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需要幫助請到醫務室噢!」今年9月開始,杭州一小學在五六年級女廁內貼了這樣幾張粉色提示牌。不僅如此,校醫務室裡還備有全棉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薑茶、暖寶寶、熱水袋等物品,從細節上給孩子們更多地溫暖。
學校的暖心舉動很快引起了媒體和社會的關注。該小學老師介紹道,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年級會月經初潮,擔心孩子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知如何處置,這樣能讓孩子迅速找到人幫助。
01月經提示牌引熱議,女性群體更加感同身受
當生理上突然出現變化時,五六年級的女孩子尚處在敏感年齡階段,可能會因此陷入恐慌,並產生羞恥心,不願表達甚至不能正確面對。在小學女廁安裝提示牌的舉動,可以說體現出了學校對孩子的心理保護與教育引導。
根據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的統計,截至12月14日,事件在全網引發的相關信息高達2.39萬條,且敏感信息佔比僅為2.16%,輿論爭議聲音較小,且更多的網友對此表示了支持。有網友表示,「月經提示牌」是性教育進步的表現,能夠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生理現象;也有網友期待這樣的暖心之舉能夠全國推廣。
微博平臺上,#小學女廁出現月經提示牌# 話題的閱讀量達6.9億次,討論數超2.9萬。尤其以@都市快報發布的【杭州一#小學女廁出現月經提示牌#】微博,是事件傳播發酵的主要力量。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統計顯示,該條微博在傳播中共形成6個轉發層級,覆蓋微博用戶1.28億人。
「允悲」表情符號在該微博評論中的出現頻次最高,不少網友笑稱自己的月經初潮經歷十分荒誕;網友使用「贊」「good」「心」「給你小心心」「淚目」等表情的頻次同樣較高,學校對女孩正確認識自身生理變化所做出的良性引導,獲得了網友的點讚。
且在微博轉發、評論中,女性用戶參與傳播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用戶。月經初潮時的無措與不安,讓女性群體更加感同身受,不少網友談論起了自己幼年月經初潮時的羞澀記憶。
有網友說誤以為自己受了內傷,還有網友以為自己得了絕症,也有網友因為「初一的女孩子板凳側漏有血跡,下午就被傳遍全年級取笑」的經歷感到難過......
看似輕鬆詼諧的回憶和搞笑荒誕的經歷,都恰恰反映出性教育的缺失、羞談月經等生理現象的情況。孩子對生長成熟這一自然過程的認知,似乎還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和一個科學的社會語境。
02告別月經羞恥,需要坦蕩教導和面對
月經,似乎是一個隱秘又公開的話題。儘管月經通常伴隨女性一生中的30-40年,卻很少被大方談及,甚至不得不換上種種替代名字出現,「大姨媽」「憂鬱的日子」「那個」「那幾天」......漫長的「羞恥」讓女性自己對月經也諱莫如深起來。
正因此,破除月經羞恥的傳統觀念,推動性別教育和性別平等,顯得刻不容緩。2008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小學五年級起,學生將學習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特點,包括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等。
與此同時,隨著大環境的變化,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拒絕月經羞恥」的社會呼聲正逐漸高漲。不止小學,今年來,不少高校都在破除「月經羞恥」的路上邁開步子。10月21日,華東政法大學教學樓4個衛生間外的顯眼位置,都出現了一個衛生巾互助盒。互助盒通過「拿一片放一片」的方式供女性應急使用。該發起人表示,這是為了反對「月經羞恥」。
在普通網民的討論內容中,「支持」聲音不斷,「維護」「更換」「容量」「品牌」以及如何向學校「報備」等互助盒行動實施細節也被頻繁提及。
隨著「衛生巾互助盒」的影響擴散,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這項行動中。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予她同行_Standbyher基金官微根據收到的投稿數統計,截至12月8日,全國共428所高校自發設置「衛生巾互助盒」。
同樣在前不久,河南鄭州一所高校開展活動,讓男同學通過「月經體驗儀」,體驗女生生理期疼痛,並希望藉此讓更多的人消除月經羞恥。
可以說,為破除月經羞恥,幫助女童、女性樹立科學的性教育觀、形成健康的生理認知,已經有了不少實踐。不止如此,社會能否提供包容開放的外部環境,為女性身心成長提供社會系統支撐,對擺脫「月經羞恥」來說也尤為重要。
新京報評論諸如「月經提示牌」的社會實踐稱,當一些學校邁開步子時,我們不該投去異樣的眼光,甚至指責其「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應該予以讚許和鼓勵。
紅網-紅辣椒評論發文評如何擺脫「月經羞恥」:女孩們應該擺脫「月經羞恥」,而坦蕩地進行性教育就是實現它的不二法則,只有從教育上科學、坦蕩地去教導,女孩們才會真正覺得這是件如同身高長高、頭髮長長一樣正常的事。
#支教老師給山村女生發衛生巾#
數據說明:本文由新浪輿情通撰寫製作,數據來源於新浪輿情通、微熱點、鈾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數據產品,部分引用外部公開數據與資料。歡迎引用及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