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深度報告:政策、車型、電池、材料

2020-12-27 騰訊網

核心觀點:

2021 年全球電動化進程開啟新篇章。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迅速恢復, 10 月創出歷史新高,歐洲市場在補貼刺激下大放異彩,成為拉動全球銷量 增長主力。我們認為隨著補貼明確,車型進步,消費習慣確立,行業拐點已 至, 2021 年將開啟新的篇章,新車型、新續航、新品質、新智能打造的高 競爭力車型供給井噴,消費者接受度大幅提升。我們預計 2021 年我國新能 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 180 萬輛,全球銷量突破 430 萬輛。

產業鏈格局完成重塑,電池龍頭強者恆強。2020 年產業在疫情之下繼續重 塑,龍頭材料企業對頭部電池廠的主供關係進一步固化,供貨份額持續提 升。電池供應份額更加集中,寧德時代、LGC 和松下三足鼎立,佔據 70% 市場份額。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下降是一系列工藝革新綜合作用的結 果,龍頭電池廠已經擁有核心製造工藝,有望繼續引領技術變革,技術和成 本優勢進一步強化。

中遊材料:2020 年撥雲見日,2021 年春暖花開,看好三元材料和電解液量 價(利)齊升。2020 年受疫情影響,行業呈現前低後高,上半年企業停產 嚴重,盈利整體處於低位,但自下半年開始隨著國內復產復工推進,鋰電產 業鏈排產、出貨恢復增長,疊加海外需求爆發,帶動企業盈利修復。此外在 國內外雙重支撐下,部分材料一改往年持續跌價態勢,甚至止跌反升,我們 判斷中遊材料行業已經見底,邊際改善趨勢確立,而展望 2021 年在新能源 汽車高景氣、材料需求增長確定性依舊較高態勢下,材料環節盈利有望全面 修復,整體進入上行通道。

2021 年中遊材料盈利有望全面修復,建議關注三條主線:(1)量升本降、 否極泰來,建議關注中遊材料領域折舊或製造費用佔比較高的環節,隨著需 求起量,經營槓桿優先體現,成本費用將得到顯著改善,此外考慮行業景氣 周期,優先推薦三元正極材料,其次建議關注鋰電隔膜;(2)量升價漲, 供需錯配帶來漲價彈性,優先關注供給相對剛性、量/價/利齊升的六氟-電解 液產業鏈,其次可關注與六氟基本面類似、有一定邊際改善潛力的磷酸鐵 鋰;(3)關注盈利修復後二線材料企業的份額「逆襲」,在過往行業以內 部競爭為主的情況下,龍頭企業受益,但隨著 2021 年迎來行業整體復甦的 機會,二線材料廠擁有更高的邊際改善彈性,尤其建議關注二線負極、隔膜 企業的「逆襲」。

一、疫情之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鍊表現出超強韌性

2020 年年初疫情導致全球宏觀經濟面臨巨大壓力,各國家不同的抗疫政策使得消費活動受到大幅 壓縮,新能源汽車行業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在傳統車企紛紛轉戰電動化的刺激下,本可 以在 2020 年實現大的突破,但上半年仍被突發的疫情所限制。面對種種不利因素,新能源汽車產 業展現出了超強的韌性,受益於歐洲強有力的補貼政策和中國下半年的經濟復甦,我們預計全球新 能源汽車銷量有望實現 20%左右的增長,各環節需求在下半年呈現出爆發增長趨勢。

產業鏈格局完成重塑,新能源汽車進入全新 3.0 時代

2018-2019 年終端需求無增長的情況下,2020 年產業迎來較大的重塑。疊加疫情影響,實際上產 業鏈關係的固化和調整幅度更大,這個調整包括供應關係的變化和產業態勢的變化。在供應關係方 面,龍頭材料企業對頭部電池廠的主供關係進一步固化,供貨份額持續提升,我國成為重要的鋰電 材料輸出國;在產業格局方面,大眾收購國軒高科和特斯拉自建電池廠給整車企業提供了重獲產業 鏈主導權的重要思路,電池在整個產業鏈的地位有望迎來大幅變化。

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兩個時代,即將進入 3.0 新時代。1.0 時代,在政策強推進 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迎來初步發展時期,電動化率走過了 0%1%,從無到有的階段;2.0 時代, 政策導向更加細化,電池廠成為行業發展引領者,產品形態與政策要求高度趨同;而全新的 3.0 時 代,補貼政策徹底退出,產業政策引導為主,整車廠通過垂直整合,有望獲得產業主導權,整車產 品的設計和發展更加貼合實際消費者需求,智能化和自動化成為車企競爭的核心。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2.0 時代,電動車升級的核心均在電池環節。激進的提升能量密度, 增加車輛續航水平;持續性的降低成本,應對補貼下降;大幅擴產,滿足下遊遠期需求等。這些頻 繁變化導致 2.0 時代終端銷量遇到瓶頸,頭部企業集中度迅速提升,並持續壓縮二線電池廠的生存 環境。消費者對整車最看重的四個點(價格、續航、充電時間和安全性)均跟動力電池有關,而這 四個關注的點則是由動力電池多個指標綜合決定,這裡體現了動力電池的複雜性。在補貼政策的刺 激下,動力電池基本朝著高能量密度高續航方向發展,能量密度平均每年提升 10Wh/kg,續航水 平平均每年提升 100 公裡,電池價格平均每年下降 15%。

新能源汽車 3.0 時代,800-1000 公裡續航基本滿足用戶需求;能量密度提升速度趨緩;補貼完全 取消,整車 TCO 迎來全面平價並向購置平價過渡;電池核心轉向安全可控,整車將迎來第二波量 的高速增長階段。未來 10 年,新能源汽車將從年銷量 300 萬輛增長到 1800 萬輛,對動力電池的 需求量將增長到 1260GWh。在整車和電池廠關係上,由於對電池環節的整體要求減弱,整車廠將 開啟大規模垂直整合動作,二線電池廠迎來份額提升和價值重構的雙機遇。同時整車之間的競爭將 從電池技術升級轉向智能化和自動化領域。

二、政策:歐洲碳排放+中國雙積分為電動化保駕護航

2.1 歐洲碳排放約束助力車企轉型新能源

2020 年 1 月 1 日,歐盟正式實施碳排放法案 Regulation (EU) 2019/631,規定 2020 年歐洲市場 生產和銷售的碳排放情況最佳的 95%車輛每公裡排放二氧化碳量不應當超過 95 克(相當於百公裡 油耗 4.1L),並對銷售超標車輛的車企收取 95 歐元/克/輛的罰款。到 2021 年,100%的新車應當 滿足該要求,同時規定 2025/2030 年的排放量將比 2021 年分別減少 15%/37.5%,即 81 克/公裡、 59 克/公裡,罰款規定不變。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在 2018 年實行的罰金制度是階梯式的,即對超 出排放目標值的第一到第三個 1 克/公裡分別收取 5/15/25 歐元,此後的超額量均以 95 歐元/克計 算。而自 2019 年起,該懲罰標準簡化為一律以 95 歐元/克計算。

