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股前瞻 | 16人創造1.6億年收入 富元控股為何還遲遲上不了市?
換換回收、愛回收、轉轉,電子產品回收在近兩年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而在此之前,一家香港電子產品回收公司已實現1.6億年收入,並已準備赴港上市。
7月30日,主營資訊科技及電子產品回收及翻新的富元控股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雖年營收已達1.6億,淨利潤超過2500萬港元,但富元控股的上市路並不十分平坦。這一次,三度闖關港交所的富元控股能否上市成功?
毛利率、淨利率下降迅猛
富元控股作為香港回收及翻新公司,主要回收及翻新產品包括伺服器及電腦元件、手機及手機配件、手提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智能手錶╱手環以及傳感及控制元件。
在公司業務中,電子產品回收佔據了最主要部分,截至2020年4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來自回收及翻新電子產品的收入佔比高達99.98%。除此之外,公司其他兩項業務中,含貴金屬剩餘元件業務自2019年起便已無業務收入,含其他金屬剩餘元件業務目前則仍處在虧損狀態中。
具體來看,可以看到的一個趨勢是,過去收入佔比最大的手機產品收入規模,如今已出現快速萎縮,收入佔比由2017年的40.1%下降至4.15%。相比之下,平板電腦、手環等產品設備為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截至2017-2019年7月31日止年度及2019-2020年4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分別實現收入1.13億、1.40億、1.61億、8440萬及1.26億港元,2018、2019年及2020年4月30日止九個月分別實現收入增速24.06%、15.16%、49.88%,年度收入增速有所下降。
而在盈利表現上,公司於近幾個財務周期內毛利率出現了連續下降,淨利率也呈波動下滑趨勢。截至2020年4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毛利率、淨利率均下滑至近年來最低點。
公司盈利比率的持續下降,主要與公司銷售成本增長有關。截至2020年4月30日止九個月,富元控股銷售成本佔收比已由2017年的63.39%增長至75.33%。其中,所消耗存貨成本佔據了絕大部分,約佔總銷售成本的97%或以上。
其中,所消耗存貨成本主要由可回收資訊科技及電子產品採購造成。而由於採購的複雜性和混合型,所消耗存貨成本通常以重量計量,也就是所謂的「論斤賣」。然而,從近幾年所消耗存貨成本佔收入比重不斷增長趨勢來看,公司業務利潤空間正出現快速萎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電子產品採購佔據主要成本外,公司其他成本控制總體均較穩定。其中,公司董事認為,富元控股業務性質並不需要任何研發活動,故於往績記錄期間並沒有進行任何研發活動。而截至2020年4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全職僱員也僅有16人,其中負責產品測試╱評估、維修╱翻新、拆解及包裝員工僅有5人。
由此來看,電子產品回收及翻新整體對於技術性門檻的要求較低,而公司回收產品的成本及市場需求,則直接決定了公司未來的成長空間。
行業已出現萎縮
從富元控股當前發展情況來看,公司於2013年成立,經營回收及翻新業務的歷史仍尚短,尚較難以評估其業務及前景。
而可以看到較為明顯的一點是,電子產品的成本和供應,將對公司盈利表現起到重要影響。可回收資訊科技及電子產品的供應及價格取決包括供求狀況、宏觀經濟情況、環境法規、進出口法規等多項外部因素,且往往是不可控的。
其供應及價格的大幅波動,將對公司業績穩定構成威脅。在需求方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15-2019年香港二手電子產品市場所產生的收入規模複合年增長率約為2.4%,2019至2024年將達到1.2%。
而在電子產品回收及翻新總量方面,2015-2019年回收及翻新總量已呈現下滑趨勢,而2019-2024年將以0.1%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整體市場規模呈現趨於萎縮的狀態。
在此市場背景下,富元控股也積極與下遊客戶建立銷售渠道。其中,公司在今年1月與6名客戶籤訂意向書,以在2020年及2021年全年按下達採購訂單時的現行市價分別銷售不少於177萬千克及212.4萬千克的回收及翻新資訊科技及電子產品。
然而,所訂立的六份意向書並無法律約束力。與此同時,公司也未與客戶籤訂任何長期協議。因此未來幾年內,公司產品銷量表現仍依舊是未知數。此外,電子產品回收行業目前也正面臨二手交易市場的直接競爭,或也將一定程度上瓜分電子產品回收的利潤空間。富元控股若要長期保持穩健增長,則仍有待發現新的增長點。
(文章來源:智通財經網)
(責任編輯: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