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三戰封「神」,成就共和國第一大將

2020-12-14 大郭小申

在1955年授銜後,粟裕的軍銜問題一直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許多人認為,粟裕戰功很大,評大將低了,應該授元帥。一些黨外人士向中央建議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

粟裕大將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粟裕的軍銜授低了?

原因就是粟裕的戰功很大,尤其是解放戰爭開始以後,從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到孟良崮全殲國民黨王牌整編74師,再到淮海戰役以60萬對敵80萬,粟裕更是如戰神般存在。

先說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

該戰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31日結束。先後經歷:

宣泰戰鬥,殲滅3000餘人。

皋南戰鬥,殲滅10000餘人。

海安戰鬥,殲滅3000餘人。

李堡戰鬥,殲滅8000餘人。

丁林戰鬥,殲滅1500餘人,俘敵2000餘人、

邵伯戰鬥,殲滅2000餘人。

如黃路戰鬥,殲滅5000餘人,俘敵12000人。

共七次戰鬥。

自宣泰戰鬥起,粟裕在以華中野戰軍的三萬餘人對國民黨軍的十二萬人,頻出奇招,七戰七勝,1個半月殲滅國民黨軍6個旅及5個交警大隊共5.3萬人,佔進犯蘇中國民黨軍總兵力的44%。國民黨軍對蘇中的進攻也以慘敗告終。

蘇中戰役結束後,延安總部發言人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正式稱此戰役為「七戰七捷」。

粟裕

再說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整編74師。

整編74師是國民黨軍有五大主力,被稱作蔣介石的五張王牌,整七十四師是五張王牌中最耀眼的一張。王耀武曾說過這樣的話:「有七十四師就有國民黨,有五個七十四師就能統一全中國。」

面對如此驕狂的部隊,粟裕指揮華野部隊,從1947年5月11日,七十四師向華野九縱實施進攻開始,到5月16號下午擊斃張靈甫結束,僅用六天時間就拿下了孟良崮。

此役給國民黨軍造成了極大震動,此後他們雖仍未放棄對山東實施重點進攻的計劃,使其進攻的勢頭已經被打掉。

蔣介石曾多次痛心疾首地說:「孟良崮的失敗,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孟良崮戰役後,毛主席和粟裕之間也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毛澤東對粟裕說:

「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了七十四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沒想到的人,就是我毛澤東啊!」

粟裕與陳毅

最後說粟裕的「」巔峰之作「」--淮海戰役。

1948年9月24日,時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粟裕向中央軍委發電,以殲滅敵徐州右翼集團為目標,「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這是淮海戰役設想的首次提出。

中央第二天就復電同意,毛主席在復電中說:「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就此,淮海戰役拉開帷幕。

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66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約80萬人;解放軍參戰部隊約60萬人。

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共555099人,

其中:

俘虜320355人,

斃傷171151人,

投誠35093人,

起義改編28500人。

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粟裕第一個建議發起淮海戰役,他所直接指揮的華野共殲敵40多萬,佔到了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1949年,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有如此戰功的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的確有不少人為之不平,覺得低了,甚至有人說粟裕本人因為對沒有被評上元帥不滿意,還受到過毛澤東的批評,都被批評哭了。

其實,包括毛主席在內,中央領導人對粟裕的軍事才能均讚不絕口。

中央最早也是要給粟裕授元帥的。

在一次中南海會議上,當討論到粟裕應授何軍銜時,毛主席不僅提出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給了粟裕極高的評價:「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啊?」

周總理對毛主席說:「可是粟裕已經請求辭帥呢!」

毛主席聽了非常感慨:「難得粟裕!竟三次辭讓,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辭了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嘛!」

周總理緊接著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

毛主席補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將。我們先這樣定下來,十大將十元帥。」

十大將

由此可見,毛主席開始主張給粟裕授元帥,是粟裕高風亮節,自己不要,把元帥辭了,當然也就不存在他對評大將軍銜不滿意,以及毛澤東找他談話,批評他的事了。

其實粟裕對於授銜這件事是很淡泊的。

有一次,粟裕的秘書鞠開看到黨內一份材料上記載著,連黨外高層民主人士邵力子都說粟裕應該評元帥,於是就當面報告了粟裕,並把材料指給他看。鞠開以為首長看了材料一定會高興,沒想到粟裕把臉一沉,脫口而出道:

