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提示牌,還可以更多一些、更豐富一些。它們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滋養孩子成長的涓涓細流。
據媒體報導,近日,杭州一小學五、六年級女廁的粉色提示牌引發爭議。上面寫道,「特殊時期需要幫助請到醫務室噢!」該校老師表示,校醫務室裡備有全棉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薑茶、暖寶寶、熱水袋等。校方對此也回應稱,此舉為幫助孩子們接受生理變化。
這樣的提示牌以及背後的引導和幫助措施,顯然是一種進步,而不是什麼出格。
一般情況下,女性在12歲左右就會第一次來月經。這個時候,她們基本處於小學五、六年級,甚至更低的年級。對她們來說,這樣的溫馨提示和貼心幫助,不是太早了,而是正當其時。甚至,若能提早一些普及,讓女生們能夠從容應對初潮,那將是更好的方式。
現實中,很多女性回憶起當年來初潮的時候,依舊會感到一些尷尬。這是局限於現有的社會觀念而導致的——彼時,他們有的對月經一無所知,充滿困惑甚至恐懼;有的雖然聽聞過一些,但又一知半解,並不能採取及時的、衛生的應對措施。
如今,在大眾的認知中,月經在某些場合或領域,還顯得較為難以啟齒。正因此,破除月經羞恥的性教育,顯得刻不容緩。早在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就明確提出「把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教育部於2008年發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也曾要求,小學五年級起,學生將學習有關青春期生長發育的知識,包括男女在青春期發育的差異,女生月經初潮及意義,男生首次遺精及意義等。
然而,很多時候,阻力卻往往來自成年人,甚至是家長。2017年,杭州蕭山一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在微博吐槽學校發放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尺度太大」。隨後,原本是教育孩子不要給別人看隱私部位的內容,其配圖卻被「斷章取義」地炒作。
這次,從輿論的反饋來看,月經提示牌進小學,雖然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更多的網友都表示了支持。這說明在公眾的意識中,已然認識到了小學性教育的重要性。
其實,不只是小學,在大學,近年來類似的努力也在不斷補充。就在前不久,河南鄭州一所高校開展活動,讓男同學試用「月經體驗儀」,感受女生在生理期時的疼痛,希望藉此讓更多的人消除月經羞恥。
可以說,徹底破除月經羞恥,在孩子們的認知中早日樹立健康的生理意識,還任重道遠。實踐中,當一些學校邁開步子時,我們不該投去異樣的眼光,甚至指責其「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應該予以讚許和鼓勵。
我們希望類似的提示牌,還可以更多一些、更豐富一些。畢竟它們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滋養孩子成長的涓涓細流。
□樊成(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