今年 9 月,歐盟沒有因為疫情的衝擊而降低碳排放量限定,反而擬進一步提升碳排放量標準,加快 帶動歐洲新能源市場發展。在歐盟最新發布的《2030 年氣候目標計劃》草案中提到,2030 年溫室 氣體減排目標調整為較 1990 年至少減少 55%(原規定為 40%)。為達成該目標,2030 年新車碳 排放量需降至 2021 年的 46.9%,即 45 克/公裡,比原先目標下降了 24%。可見,歐盟碳排放政策 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步嚴格,逼迫歐洲市場玩家向新能源車持續轉型。

2019 年歐洲新乘用車平均碳排放量為 122 克/公裡,比 2018 年的統計數據增加了 1 克。為達到 2021 年設立的目標數值,該平均碳排放量需要每年降低 11.9%。當然,歐盟也出臺了一些靈活的 規則機制來儘可能幫助車企達到 95 克/公裡的排放標準。例如,通過建立共享排放聯盟的方式來幫 助高排放量企業順利達到排放要求。FCA(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通過支付給 Tesla 數億歐元 實現共享其排放量。本田也以相同方式加入了特斯拉共享排放聯盟。因充電起火事件而停售了相關 插混車型的福特也於近日宣布將和沃爾沃、Polestar 達成共享碳排放配額的聯盟。此外,對於排放 量小於 50 克/公裡的低排放車型,其統計數量可按 2 倍計算,到 2021 年降低為 1.67 倍,2022 年 為 1.33 倍。該項優惠與國內雙積分政策中對低油耗車型的倍數優惠十分相似。歐盟還規定,對於 特定的、可以在碳排放測試之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技術應用可以為車企帶來碳排放目標值的優 惠。且碳排放目標值的設立也與企業銷售車型的平均整車質量相關,平均整車質量越大的企業,其 目標值也較大。根據 T&E 統計,在碳排放政策的壓力下,2020 年上半年歐洲電動車銷量滲透率已 達到 8%,明顯高於 2019 年同期 2.4%,使得上半年歐洲乘用車平均碳排放量一躍降至 111 克/公 裡。

歐洲電動車市場上半年的表現十分強勁,但即使是這樣快速的增長,大部分車企卻仍然無法完成歐 盟的碳排放的目標。根據統計,2020 年上半年僅有 PSA、沃爾沃、FCA-Tesla、寶馬四家車企/碳 排放聯盟達到了要求。這四家車企 / 聯盟在歐洲上半年的新能源車銷售滲透率分別為 6.3%/22.6%/13.1%/12.6%。除了 PSA 以外,另外三家車企/聯盟的新能源車銷售滲透率均明顯超 過均值 8%。我們對歐洲乘用車市場主要車企的 2020 年預期淨利潤與可能交付的罰金進行了估算。 其中,大眾集團由於乘用車銷量大,但仍面臨著 28 億歐元的巨額罰金,將超過其 2020 年淨利潤 的一半。儘管大眾集團電動力車在歐洲乘用車市場的市佔率已經達到 22%,但其電動力車銷售滲 透率僅為 6.9%。此前,大眾表示,由於軟體故障而推遲了 ID.3 上市,使其可能無法完成 2020 年 的碳排放任務,已經撥出了數億歐元作為後續潛在罰款的準備金。此外,雖然 FCA 雖然通過綁定 Tesla 建立共享排放量聯盟,但由於其 2020 年上半年利潤虧損嚴重,今年將較難實現正利潤。同 樣的,日產汽車也可能由於上半年的大量虧損導致今年無望於正收益。儘管新冠疫情為歐洲電動力 車市場帶來了高增長,但同時也對部分車企的總體銷售情況提出了挑戰,沒有把握住電動力車市場 的車企將來可能面臨存量競爭與碳排放罰金的雙重壓力。

明年歐洲市場將推出多款純電動新車。作為萬眾矚目的入門級純電動 SUV,Model Y 在歐洲市場 的交付有望提前至明年一季度。國內 Model Y 已於 11 月正式出現在工信部第 338 批《道路機動車 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示中,預計將在 2021 年一季度在上海工廠量產。官網上的長續 航版預售價為 48.8 萬,WLTP 工況下續航能力為 505 公裡,Performance 高性能版預售價 53.5 萬 元,續航能力為 480 公裡,具有更高時速和更快的加速性能。作為歐洲乘用車市場的龍頭,大眾集 團曾明確表示將在混合動力、電動出行以及數位化領域投資 600 億歐元(約 4650 億元),並將在 明年繼續推出 ID 系列的純電動車。國內合資企業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也將共同助力純電動車生產。 目前,上海安亭工廠已規劃了年產能 30 萬輛,總投入 170 億元,佛山工廠規劃產能為 30 萬輛。 2020 年 11 月 3 日,一汽-大眾首款純電 SUV-ID.4 CROZZ 在深圳歡樂海岸正式亮相。此外,上半 年憑藉純電動 i3 車型順利達標的寶馬也將在明年陸續推出 IX3、iNext 和 i4 等純電動車型進一步鞏 固其在電動車領域的優勢。PSA 的 e-C4、吉利-沃爾沃的 Polestar 2、馬自達首款純電動 MX-30、 日產 Ariya 以及福特 Mach-E 也將陸續亮相於歐洲純電動車市場。

2.2 雙積分保障 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 537 萬輛

2017 年 9 月,由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和質檢總局聯合公布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 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簡稱「雙積分」政策)正式面世。通過設立乘用車企 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來積極引導車企向綠色電動化方向轉型。工信部也為此 建立了官方積分管理平臺,並已經組織積分交易 2 次,但尚未對未達標企業進行實質性懲罰。2020 年 6 月,工信部正式發布《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 法〉的決定》,對原先的積分計算細則做出調整,並規定了 2019-2025 年各項計算參數數值以及積分結轉與轉讓規則,定下了「先寬鬆、後加緊」的逐步趨嚴導向。該辦理辦法將於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

「雙積分」政策的重點在於建立兩個獨立的積分計算體系。其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用來衡量車 企生產銷售汽車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以規定的燃料消耗量達標值與實際燃料消耗量的差值作為積 分值。新能源汽車積分則表示車企為減小環境傷害,或者說彌補因生產銷售燃油車造成環境汙染而 做出的努力,即生產更多的新能源汽車,同樣以規定的達標值與實際值的差值作為積分值。「雙積 分」政策從這兩個維度分別對車企提出了考核要求,意在大力鼓勵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 鎖定了對傳統燃油車高排放、高汙染問題的技術創新。

