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將是元帥的戰功,大將的軍銜,上將的資歷

2020-12-14 熊熊講歷史

在開國將領中,有一位將領,他軍事才華出眾,在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中國戰爭史上的軍事奇才,而他指揮的一系列經典戰役,也受到後人的敬仰,因此大家都稱他為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神。說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神,可能大家都會想到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總,以及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元帥(擁有軍神之稱)。其實除了這兩位,還有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神。只不過,他並非是元帥軍銜,而是大將軍銜。雖然,粟裕司令員是大將軍銜,但他確實名副其實擁有元帥戰功。

可能熟知解放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革命戰爭年代最重要的解放戰爭,有兩位軍事統帥戰績最佳。一位是林總,還有一位就是粟裕司令員。這兩人都很厲害,而且他們的性格很相似,不喜歡說話。而且兩人的外表也很相似,看上去都像文弱書生,因此,這兩位戰神互相都惺惺相惜。可能,他們和別人沒話講,如果這兩位遇到一起,那就有說不完的話題。當然了,聊的都是一些關於軍事上的事情,肯定不會拉家常。

林總

都知道,林總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實至名歸的,他也有授予元帥軍銜的戰功與資本。然而,作為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也是擁有元帥戰功的將領。可能大家都知道,在解放初期,粟裕就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重創國軍悍將李默安,而此時的林總在東北,還是處於逃跑,防禦階段。之後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上級決定將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成華東野戰軍。此時的粟裕還是擔任副司令員,但軍事指揮上的事情,大多都是由粟裕策劃與指揮。

當時蔣介石把華東野戰軍視為心腹大敵,因為該野戰軍離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南京比較近。所以,在解放戰爭一爆發,蔣介石就調集大批精銳部隊圍剿華東野戰軍,希望儘快拔掉,懸在他頭上一把利劍。

粟裕

儘管蔣介石想儘快吃掉華東野戰軍,但是,在粟裕司令員的指揮下是見招拆招,粉碎敵人的圍剿。並且在孟良崮戰役中,開創我軍殲滅敵軍王牌師的記錄,解決了華東野戰軍將士畏懼美械師心底恐懼。從此以後,再面對蔣介石的王牌師就不再畏懼啦。據統計,在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一多半的精銳部隊都是被華東野戰軍給消滅的。而作為華東野戰軍實際指揮員的粟裕,居首功。

在影響最大的淮海戰役中,雖說是兩個野戰軍聯合指揮,其中有劉伯承元帥,鄧公,還有陳老總都是這場戰役的指揮官。但是在淮海戰役結束後,毛爺爺說能夠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粟裕同志立第一大功。足以可見,在這場解放戰爭影響最重要的淮海戰役,粟裕將軍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粟裕

在淮海戰役勝利後,粟裕又發動策劃了渡江戰役,率領第三野戰軍直撲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南京。先後解放了等重要城市,為新中國的成立以及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論解放戰爭中立下的功勞來比較,粟裕司令員絕對是元帥級別的戰功。說心裡話,後來的十大元帥,論戰功比較,有好幾位都比不上粟裕。