「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么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接著,他又很嚴肅地對鞠開說:

「今後不要議論這方面的問題了,議論這都是低級趣味,沒有什麼意思。」

粟裕雖然沒有被評為元帥,但並不影響他在共和國軍事歷史上的地位和口碑。

粟裕在天安門城樓

正式授銜時,周總理把授予大將軍銜的命令狀第一個授予粟裕

粟裕第一個接受命令狀粟裕第一個接受命

因為元帥授銜的儀式要在稍後才舉行,所以粟裕不僅是「共和國第一大將」,而且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被授予軍銜的軍人。

相關焦點

  • 粟裕大將戰功彪炳,真的辭過元帥軍銜嗎?
    在新中國十大開國大將裡面,就戰功來說,粟裕大將的成就是足以比肩元帥的,這也是他能夠成為共和國第一大將的原因之一
  • 此將是元帥的戰功,大將的軍銜,上將的資歷
    說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神,可能大家都會想到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總,以及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元帥(擁有軍神之稱)。其實除了這兩位,還有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神。只不過,他並非是元帥軍銜,而是大將軍銜。雖然,粟裕司令員是大將軍銜,但他確實名副其實擁有元帥戰功。
  • 開國第一元帥,第一大將,第一上將,第一中將,第一少將名單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開國第一元帥,第一大將,第一上將,第一中將,第一少將都是誰?新中國的成立是老一輩革命家們浴血奮戰的一個結果。所以建國後實行軍銜制度時那些開國的將帥們都受到了應有的表彰,得到了應得的軍銜。從1955年起到日後的十年間,我國共有1614位將帥獲得軍銜。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關於陳粟,爭論很多。客觀講,陳統兵幾十年,雄居一方,確實是軍事行家裡手,後來評帥應是名至實歸。陳的亮點是:當他發現粟更優秀時毅然放權讓粟施展,當有分歧時沒有以權相壓而是報軍委裁決。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195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國務院宣布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等10位將領授予大將軍銜,並在同日下午5時舉行授銜儀式。當時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力挺粟裕,在聽聞元帥名單中沒有粟裕,便向中央建議粟裕將軍打仗厲害,應授元帥軍銜。
  • 粟裕未當選元帥,不是謙虛而是資格不夠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此次授銜一共確定10名元帥,10名大將,75名上將,177中將,802大將。毛澤東主席親自為10名元帥授銜。、許光達授銜完畢,對於粟裕授予大將軍銜而非元帥眾說紛紜,曾有謠言傳出,粟裕最開始授予的是元帥軍銜,最後他自己請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關於元帥軍銜的四個疑問
    元帥的全稱我國的軍銜制全稱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大將及以下可以稱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但是,如果把元帥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總歸是有些奇怪的。2014年,北京某家報紙發布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的稱謂沒有什麼不妥》的文章,列出了幾個論據: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中的一個等級;第二,元帥軍銜與所有軍官軍銜同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官編制軍銜……
  • 三讓軍銜後,這個湖南人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這就是號稱「常勝將軍」,被稱為「第一大將」的粟裕。青年湖南原創手繪漫畫《三讓軍銜粟裕》抗戰勝利後,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中央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組建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任粟裕為華中軍區司令員,任張鼎丞為副司令員。
  • 1955年授10名元帥軍銜,為何會有11人享受元帥級待遇?
    1955年,我軍推行軍銜制度,並授予了十位軍事家元帥軍銜。但是奇怪的是,雖然元帥軍銜只授予了十個人,但是享受元帥待遇的卻有十一個人。其實,原因在於:張雲逸大將也享受到了元帥的待遇。那麼,為什麼如此禮遇張雲逸?
  • 粟裕:1955年授銜的大將,堪稱我軍的「戰神」