最新的雙積分管理辦法在原先辦法的基礎上做出了調整,最主要的變化是規定了 2021-2023 年新 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 14%/16%/18%;調整了新能源乘用車車型的積分計算公式,降低了 各車型的標準積分,其中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乘用車的單車積分都下降了 50%左右;插電混動乘 用車標準積分則從 2.0 下降到 1.6。對於純電動車型,還加入了續駛裡程(R)、能量密度和電耗 優化水平(EC 係數)權重,對純電動車的考察性能更為全面,杜絕政策指向性產品;在燃油車積 分方面,新增了 2021-2025 年傳統能源汽車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達標值比例要求,分別為 123%/120%/115%/108%/100%,體現了「先寬鬆,後收緊」的政策導向;調整了積分結轉的關聯 機制和關聯企業的認定條件,加嚴了相互轉讓的難度;賦予低油耗車型比較多的積分測算優惠。

我們將 C 企業和 Q 企業 2019 年汽車銷售結構帶入到雙積分測算模型中,通過循環求解得到後續 核算年度內正負雙積分恰好抵消時的新能源乘用車最佳佔比,即為核算年度內該企業應該完成的 新能源汽車銷量比例的最小值。測算結果顯示,對於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僅為 4.51%的 C 車企來 說,其 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比例至少為 22.32%,接近工信部要求的 25%目標值。而 Q 企業由 於其傳統能源車型的油耗實際值較高,其 2025 年雙積分達標時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比例最小值要求 為 30%。測算比例與工信部目標相吻合,說明了雙積分管理辦法從政策層面約束了車企繼續加大 新能源汽車產銷力度,是繼補貼政策連續調整後助推新能源汽車行業恢復高增長的強大動力之一。

另一方面,由於雙積分政策給予了傳統低油耗車型較大的扶持,車企可以通過發展低油耗車型從而 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小佔比的要求,從而避免未來高額的罰款金額。我們通過調整 C 企業 傳統燃油車中低油耗車型佔比為 50%時,其 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最小值降至 9.85%,降 幅達一半以上;同樣的調整也使得 Q 企業從原先的 30%降低至 19.68%。可見低油耗汽車產量佔 比的提升確實可以有效降低企業對新能源車產量比例的達標要求。這也預示著未來車企需要面對 新能源車技術以及傳統能源車的節能技術同步開發的雙重壓力,需要關注對傳統能源車的電氣化 改造,例如混合動力技術。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 HEV 車型都能夠滿足雙積分規定中低油耗車型 的條件,因此未來車企發展 HEV 車型將會是雙積分政策壓力下的另一條出路。

我們進一步測算了全國汽車行業未來 5 年的雙積分情況:到 2025 年,整個行業將出現 3136 萬燃 料負積分和 319 萬新能源負積分,且正負積分抵償後,2025 年仍有 3141 萬積分缺口;假設企業 間可以無條件結轉與轉讓積分,則到 2025 年正負雙積分正好清零時,整個行業內新能源汽車產量 最低要求為 537 萬輛,佔乘用車總產量的 21.3%;若傳統燃油車中低油耗車型佔比達到 20%,2025 年新能源汽車需求量降至 414 量,佔比達 17.3%。考慮到實際情況中,積分在企業間以及企業內 部的轉讓與結轉需要滿足一定條件,因此我們認為雙積分政策規定下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車最低需 求量可能超過上述預測值。

雙積分政策從新能源汽車發展要求以及傳統低油耗車技術扶持兩個方面為車企施加了加快電動化 改造的壓力,使得車企在大力開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車型的同時,也可以選擇,甚至是必須選擇同 步改進傳統燃油車消耗量問題。政策的實施將給予車企更多技術發展道路的選擇,也可以說是鼓勵車企更全面地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交通出行的環境汙染問題。就好比近期快速的車電分離模式的實 現,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創新將體現在新能源技術開發的方方面面。政策導向下的電動化改造技 術以及終端消費者電動車使用焦慮問題的解決,將共同助推新能源汽車在補貼後時代進入 5%-20% 快速滲透階段。

2.3 技術路線圖和中長期規劃劍指 2035 大豐收

10 月 27 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2.0》正式發布,技術路線圖 2.0 進一步研究確認了 全球汽車技術「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客觀評估了技術路線圖 1.0 發布以來的技術 進展和短板弱項,深入分析了新時代賦予汽車產業的新使命、新需求,進一步深化描繪了汽車產品 品質不斷提高、核心環節安全可控、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新型產業生態構建完成、汽車強國戰略 目標全面實現的產業發展願景,提出了面向 2035 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六大目標,即:我國汽車 產業碳排放將於 2028 年左右先於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至 2035 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 20%以上;新能源汽車將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基本實現電動化轉型;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 車核心技術國際領先,產品大規模應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水平顯著提升,形成協同高效、安全 可控的產業鏈;建立汽車智慧出行體系,形成汽車、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態;技術創新體 系基本成熟,具備引領全球的原始創新能力。

三、車型:爆款車型頻出,21 年銷量預期 180 萬輛

2020 年疫情之後,各車企很快調整過來,新的產品更加注重消費者使用習慣,高銷量車型無論從 續航,性價比,安全性以及智能化方面,都具備極強的競爭力。如宏光 mini 車型因為 2.88-4.28 萬 的定價策略,上市後受到大量好評,月銷量節節攀升,11 月銷量超過 3.3 萬輛,並且沒有減少的 勢頭。此前的銷量冠軍 model 3 受制於產能因素,基本維持萬輛級別;比亞迪漢 EV/混動藉助刀片 電池,成為市場熱門車型,11 月銷量突破 1 萬輛。電動車已經有 3 款車型月銷量破萬,同時還有 多款車型銷量在 5000 輛以上。再加上三家造車新勢力上升勢頭旺盛,我們認為電動化突破到了臨 界點。展望明年,宏光 mini 有望貢獻 45 萬輛銷量,帶動增量 32.5 萬輛;搭載超級混動系統的秦 plus 性價比將非常突出,有望貢獻 6 萬輛銷量;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瓶頸解決,明年 model Y 上 市,有望貢獻 10 萬輛銷量。此外滴滴專用汽車 D1、大眾國內首款純電平臺 SUV——ID.4、小鵬 P5 緊湊型車、領克首款純電動車 ZERO 有望在明天陸續上市,疊加原有部分銷量不錯的車型,我 們預計這些新車型明年有望貢獻 94 萬輛增量,扣除一定比例的同車型之間競爭,預計明年新能源 乘用車有望貢獻 60 萬輛增量。