而粟裕唯一的缺點就是資歷淺。假設他沒有立下卓越的戰功,可能在1955年頂多授予上將軍銜。總結粟裕司令員的一生,那就是元帥的戰功,大將的軍銜,上將的資歷。

相關焦點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取消了大將和元帥軍銜?軍銜制度是一項國際性的軍事制度,是國家授予軍人以區別其等級、地位、權力、責任、榮譽待遇的稱號和標誌的制度。第二,把軍官軍銜條例和軍官服役條例分別立法。第三,軍官軍銜改設3等11級,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區分為基準軍銜和輔助軍銜。第四,將官在軍官總額中所佔的比例以40%以內為宜。第五,實行軍銜制度,既要積極準備,又要謹慎從事。
  • 粟裕大將戰功彪炳,真的辭過元帥軍銜嗎?
    在新中國十大開國大將裡面,就戰功來說,粟裕大將的成就是足以比肩元帥的,這也是他能夠成為共和國第一大將的原因之一
  • 不看資歷,只看戰功,在開國中將裡,還有誰達到授予上將的標準
    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後的1955年,是我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度的第一年。當時參與評銜的將領都是革命戰爭年代的功臣。跟著他們的職位不同,立下的功勞不同,分別授予了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能夠授予元帥的功臣自然是戰功赫赫,在革命戰爭年代做出的貢獻也是最大的。
  • 他的軍職曾與元帥平級,手下有上將大將,自己卻是中將軍銜!
    他的革命資歷非常深,因為曾經在軍閥隊伍裡待過,又是文化人,所以加入紅軍隊伍後很快站穩腳跟。紅四方面軍剛成立沒多久,倪志亮就擔任紅10師師長,當時和他同級的王樹聲和陳賡,建國後都被授予了大將軍銜。這個時候,許世友,陳錫聯等開國上將,還都只是倪志亮的下屬。倪志亮脾氣火爆,作戰卻勇猛,在紅四方面軍還是很有威信的,他是紅四方面軍的第四號人物,還參與創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後來的川康邊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倪志亮擔任過129師的參謀長,徐向前當時只是129師的副師長,按照軍中級別劃分,師參謀長和副師長平級。當時倪志亮的軍職可以和元帥相媲美。
  • 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度,為何軍銜中沒了大將和元帥?
    1955年,新中國成立後向戰爭時功績優異的將領授予元帥和大將軍銜,我國的開國十大元帥和開國十大將便是這時候授予,而10年後我國又取消了軍銜,但是軍隊畢竟離不開等級管理,取消軍銜後,讓部隊裡的工作開展不易,也不利於軍事交往。
  • 此人雖是上將軍銜,但曾位列大將候選人第十名,是彭老總得力助手
    1955年是我國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位開國上將(含後來授的兩位)。第一上將蕭克,資歷老、戰功高、職務也高,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都認為他應該是大將銜。其實還有一位上將,他的條件也很過硬,授銜之前職務也很高,也立過很多戰功,而且在解放戰爭的時候,他也是彭德懷最信任的得力助手。
  • 紅軍十位軍團長,活到授銜不是元帥就是大將,為何他卻是上將?
    這五人大家都不陌生,彭老總、林總和賀老總後來都是開國元帥,徐海東則是開國第二大將。但令人不解的是,都是軍團長,為何蕭克卻是唯一的上將呢?我們接著往下看。蕭克出生於1907年,湖南嘉禾縣人。他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暴動、井岡山鬥爭和反「圍剿」作戰。紅軍長徵前夕,蕭克擔任紅二軍團軍團長,奉命率部與賀老總的紅六軍團會合。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這個軍區竟然誕生了三位元帥、兩位大將、八位上將,你知道是哪個嗎
    中南軍區成立於1950年1月,是由第四野戰軍和華中軍區合併而成,領導班子主要來自第四野戰軍 三位元帥 第一位元帥是林彪。
  • 紅軍時期倖存的6位軍團長中,4位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授上將?
    在此期間,紅軍經歷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先後誕生了10個軍團。然而這10個軍團的軍團長,倖存的只有6位。那麼這6位都是誰?其中4位是元帥,1位只被授予上將軍銜。 紅一軍團軍團長朱老總、林總