    1955年9月27日,我軍歷史上首次進行正式授銜,授予朱德等10名我軍高級將領為元帥軍銜,授予粟裕等10名我軍高級將領為大將軍銜。據此,「十大元帥」、「十大將軍」,成了我軍歷史上永恆的豐碑,由於歷史的原因,軍人後來之人肯定將難以超越。
  • 他是方志敏手下的參謀長,後來成就非常大,榮獲了大將軍銜
    再後來,這位參謀長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還被授予了大將軍銜。那麼,當年方志敏手下的這個參謀長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當年,紅十軍團的這個為參謀長就是大名鼎鼎的粟裕,他是湖南會同人,很早就參加了革命,經歷過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鬥爭,最初曾擔任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後來調到紅十軍團擔任參謀長,與方志敏烈士一同共事。
  • 1955年授銜,他負責宣讀十大元帥名單,但他本人卻沒有軍銜
    1955年,為了表彰和紀念那些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軍人,政府舉辦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授銜儀式,一共有10人被授予元帥,1048名軍人被授予將軍銜。 新中國的天空上,將星閃爍。然而,鮮為人知的是,1955年授銜時,有一個人負責宣讀十大元帥的名單,但是自己卻沒有任何軍銜,他就是彭真。
  • 劉少奇力薦粟裕當元帥,周總理直接駁回,真相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在授銜的時候,粟裕戰功卓著,軍事水平極其出色,完全有能力被評為元帥,再加上還有劉少奇一直在為其爭取元帥的軍銜。但是為何這些提議都被周總理駁回?是因為粟裕資格不夠,還是另有它意?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來看一下,為什麼劉少奇這樣幫助粟裕。實際上,劉少奇和粟裕結識的時間並不算早,他倆是在「皖南事變」的1940年才認識的。
  • 古田會議產生了多少元帥、大將和上將
    建國後1955年9月,朱德、陳毅、羅榮桓、林彪被授予元帥軍銜,十大元帥就佔了四個。如果伍中豪不犧牲,我想其軍銜應是大將之上。譚震林因參加地方工作,未授銜,長期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副國級。第二類是機關代表:譚政、楊至誠、朱雲卿等14人,其中譚政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楊至誠被授予上將軍銜。
  • 「常勝將軍」粟裕:三次婉拒元帥頭銜,一生最大遺憾沒能解放臺灣
    最高層指示粟裕將軍負責對寶島的解放。為此,對岸老蔣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因為在解放戰爭期間,粟裕的厲害他就領教過。如果此番粟裕做好渡海工作,準備解放寶島,老蔣或許真的該考慮流亡菲律賓了。不料,隨後爆發的抗美援朝運動,耽誤了寶島的解放工作。對於粟裕來說,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解放寶島。
  • 粟裕大將——我軍唯一從士兵成長為統帥近百萬大軍的人
    車橋戰役時的粟裕1945年6月,粟裕接連三次取得天目山反頑大捷,乾淨利索報了「皖南事變」一箭之仇。這是從遊擊戰轉變為大兵團正規戰的預演。解放戰爭開始後,粟裕指揮的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一個比一個胃口大,也一個比一個驚世駭俗。同時期被杜聿明追著屁股打趕到松花江北的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特地讓人把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資料都收集找來,一個人關在屋裡研究了整整兩天,最後對參謀長劉亞樓說:「粟裕打仗可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軍銜制度是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的制度。1986年下半年,軍委對新軍銜制主要問題進行多次討論後,確定了基本原則:第一,不要再提「恢復軍銜制」,而是「實行新的軍銜制」。第二,把軍官軍銜條例和軍官服役條例分別立法。
  • 1955年授銜,新四軍跟八路軍相比,元帥少一個,但大將多一個
    1955年授銜,八路軍出了九位元帥,新四軍只出了一位:陳老總,很多人說新四軍太虧了。真的虧嗎?今天咱就來說說新四軍高級將領們的軍銜。 首先,咱要弄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就是路軍相當於集團軍(八路軍後來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下轄兩到三個軍,所以八路軍的級別要比新四軍高一級。
  • 陳賡革命資歷雄厚,為什麼55年沒被評選上元帥,大將也只是第四?
    資歷雄厚,從北伐戰爭開始自己的戎馬生涯,依次經歷南昌起義、萬裡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生涯幾乎貫穿共和國崢嶸歲月的始末。這樣一位優秀傑出的將領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卻只被授大將將銜,無緣元帥,並且大將中也只排到第四。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