從純電動乘用車不同級別車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宏光 mini 將拉動 A00 車型銷量明顯提升,即使 考慮蠶食其他 A00 車型份額,預計 A00 車型有望達到 55 萬輛的產銷量。由於微型車尺寸向 A0 小 型車進化,缺少熱門車型支撐的情況下,預計明年基本維持 10 萬輛銷量基數。汽車消費升級將使 得 B 級純電動車受寵,搶佔不少 A 級車份額,而 A 級車增量主要來自 ID4,宋 plusEV 等車型, 預計 2021 年維持 35 萬輛。B 級車在 model Y 和蔚來汽車拉動下有望達到 33 萬輛級別。我們預 計插混的比例將進一步下降到 15%,疊加 20 萬輛商用車,我國 2021 年銷量有望到 180 萬輛。

從全球角度來看,歐洲碳排放和補貼政策延續性好,明年有望繼續維持高增長,預計實現 180 萬 輛汽車銷量。美國市場,隨著拜登上臺,新能源汽車激勵計劃有望實施,停滯的電動化消費市場有 望迎來轉機,預計 21 年銷量達到 40 萬輛;日韓仍以混動車型為主,預計維持 20 萬輛規模,其他 市場 10 萬輛預期,全球合計 430 萬輛,預計較 2020 年增長 50%。終端電動車銷量恢復高增長有 望帶動整個產業鏈恢復繁榮,我們堅定看好新能源汽車大行業,認為未來 10 年都將是行業高速發 展期。

四、電池:高鎳趨勢延續,繼續推薦龍頭 CATL

新能源汽車作為對傳統能源汽車的一種替代存在,對消費者而言,性價比是其選擇新能源汽車而不 是傳統能源汽車的關鍵所在。性價比的一端是性能,另一端則是成本。對於性能端來說,近年來, 在提高三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鎳含量進而提升能量密度的技術發展下,純電動車的續航裡 程已經達到了 700 公裡。高鎳電池的優異性能表現既化解了消費者「裡程焦慮」,又緩解了與高能 量密度掛鈎的產業政策導向對整車企業施加的壓力,因而成為各大動力電池企業的必爭之地。然而, 高鎳電池優異性能背後隱藏的安全問題卻始終是消費者與電池廠家心裡的一根刺。目前實現批量 供應的高鎳電池僅有松下的 NCA 電池以及寧德時代的 NCM811 電池,其中寧德時代的高鎳電池 路線的發展節奏又因為近期廣汽 AION 起火事件而受到打壓,可見開發高鎳電池技術的難點不僅 僅在於生產技術的實現,未來將還體現在對電池安全問題的解決和改善措施上。

我們認為三元動力電池的高鎳趨勢不變,除了性能端的優勢外,其對於性價比的成本端來說也是重 要的一環。2020 年,新能源汽車的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優勢(TOC)已經得到了部分消費者的認 可,然而為實現未來的大規模普及仍需要在其購置成本方面做出努力。動力總成系統的改造是影響 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成本差異的關鍵。繼特斯拉和通用汽車後,福特也在近期表示將籌劃自產電池 來降低電動車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目前三元動力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售價已分別較 2014 年 下降 69%和 73%,降至 0.86 元/Wh 和 0.79 元/Wh。我們預計到 2025 年,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 池的售價將分別降至 0.6 元/wh 和 0.5 元/wh,純電動汽車將實現與燃油車的購置端平價,進而全 面趕超傳統燃油車。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起售價僅 2.88 萬元的宏光 mini EV 上市,A00 級新能源 車已基本實現了對燃油車的替代。

當電池能量密度不斷提升,其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電池的單位成本,使得具備同等續航裡程的電 池材料消耗更少,價格更低,抑或是電池在整車中所佔體積更小,車輛可以放入更多的電池從而提 升帶電量和續航裡程,新能源車的性價比也就能逐步顯現。另一方面,由於上遊資源端的價格波動 大,特別是作為三元正極材料中鈷用量的多少將很大程度上決定電池的成本。高鎳電池的技術發展 路線將逐步減少鈷的使用,從而加快電池成本的下降。此外,三元正極的理論能量密度在 300 至 350Wh/kg 之間,目前的三元高鎳單體能量密度已達 280Wh/kg,未來進一步投入研發從而提升能 量密度的邊際效益將逐步降低,材料端將可能更多關注於對 NCM 高鎳電池的循環性能及安全性能 上的改善,例如發展四元正極材料 NCMA 和固態電池,進而更全面地提升高鎳電池的各項性能, 安全問題也終將被解決。

電池的降本是一個多路徑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了正極材料端的高鎳化路線,電池成本的降低也受益 於在工藝優化、提高電芯尺寸以及改進成組技術方向上的改進與創新。在工藝優化方面,頭部電池 企業 CATL、比亞迪和三星 SDI 等已開始布局疊片工藝。經我們測算該工藝可使得能量密度提高 12%,電芯每 Wh 物料成本下降近 10%。提高電芯尺寸方面,最近 CATL 單體容量高達 200Ah(約 750Wh)的 NCM523 大電芯受到很大關注,其所構建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已達到了 180Wh/kg, 與 NCM811 相當,其成本還比 811 降低了 10%。在高鎳電池受到安全性質疑的短期內,寧德時代 推出的大電芯技術方向值得看好。無獨有偶,9 月特斯拉電池日上公布的直徑為 46mm 的 4680 圓 柱大電芯,其能量密度直接提升至 5 倍,功率提升 6 倍,續航能力提升了 16%,每千瓦時的成本 下降 14%。這款新電池將有望搭載上全新動力總成的 Model S。近期,蔚來也發布了 100kWh 大 電池軟包,成功提升體積利用率 19.8%,提升能量密度 37%。我們計算了在各項降本措施得到有 效實施後(除了疊片工藝),電池系統成本可降至 0.47 元/Wh,當毛利率為 25%時,其售價可降 至 0.7 元/Wh(含稅),至此,2025 的電池降本目標有望基本實現。