  • 古今中外的軍銜,元帥與將軍有什麼區別?為何和平時期無元帥?
    此後,中國再沒有授予過元帥軍銜,也就是說,我軍的元帥軍銜,停留在了10個。1988年恢復軍銜制之後,我國設置的最高軍銜是一級上將,這個軍銜也是戰時授予,平時一般不授予,所以我們看到的最高軍銜,也就是三星上將了。
  • 關於元帥軍銜的四個疑問
    起初,元帥只表達將帥之長的含義,到了南北朝時期,元帥演變為統軍徵戰的官職稱呼,隋唐以後將該職位保留,依據分工,冠以不同名號。從模糊的「將帥之長」的概念,到官位職稱,元帥在古代中國並不代表軍銜,真正將元帥當成最高軍銜來稱呼的,是16世紀的法國軍隊。
  • 1952年評定軍隊級別,將全軍將士劃為24級,分別授予啥軍銜
    而參加授銜的第一級別全部三位元勳,都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可謂是當仁不讓的,無論是貢獻還是級別,他們都是全軍的領頭羊。第二等第一級:大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級。開國將帥中,位於這一級別的有七位,分別是:陳老總、徐帥、劉帥、聶帥、葉帥、羅帥、賀老總。這一級別的元勳和第一級別的元勳們一樣,也是全部被授予元帥軍銜,以他們的突出貢獻和赫赫戰功來說,自然也是當仁不讓的。
  • 陳賡革命資歷雄厚,為什麼55年沒被評選上元帥,大將也只是第四?
    陳賡將軍是開國將軍中排名第四的大將,清光緒二十九年出生於湖南將門陳家,其祖父系湘軍將領。自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來鞠躬盡瘁,為民族解放事業和黨的發展事業立下汗馬功勞。資歷雄厚,從北伐戰爭開始自己的戎馬生涯,依次經歷南昌起義、萬裡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生涯幾乎貫穿共和國崢嶸歲月的始末。這樣一位優秀傑出的將領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卻只被授大將將銜,無緣元帥,並且大將中也只排到第四。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 粟裕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三戰封「神」,成就共和國第一大將
    在1955年授銜後,粟裕的軍銜問題一直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許多人認為,粟裕戰功很大,評大將低了,應該授元帥。一些黨外人士向中央建議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蘇中戰役結束後,延安總部發言人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正式稱此戰役為「七戰七捷」。
  • 八路軍三位副師長,有兩位授元帥,為何另一位連大將都不是?
    因為老蔣只給了三個師的編制,因此幹部基本上都是降職任用,能當上副師長的,資歷和能力都不容小覷,後來的成就也都很高。比如八路軍115師副師長聶榮臻、129師副師長徐向前,1955年都被授予了開國元帥軍銜。但令人不解的是,同樣是副師長,120師的蕭克最後連大將都沒有,是當了個上將,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蕭克,1907年出生,湖南嘉禾縣人。
  • 新中國排在十大元帥之後的55名上將都有誰?又是按什麼排列順序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列出了戰功赫赫的十大元帥的名字,葉劍英、陳毅……這些名字國人尤為熟悉。那諸位可否知道,在這後面還有55名上將呢?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這些忠勇的上將們用鮮血鑄就了戰爭的勝利,他們的排名依據的是什麼呢?
  • 二戰日軍「元帥」是最高軍銜?從元帥府職能看,它只是個榮譽稱號
    研究二戰史應特別注意,日軍的「元帥」嚴格來說並非是一級軍銜,而僅僅是授予少數陸海軍大將的「榮譽稱號」,可以理解為帶有「勳位」的性質,所以某位大將銜軍官獲授元帥後,其正式稱謂是「元帥陸軍大將」或者「元帥海軍大將」,說明其正式軍銜仍然是大將,這個稱謂雖然看起來很可笑,但事實的確如此。
  • 如果授銜是在建國時: 十大元帥最應該花落誰家
    賀龍&陳毅:擬授的元帥排名原本陳毅在賀龍之前,但毛澤東考慮許多而將賀龍改在陳毅之前,而且陳毅對此表示理解。羅榮桓:作為林彪搭檔,戰功卓著,但始終是政工幹部的身份,1949年時擬任總政治部主任,且不是軍委委員,授銜之前的1954年才增補入軍委副主席,曾主動要求不授元帥軍銜,未許,故列為擬授元帥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