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讓有著「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稱的王耀武成了我軍的戰俘,王耀武也是唯一打敗過粟裕大將的人。
1934年7月,紅七軍團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進入了閩浙贛蘇區,和當地的紅十軍等合編,組建了第十軍團,粟裕擔任紅十軍團的參謀長。紅十軍團下轄三個師,分別是第19師、20師和21師。這一年,王耀武是補充新一旅的旅長,軍銜少將。
在皖南的譚家橋地區,紅十軍團和補充新一旅下轄三個團接火了。當時紅十軍團是準備打伏擊戰,想要一舉殲滅突入的補充第一旅。
在粟裕的安排下,紅軍在譚家橋兩側布置了伏擊的地點,等敵軍前衛團進入後馬上發動攻擊。本來,大部分國民黨隊伍在遇到紅軍突襲的時候,一般都是撤退,偏偏王耀武的人馬不是如此,
再加上紅軍的幾個師,協同作戰也沒配合好,讓王耀武找到機會順利突破,使紅軍隊伍沒能結合在一起,最終紅軍被迫撤退。
此戰紅軍損失了三百多人,包括第19師師長尋淮洲、八十七團團長黃英特等紅軍高級指揮員,而對於紅十軍團來説,譚家橋之戰的失利,讓紅十軍團境遇更加雪上加霜,在不久後,紅十軍團被包圍。
而整個紅十軍團,只有粟裕帶著少數部隊突出了重圍。這一次戰鬥的失利,成了粟裕一生中都無法揮去的陰影,他在重返譚家橋的時候曾經說過:「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就是在這裡打了敗仗。」
接下來,因為抗戰爆發,國共合作,王耀武沒與我軍正面交手過,不過在抗日戰場上,王耀武的表現也極為出色,打出了赫赫威名,是國民黨不可多得的虎將之一。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入主山東,再次遇到了粟裕。
1947年,華野的主力集結在臨沂市附近,而國民黨軍隊在南線出動了八個整編師,在北線的王耀武也出動了大軍,想要和解放軍進行大決戰。華野的進攻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南線國軍進攻一直很謹慎,找不到戰機,導致我軍始終不能對國軍分割合圍。
粟裕等人決定主力北上,去打王耀武的李仙洲部,王耀武很厲害,他很快就發現了共軍的行軍路線,還不等蔣介石下命令,他就下令部隊回縮了。
我軍假裝攻打南線,導致老蔣等人判斷失誤,認為我軍會攻打南線,於是老蔣命令李仙洲部加速南進,實現南北夾擊。而王耀武早就發現不對勁,但無法說動老蔣,最終讓粟裕找到機會,在萊蕪全殲李仙洲部。
此後,王耀武退守濟南城,當時山東地區已經沒有了國民黨的軍隊,濟南可以說是一座孤城,王耀武曾提議老蔣放棄濟南,最終沒同意。導致濟南失守,王耀武也成了我軍俘虜。
王耀武在國民黨中的軍事才能,算是頂尖的,如果他不是敵人,我軍又將會多出一位戰神級的將領,只可惜他站錯了隊伍,最終坐了十年牢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