事實上,由於材料和電池系統設計優化面臨安全性和工序能力的掣肘,往往只有研發經驗豐富的龍 頭企業才能夠享受到技術降本的紅利。優化後的材料與設計技術可以在提升品質的同時,降低質量 損失,縮短生產周期,最終降低了整體的生產成本。更高的品質還會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加強 其生產規模效應,從而強化其成本優勢。在鋰電行業,已經打破了一般製造業品質—成本—生產效 率的不可能三角。這一正反饋閉環也正不斷加強鋰電池龍頭企業的領先地位。就拿具有強大 ATL 鋰電背景的寧德時代 CATL 為例,其在 2019 年實現了 40.25GWh 鋰電池銷量,連續三年位居全 球第一。在技術方面,寧德時代的高鎳 811 單體能量密度已達到 250-280Wh/kg 的水平,其配套 的車型覆蓋了續航裡程從 300 公裡到 700 公裡,從 A0 級到 C 級的車型,其中小鵬 P7 續航超過 700 公裡。寧德時代還成立了 21C 實驗室以研究新型電池材料。其於今年 6 月推出了一款新型長 壽命自修復電池,8 月提出了正在研發一種不含鎳或鈷的全新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此外,寧德時代 還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在電池系統設計方面,從電芯大模組產品到 CTP(cell to pack), 再到 CTC(cell to Chassis)結構,寧德時代持續引領著電池系統設計的創新。

高技術水平帶來的高品質與大規模生產,也為寧德時代帶來超高的供應商議價能力。與上遊原材料 公司籤訂長單供貨協議來抵抗原材料價格波動,自建前驅體生產公司掌握核心技術並降本,將負極 與電解液供應商轉換為代工廠進一步降本,公司通過深度參與到上遊核心材料的生產、採購與研發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以更優的良品率與生產效率進一步打造其綜合成本競 爭力優勢。同時,高品質也為其迅速建立起下遊客戶壁壘。在國內,與頭部自主、合資企業共同出 資建廠;在國外積極開拓全球客戶,共享歐洲市場紅利。絕對龍頭企業的多維度超強護城河優勢, 形成了鋰電行業強者恆強的現狀。

受正反饋閉環加強,目前國內一二線電池企業無論是在技術、品控還是規模化效應上都已經在性能 和成本端拉開了明顯差距,國內市場格局較為穩定;然而,海內外龍頭的競爭卻依舊膠著。海外軟 包技術的質量能量密度優勢以及產線自動化很好地彌補了其物料及人工成本的偏高,使得海內外 龍頭的綜合成本差異較小。國內企業的供應商採購優勢突出,產業鏈盈利空間的壓縮也面臨著這一 成本優勢的可持續性問題。未來,海內外龍頭間的競爭將仍成本控制能力上,我們堅定看好寧德時 代,作為動力電池環節龍頭,公司有望引領國內電池廠和材料企業持續向全球輸出,公司全球份額 有望持續提升。

五、材料:2020 年撥雲見日,2021 年春暖花開

我們在 2020 年策略報告《海內外成長共振,看好中上遊盈利確定標的》中,認為中遊材料環節 2019 年為靜待破曉,2020 年將撥雲見日,部分材料子領域將迎來量升利穩、盈利見底回升階段,在此 基礎上我們判斷 2020 年材料端需要眾裡挑優,把握盈利邊際改善明顯的子行業,如隔膜行業、電 解液行業、鈷行業等。而展望 2021 年,在新冠後疫情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將迎來全面復甦, 我們判斷中遊材料在盈利低基數、出貨量大幅增長態勢下也將迎來全面開花階段,眾多材料子領域 都將先後迎來投資機會,同時我們建議關注三條主線邏輯:(1)量升本降,開工提升帶來的成本 下降,優先關注行業否極泰來的三元材料;(2)量升價漲,供需錯配帶來漲價彈性,優先關注六 氟-電解液產業鏈;(3)在上述邏輯上,可關注盈利修復後二線材料企業的份額「逆襲」。

5.1回顧 2020 年:掃除陰霾撥雲見日,材料盈利見底復甦

回顧過往,從整體鋰電池中遊板塊來看,2019 年底由於新能源汽車終端風險集中釋放,導致產業 鏈集中計提壞帳,單四季度盈利水平出現斷崖式下滑,而進入 2020 年初,由於受新冠疫情影響, 一季度產業鏈開工、出貨整體又不及預期,導致剛性費用侵蝕部分利潤,因此連續兩個季度盈利處 於低位。而進入 2020 年二季度,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的推進,鋰電產業鏈排產、出貨開始恢復增長, 進而帶動企業盈利修復,淨利潤、淨利率均呈現出底部上行態勢。此外,受益於海外尤其是歐洲新 能源車爆發,國內供應鏈開始承接起全球產能,進而帶動中遊企業出貨量進一步攀升,企業盈利在 三季度持續修復,並有望在四季度再創新高。綜合而言,2019 年底的壞帳「風潮」疊加 2020 年初 的疫情影響,導致鋰電中遊產業鏈整體盈利落至低位,而疫情後時代的復工復產疊加海外需求強勁, 又進一步將鋰電中遊盈利從底部推行向上,使得 2020 年產業鏈整體呈現前低後高態勢,而下半年 國內國外需求兩旺則進一步掃除疫情陰霾,烏雲散去重現陽光。

從細分產品來看,2020 年鋰電中遊材料一改往年持續跌價態勢,在下半年需求強勁支撐下,部分 中遊材料價格觸底回升,有些產品甚至出現了較高的漲幅。我們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中遊材料供給 相對剛性,在前期價格持續下跌態勢中企業擴產動力有所收窄,新增產能相對有限,因此到下半年 旺季時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緊張態勢;另一方面這也是價格或企業盈利的合理回歸,我們認為鋰電 材料價格或企業盈利長時間處於極高值或極低點均為不合理狀態,企業在兩重極端下的自發進入 或自發出清都會在一定時間內將行業利潤修正至合理水平,而過去兩年在鋰電中遊材料價格單邊 下滑情形下,企業盈利不斷壓縮,再疊加今年疫情影響,部分產品價格已經跌無可跌,而上漲動能 卻不斷累積,最終在一定催化條件下進入上行修復通道,例如電解液、溶劑、六氟、三元前驅體、 鋁箔等,臨近年底的價格相比年初均出現了一定漲幅,可謂否極泰來,而我們判斷這種邊際改善趨 勢也僅僅為產業鏈復甦的開端,隨著明年疫情影響減弱、國內外新能源車持續增長,鋰電中遊材料 出貨量及盈利都將持續迎來修復。

5.2展望 2021 年:國內外需求共振,材料盈利有望全面修復

從材料環節來看,我們判斷 2021 年材料需求高增長的確定性較高,該判斷主要源於三方面:(1) 國內新能源車及動力電池在新冠後疫情迎來恢復性增長;(2)海外新能源車及動力電池的持續增 長;(3)國內新能源車以外的鋰電池需求維持較快增長。從 2020 年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國內新 能源車銷量同比下滑 12.78%,動力電池產量同比下滑 31.26%,如上文所述,我們判斷 2021 年該 兩大板塊將迎來明顯的復甦,預期之內的高增長可期。同時,我們觀察到鋰電多個材料環節在今年 前三季度則維持了正常的增長,抑或下降幅度遠小於新能源車和動力電池環節,如正極材料產量同 比增長達 47.41%,其中磷酸鐵鋰材料增速達 74.22%,此外負極材料、鋰電隔膜、電解液均維持 了 10%以上的正增長,只有三元材料和六氟磷酸鋰產量小幅下滑。

