜時,開國第六大將蕭勁光被偉人力薦出任海軍總司令職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位海軍大將,與公安軍大將羅瑞卿和裝甲兵大將許光達一樣,都是我軍大兵種司令中的最特殊的開國大將。所以這就容易給人留下誤解,既然蕭勁光大將是因為他當上海軍總司令才授予的,那如果在建國後,他沒有成為海軍司令,最後還能評上大將軍銜嗎?蕭勁光蕭勁光,祖籍湖南長沙,與我軍大部分貧農和工人出身的將軍們不同,他17歲從中學畢業後,就遠赴上海參加學習俄語,並接受先進的革命愛國教育。
  • 1955年授銜少將僅剩3人!他們都是誰?離休前什麼職務?
    1955年授銜少將僅剩3人!他們都是誰?離休前什麼職務?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標誌著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向了紮實的一步。此時,我軍已經結束了抗美援朝戰爭,「一五計劃」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個年頭,國內形勢一片大好。
  • 1946年我軍痛失四位將星,使新中國少了四位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葉挺的資歷是相當老的,軍事素質極高,軍事指揮才能也是超凡的。因此,葉挺如果能夠活到1955年授銜之時,他必定會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遺憾的是,在1946的時候,不幸發生了,葉挺將軍在一次空難中去世了,導致我軍少了一位元帥將星,很是悲痛和惋惜。第二位將星就是羅炳輝將軍,他的資歷也是相當老的。
  • 神劇裡的「燕雙鷹」如果到了19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1955年9月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授予軍銜,佩戴勳章,軍銜等級為六等十九級。當年軍官軍銜的評定主要有五要素:任職、素質、能力、資歷和軍功,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授銜幾乎都有壓低。
  • 36位正兵團級開國將領,都被授予什麼軍銜?大將2人,中將1人
    1955年授銜時,根據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的規定: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那麼36位正兵團級開國將領,都被授予什麼軍銜?大將2人,上將33人,中將1人。開國大將大將2人36位正兵團級將領中,只有王樹聲和許光達兩位被授予大將軍銜。
  • 五五授銜時授予啥軍銜
    但是隊伍上了井岡山後,他憑藉傑出的軍事能力脫穎而出,成為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尤其是毛委員倚重的軍事將領張子清、伍中豪先後犧牲後,林帥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但他一如既往地表現出色,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他都是值得信賴的傑出將領,1955年,林帥被授予元帥軍銜,實至名歸。
  • 1955年授銜時,北京軍區4個軍的軍長都是誰?分別是什麼軍銜?
    1955年授銜時,中國人民解放軍12大軍區的司令員都被授予將官軍銜。北京軍區的前身是華北軍區,是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華北軍區由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大軍區之一,領導與指揮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爾、熱河、遼寧省邊界地區所屬人民武裝。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軍銜制度是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的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於1955年頒布實行軍銜制度,它曾對促進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後,軍委的老帥們即開始考慮我軍恢復軍銜制的動議。
  •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
    1955年授銜時,這三個人對軍銜不滿鬧得最兇,後來怎麼樣了?脾氣和本事古往今來,人本事大往往脾氣也大,他們是能人和怪人的混合物。雖然令人不快,但關鍵時刻還得靠他解決問題,只要不過分,只能讓他三分,忍他五分。
  • 55年授銜,缺席解放戰爭的張愛萍上將,為何能位列韓先楚之前?
    偉人特批,徐海東對中國革命的功勞比天大,所以在建國後授予他開國第二大將,僅次於粟裕大將,排在戰功赫赫的黃克誠和陳賡大將之前。但在57位開國上將中,張愛萍將軍也因病錯過了解放戰爭,可在1955年授銜時卻被授予了開國第九上將,排在了功勳卓著的楊成武和韓先楚上將之前,這是為什麼?
  • 1955年授銜,他負責宣讀十大元帥名單,但他本人卻沒有軍銜
    1955年,為了表彰和紀念那些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軍人,政府舉辦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授銜儀式,一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帥,1048名軍人被授予將軍銜。 新中國的天空上,將星閃爍。然而,鮮為人知的是,1955年授銜時,有一個人負責宣讀十大元帥的名單,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軍銜,他就是彭真。
  • 授銜時,為何有五位曾經的「野戰軍副司令員」,沒有被授予軍銜?
    「五五」期間,曾任四大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將領有半數為大將或上將,粟裕、張雲逸、肖勁光為開國大將,張宗遜、呂正操為上將。但我們發現,趙壽山、先念、高、李運昌、周保中等五位將軍都沒有被授予將軍軍銜,原因何在?首先來看一下他們的資質條件。在這些人中,趙壽山參加革命最晚,解放戰爭時期才加入人民軍隊。
  • 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1955年授銜的55位開國上將中,50歲以下的有39人,他們年富力強,是建設新中國的主流力量。那麼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建國後,傅鍾一直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