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按】
去年12月11日,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點出過13個問題,(學習小組4月30日文章《【幹部必讀】習近平點出的這13個問題,誰來回答?》有過詳細解讀)。
學習小組將依次對這些問題進行嘗試性解讀(歡迎指正)。投稿郵箱:xuexixiaozu123@qq.com。
這13個問題是:
1,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2,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3,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
4,如何看待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5,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學內涵和實踐,
6,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
7,如何準確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8,如何深刻領會新的發展理念,
9,如何科學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10,如何看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11,如何看待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
12,如何看待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13,如何看待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今天,我們來談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作者張廣昭,「學習小組」組員,現任職於中央機關某單位,最新出版《增強「四個意識」》一書。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他把這個過渡時期稱之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時期。
他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痕跡,對消費品的分配只能實行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即按勞分配的原則,「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後,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
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思想學說,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最基本特徵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保證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等等。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1992年在南方講話中進一步指出: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分析,揭示了這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包含兩層含義:第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第二,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馬克思明確地把共產主義社會表述為「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經濟形態。要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必須是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只有物質極大豐富,才能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鄧小平1986年在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時指出: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當然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造物質條件。」
無產階級政黨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執政,必須不斷厚植執政基礎。這其中,物質基礎極端重要。我國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以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牢牢抓住解放、發展生產力,聚精會神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正如鄧小平所說,
「你不抓住四個現代化,不從這個實際出發,就是脫離馬克思主義,就是空談馬克思主義」「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不只是當前,恐怕今後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面」。
此外,計劃和市場都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的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文明。無論是任何意識形態的國家,其經濟形態都會混合市場和計劃,差異無非在於處理市場和政府(計劃)的關係上。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國家的貧富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回答「13個如何」時,特別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回答普遍關注的問題」。應該說,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貧富差距現象,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是人民思想上的疙瘩。
對此,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有過一些解釋,他指出
「在提供的勞動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基金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端,權利就不應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但是這些弊端,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的發展。」
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時期還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和平等,因為富裕的程度還會不同。社會主義時期只能消滅私人佔有生產資料這一「不公平」現象,卻不能立即消滅另一現象——「按勞」而不是「按需」分配消費品。
然而,現實中,人們關注的不是「按勞分配」造成的「不公」,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不公」。實際上,人們對按勞分配造成的財富差異是可以接受的,他們不能接受的、甚至憎惡的是,那些依靠權力尋租、腐敗、機會不公等體制機制缺陷造成的貧富差距。
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認為,在邊界不變的穩定社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出現大量的集體行動組織或集團。這種特殊的利益組織或集團,不僅降低經濟效率,而且加劇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為嚴重的是,分利集團一旦大到可以成功,就會成為排他性,盡力限制分散成員的收入和價值。分利集團在很多個國家都存在,包括英美等發達國家。然而,客觀的說,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的中國,其政治經濟系統裡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團,那些依靠權力尋租、依賴特權致富的人群,不願意改革,不願意犧牲一些利益,成為縮小貧富差距、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最大阻力。
鄧小平在1990年就告誡全黨:
「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十八大後召開的第一個非人事議題的中央全會,就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相比改革開放初期的意識形態壓力,現在的改革阻力在於利益。現在的改革,不是認識問題,而在於決心、擔當。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知打破多少人的「奶酪」,與各種利益集團、既得利益者決戰。題中之義,就是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固化的中國、一個貧富懸殊的中國、一個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人民可以期待未來幾年社會主義中國的治理。
作者張廣昭,系「學習小組」組員,現任職於中央機關某單位,最新出版著作《增強「四個意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年4月)。
(本文為微信公號「學習小組」獨家授權海外網發表,如有轉載務必註明來源「海外網-學習小組專欄」)
>>>點擊進入「學習小組」海外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