我們認為材料環節產量普遍優於新能源車和動力電池環節的核心就在於海外和非動力電池需求。 在新能源車和動力電池環節,全球競爭格局相對分散,如車端有歐系、美系、日韓系等,動力電池 端海外有 LG、松下、三星、SKI、Northvolt 等,但在中遊材料環節,中國相對擁有明顯的成本優 勢,導致全球鋰電材料的供給不斷向中國集聚,如三元前驅體和負極材料,出口量已經佔據較高比 例,而電解液、隔膜和六氟的出口也在不斷提速,未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 的出口則相對較為緩慢,但也有部分公司表現優異。在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發酵背景下,中國供 應鏈成為全球鋰電產業最可靠的保障體系,無論是 2020 年還是 2021 年,都將給國內材料企業帶 來可觀的需求。在非動力電池領域,2020 年中遊材料的表現同樣亮眼,以比較典型的三元材料和 磷酸鐵鋰材料為例,2020 年非動力電池領域(主要包括輕型動力、電動工具、消費、儲能等)對 材料的需求也要超過主流動力電池的需求。而展望 2021 年,鋰電池在輕型動力、電動工具、儲能 等領域的滲透率仍將持續提升,非動力電池對中遊材料的需求同樣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在 2021 年國內外新能源汽車齊放量、其他需求維持高增長下,我們判斷明年鋰電中遊材料需求無 憂,整體產銷量在 2020 年基礎上將維持大幅增長,而相關企業盈利也將由點及面持續修復,整體 產業鏈迎來「春暖花開、百花齊放」,在此基礎上,我們建議關注三條主線。

5.2.1 主線一:量升本降、否極泰來,重點關注三元正極材料

主線一我們建議關注中遊材料領域折舊或製造費用佔比較高的環節,主要如三元正極材料、鋰電隔 膜等。由於 2020 年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中遊材料企業出貨量呈現前低後高態勢,整體產銷量不及 年初預期,尤其在今年上半年,開工、出貨受疫情影響有所停滯,而人工、折舊等費用呈現剛性, 導致上半年企業費用率大幅增加,盈利出現惡化;而到下半年,隨著中遊材料出貨逐步恢復,企業 的經營槓桿開始體現,費用端得到顯著改善,盈利情況在三季度也有所恢復。展望 2021 年,在下 遊需求有所保障的情況下,中遊材料企業的產能利用情況在明年將得到顯著提升,進而通過規模效 應、經營槓桿等帶動費用及綜合成本的下滑,因此在「量升價漲」之外我們提出「量升本降」的邏 輯,建議關注在成本中固定費用佔比較高的環節,如三元正極材料、鋰電隔膜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鋰電中遊主流材料企業的折舊及製作費用做了一定分析,在中遊四大材料中, 無論是折舊還是製造費用,在成本中佔比較高的當屬三元正極材料和鋰電隔膜,例如折舊,在主要 的隔膜和三元正極企業中,折舊/毛利潤的比值普遍在 40%以上,遠高於電解液和負極材料環節, 尤其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三元正極材料和隔膜受固定費用的衝擊更為顯著,如若 2021 年 產能利用率提升帶動企業發揮經營槓桿,折舊端的下滑對這兩個環節毛利潤的影響也將十分可觀。

此外在三元材料環節,我們尤其建議關注行業底部起來後,由於結構性需求導致龍頭企業與二線 企業之間拉開差距。大家普遍認為三元材料行業壁壘不高,參與者眾多,同時,受下遊客戶分散採 購制約,很難有企業能一家獨大成為龍頭。但我們認為這種局面將發生實質性變化,經過近兩年來 的技術升級和供應鏈關係整合,目前三元正極材料行業即將破局。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海外相對 集中,優美科,住友金屬和日亞化學佔據了 60%的份額;而國內仍較為分散,長遠鋰科,容百科技 等 top5 佔據 47%的行業份額,同時出貨量排名 6-10 的企業之間差距並不是特別大,份額集中在 4%-7%之間。隨著技術壁壘更高的高鎳三元份額提升以及優勢企業與下遊龍頭企業深度綁定,行 業格局也將得到優化,頭部企業份額將進一步提升,這種變革的核心催化因素是整車銷量超預期導 致的三元正極需求大幅放量,我們認為明年就是三元材料體系變革的時間節點。

按鎳鈷錳的配比劃分,三元材料的固定型號僅有 333、523、622、811 之分,但三元材料產品是典 型的非標品,為了滿足下遊不同客戶的需求,開發的材料逐漸脫離了固有型號,從而衍生出不同系 列的產品,如 5 系材料涵蓋普通 523,單晶 523,Ni55,大小顆粒等;6 系材料有 Ni60-Ni65-Ni70; 8 系材料包括 Ni80-Ni81-Ni83-Ni85-Ni90 等系列。三元材料的技術壁壘隨著材料結構升級而分化, 如 NCM811 的製造難度遠高於 NCM523,包括生產環境控制、純氧氛圍、膨脹控制、產品一致性、 設備投資等,在此情況下掌握高鎳技術的龍頭企業有望佔據先發優勢,目前掌握該核心技術的正極 廠商仍較少,高鎳第一梯隊主要容百科技和當升科技,第二梯隊包括天津巴莫、長遠鋰科、杉杉股 份等。普通三元材料的溢價已經被抹平,而高鎳材料的超額收益持續存在。從量上來看,2020 年 上半年,高鎳 811 材料產量份額約 12%左右,還處於導入期,在解決了高鎳電池安全問題之後, 高鎳材料將得到快速普及,頭部企業將大幅受益。

未來三元材料供應鏈關係將進一步固化,頭部企業鎖定大客戶。在當前供應鏈全球化的趨勢下,上 下遊之間強強綁定,頭部企業的客戶認證壁壘在提升。產業變局的推動也有客戶結構的助力,儘管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停滯,全球鋰電供應關係一直持續固化。三元正極材料的客戶認證周期一般為 6 至 12 個月,高鎳迭代後,安全事故偶有發生,對正極材料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長期來 看不同正極廠商產品切換較難,未來龍頭電池廠的正極供應商將趨於集中少數幾家。

2020 年以來,歐洲電動車銷量爆發,成為全球電動車增量核心,國產材料通過日韓電池廠陸續進 入全球龍頭車企。目前我國正極材料企業已經打入了全球 top5電池廠,如當升科技批量供貨 LGC、 SK 和比亞迪,容百科技供貨寧德時代、三星 SDI 和 SK,格林美供應三星 SDI,芳源股份供貨松 下等。在行業整體需求相對萎靡的情況下,頭部三元材料企業把握住了歐洲市場電動化機遇,隨優 質車型共同成長,有效保障疫情之後出貨規模迅速恢復並創新高。從產能釋放節奏來看,頭部企業 保持適當的產能拓展節奏,併集中投建高鎳產品,優化客戶結構的同時,產品結構持續升級。隨著 明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維持高景氣度,頭部車企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增長,從而拉動優勢鋰電池產業 鏈需求走高。頭部企業對優質客戶的供貨體系更加穩固,有效保障出貨量的同時,也將享受到加工 費溢價。

5.2.2 主線二:量升價漲,供需錯配帶來漲價彈性,關注電解液產業鏈

在此主線下我們重點推薦六氟磷酸鋰-電解液產業鏈,核心邏輯在於六氟供給剛性將帶動價格上漲, 2021 年將迎來量價雙升;其次推薦磷酸鐵鋰,邏輯為需求增長帶動價格底部修復,進而帶動行業 及相關企業盈利修復。

六氟磷酸鋰-電解液仍是 2021 年相對確定的主題。首先,前期六氟磷酸鋰價格已經跌破 2013 年價 格最低點,六氟企業擁有較強的盈利修復需求,目前雖然價格有所上漲,但相比 2015 年歷史高點 仍處於較低位置,而前期行業普遍虧損,大部分企業盈利水平亟待修復,同時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和 能力去做新一輪的資本開支,導致 2021 年六氟新增供給較為有限,未來企業漲價動力依舊存在; 其次,雖然從明年全年維度看六氟不至於出現短缺,但行業產能利用率將繼續提升,恢復至 2016 年高位水平,此外需求端電解液出貨量有望大幅增長且有明顯的淡旺季,到 2021 年旺季時六氟可 能會出現階段性供不應求,再次演繹 2020 年 9 月份以來行情,屆時六氟價格仍將保持較強的上漲 動能。

量價齊升帶動六氟磷酸鋰-電解液產業鏈盈利進入上行通道。目前六氟磷酸鋰和電解液的盈利相比 2020 年上半年已有所恢復,但我們認為產業鏈盈利還未到終點,在供需階段性錯配下六氟仍有漲 價空間,進而帶動電解液價格和盈利修復,從價格差趨勢來看六氟和電解液已經過修復並進入上行 通道,在 2021 年中遊材料需求高增長態勢下,六氟磷酸鋰-電解液將是確定性最高、盈利改善空間 最大的子領域,建議持續關注!

磷酸鐵鋰盈利見底,2021 年強需求支撐下有望得到修復。我們認為目前磷酸鐵鋰的處境與六氟磷 酸鋰漲價前的處境較為類似,即價格持續下跌導致企業盈利惡化,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情況,而需 求端磷酸鐵鋰超預期增長,2020 年前十月磷酸鐵鋰產量同比增長約 70%,出現階段性供需緊張, 最終導致磷酸鐵鋰盈利修復動能充足。此外,雖然磷酸鐵鋰名義產能過剩,但新增或有效產能基本 都在向大企業靠攏,例如我們統計 2021 磷酸鐵鋰新增產能約 11.2 萬,其中德方納米、湖南裕能、 安達科技三家就要佔據其中的 8 萬噸,而行業出貨也在向龍頭集中,行業格局有望出現好轉,龍頭 企業漲價動力將進一步上升。綜合而言,我們判斷磷酸鐵鋰材料有望部分複製六氟磷酸鋰演繹邏輯, 在量升價漲帶動下,企業盈利在 2021 年將迎來修復。

5.2.3 主線三:關注盈利修復後二線材料企業的份額「逆襲」

最後,在上述兩條主線基礎上,我們建議務必重視 2021 年二線材料廠商發力的機會,尤其是行業 格局相對分散、二線材料廠商存在顯著邊際改善機會的子領域,如隔膜、負極材料、銅箔行業等。 一方面,即使在今年疫情影響下,有的二線材料廠商出貨份額逆勢增長,增速超過龍頭企業,而有 的二線材料廠毛利率引領行業,同樣超過龍頭,雖然這些廠商或由於費用、壞帳等因素無法在利潤 表上較好地體現出來,或在客戶結構、收入利潤規模上與龍頭企業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今年依舊 表現出較強的韌性,而在明年量升價漲、量升本降的背景下,二線材料廠在邊際端的改善有望顯著 優於龍頭廠商,並逐步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甚至在現金流表端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在今年新能 源行業整體相對不景氣抑或低預期情況下,行業內的競爭呈現出一定的「內卷」,龍頭企業在成本、 客戶穩定性、風險抵抗力、資金實力等方面擁有優勢,因此整體表現要優於二線材料廠,但我們也 觀察到今年部分二線材料廠依舊在優質客戶開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隔膜、負極材料等領域, 因此展望 2021 年,在行業整體需求高增長、行業內部競爭減弱、價格下降壓力減輕、儲備優質客 戶基礎上,二線材料廠有望獲得更高的邊際改善彈性,不排除其增長、份額甚至估值等出現一定程 度的「逆襲」。因此,2021 年我們同樣建議關注邊際改善潛力較大的二線材料企業。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出品方/作者:東方證券,盧日鑫,李夢強,顧高臣)

相關焦點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深度報告:解析非電池零部件最強阿爾法
    短期受疫情衝擊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長期來看,國內市場政策開啟新一輪補貼周期,動力電池以高鎳三元、磷酸鐵鋰、CTP方案等多層次技術創新降本增效,推動下遊整車盈利恢復,而歐洲市場在最嚴碳排放及補貼激勵下有望放量並率先進入新平價周期,政策與技術良性互動有望促進銷量增長提速。
  •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深度報告:新能源汽車急速狂飆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新能源汽車市場一覽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和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2020 年前 5 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共售出120 萬輛新能源汽車,其次是美國和德國,分別售出 33 萬和 10.9 萬輛。
  • 比亞迪專題報告: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業務深度解析
    25 年,已掌握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核心技術。比亞迪業務布局涵蓋電子、汽車、新能源和軌道交通等領域,從能源的獲取、存儲,再到應用,全 方位構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跑者之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 亞迪現已構建起傳統燃油、混合動力、純電動車全動力產品體系,從電池、電機、電控到 IGBT,掌握了新 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核心技術。
  • 新能源氫燃料電池產業鏈
    抑或說,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2020年從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共融資超過100億元(86.15+15=101.15)。氫能產業鏈一、政策1、氫能寫入《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 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再迎政策利好,產業鏈有望加速發展
    來源:e公司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未來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今年氫燃料電池產業政策密集落地,10月27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 版)》發布,提出2030-2035年實現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的應用,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100萬輛左右;11月2日,國務院正式下發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提出到2035年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
  • 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有哪些?
    當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屬鋰離子電池,其構造可分為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池隔膜、電解液等幾部分。從正極材料上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大致可分為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兩種。所謂磷酸鐵鋰電池,是指用磷酸鐵鋰作為正極材料的鋰離子電池,而三元鋰電池則是正極使用鎳鈷鋁或鎳鈷錳三種材料按一定比例搭配而成的鋰離子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相比,三元鋰電池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量密度高。它可以通過調整正極材料中鎳的佔比,來提高電池能量密度。
  • 新能源汽車行業深度報告:電動化大勢已來,十倍成長空間可期
    2) 電動化最核心的參與者是電池廠、車企、政策制定者。其中政策是第一推動者, 車企和電池廠深度參與其中。1.1.供給側包括上遊資源、材料廠、電池廠等,需求側包括消 費者、車企 OEM、政策制定者等。供給側:動力電池企業主導,以技術進步及成本下降為核心。主流的車企或電池廠一般會批量採購或指定鈷、鋰等上遊核心資源品,再由車企認 證或指定的材料企業進行加工,再由電池廠生產動力電池。
  • 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2021年全球市場再啟加速成長?
    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2021年全球市場再啟加速成長?(3)探索打破目前既定的產業鏈利潤分配模式契機:整車廠尋求更高產業鏈議價權,開始上拓電池廠。全球區域供應推進,看好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全球全球產能布局提速進行,預計主要電池龍頭2025年總產能約1040GWh,未來5年CAGR達21%。
  • 兩會熱點解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未來可期!
    新能源汽車作為包括機械、化學、製造以及上遊的有色等等多產業複合的產業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所以最開始的時候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相關指數還有股票價格都是在一個下跌的過程。包括我國在內,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有一個延長,工信部延長了兩年整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事實上也是因為去年補貼退坡,導致了大家可能認為對於產業鏈的扶持力度下降,會導致一些企業喪失競爭力。現在由於補貼延續兩年,也讓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喘息,給我們國內一些企業一個喘息的機會。當然,最終大家能不能在這個行業中取得成績,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是補貼也是一個很必要的過程。
  • 11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市場動態匯總
    在過去的一個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並沒有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但是產業投資仍在繼續,投資者仍積極看好後市行情,積極布局和調整產業鏈各板塊。SMM整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11月市場動態供大家了解。鈷【貿易商Traxys同意與Nornickel達成鈷銷售協議】11月4日,據悉,Traxys會收取所有Nornickel的鈷金屬和氫氧化物。
  • 解構特斯拉,管中窺豹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投資價值
    當前,在政策推動、車企加碼、科技巨頭入局等多方因素的推動下,智能汽車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通信信息等新技術集於一身,有望成為全新的智能移動終端。 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銷售的王者,通過對其解構,從而管中窺豹,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
  • 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又來了,要不要上車?
    中長期角度來看,建議關注動力電池行業具備資金、技術、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此外,電機、電控,以及處於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原材料供應鏈上遊(鋰礦、部分稀土礦、電池電解液、正負極材料、隔膜等)企業、新能源充電樁等配套設施企業也將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
  • 福建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助推汽車業「彎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景梳理:「三電技術」與國際頂級技術水平仍有差距 上遊主要是為中遊的整車製造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 原材料包括鋰、鈷等礦產資源;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共同構成電芯及PACK;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三大系統是構成整車的核心部件。中遊是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按照新能源汽車的功能細分為乘用車、商務車以及專用車。
  • 孟祥峰: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痛點和動力電池解決方案
    但是歐洲,德國和法國補貼額度達到了9000歐元和7000歐元及遠遠超過中國,也是造成歐洲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增長。 另外是約束政策,在生產端主機廠為了完成雙積分的政策和為了完成《碳排放法規》的政策,在不得不去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和技術。國內進入了雙積分的第二輪政策,積分比例在提高。
  • 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把握產業發展三大趨勢
    我們綜合判斷,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全球主流實力經濟體長期支持的產業,發展前景廣闊。2. 終端產品需求持續高速增長將帶來產業鏈蓬勃發展全球視角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總體處於成長期較早階段。在政策的推動和優質供給的引領下,新能源汽車需求將持續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帶動上遊產業不斷發展。
  • 動力電池行業龍頭LG化學深度研究報告
    、混合動力汽車以及氫能汽車為核心的推廣政策。、現代 IONIQ、起亞秀爾 EV 4 種電動車型進行補貼,每輛車的補貼金額為 1700 萬韓元。 除補貼政策以外,韓國還通過減稅等政策支持綠色環保汽車的發展。例如政府出臺了免除充電基本費用,高速通行費減免 50%,電費減免 50%,使用電動汽車專用車牌及專屬保險等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
  • 取消電池白名單是重大新能源利好
    取消電池白名單是重大新能源利好,有利於行業充分競爭,有利於更強的產業鏈體系建設,有利於國際車企的新能源車型的中國市場投放,有利於自主品牌降低成本和取得更好的電池資源,是體現改革開放深化的好事,對車市發展促進很大。
  • 深度報告丨鋰電池材料行業:優質的賽道 優選的方向
    傳統主機廠如大眾 MEB平 臺正式開啟量產,寶馬加訂電池訂單,戴姆勒加速電動化進度,歐美加速推動新能 車發展,全球電動化大勢所趨。2019 年由於國內補貼政策退坡幅度超預期,對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較大衝擊,國內 新能源汽車今年大概率維持在 120 萬輛銷量左右,但我們認為數據端明年國內 B 端 需求仍有支撐,而 C 端趨勢也將逐步提升。
  • 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及2020年策略報告:拐點之年
    中國市場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2018 年全年銷售新能源汽車總量達到 124.7 萬輛,同比增長 62%。新能源汽車領域世界各國均給予大力激勵政策支持。由於新能源汽車暫時還不具備成本 優勢,因此其前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財稅補貼支持。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國在法律法規、 購車環節、使用環節、基礎設施等方面均進行了較大力度的財稅政策支持。
  • 比亞迪等4隻新能源汽車概念股漲停 機構看好產業鏈中龍頭公司
    對於,業績變動原因,公司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大幅升值;新產品的投入,為共享出行平臺的收入帶來了增長。消息面上,近日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全體大會上,釋放出多條促進新能源車產業發展的積極政策信號。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表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再退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