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國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史上又一個重大裡程碑,更為世界矚目。這次大會,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1世紀的中國將如何走向未來?將如何抵達現代化的勝利彼岸?面對這一「時代之問」,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對此做出了堅定而全面的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從黨的十八大「三個沒有變」到黨的十九大提出「一個變、兩個沒有變」,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的新特徵。這裡的「變」與「沒有變」,是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科學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依據,集中體現了黨中央牢牢把握國情特徵、妥善應對深刻複雜變化的大局觀,展現出我們黨始終帶有強烈責任擔當,又始終保持頭腦冷靜、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全面認識這一重大論斷的理論內涵?
又應當怎樣把握新時代「變與不變」的規律性特徵?
「變與不變」對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本文以習近平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總依據為主題,第一部分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依據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出發,總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情、國情和世情出現了從量變到部分質變的重要發展新特徵;第二部分根據總依據「變與不變」的規律性特徵,指出我國已經進入「發展更全面的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階段;第三部分提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已經形成統籌「五位一體」與「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新形勢。
一、總依據:牢牢把握「一個變、兩個沒有變」的時代新特徵
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客觀依據出發,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更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和形成科學治國思想的哲學要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社會性質和國際關係三者構成。其中,「社會主要矛盾」決定初級階段的發展特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是中國現實的社會性質和國際地位,前者是內因或動力,後者是本質與外因。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依據「兩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兩個沒有變」的根本認識上升到「三個沒有變」,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與總依據「一個變、兩個沒有變」兩個重要判斷,首次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同時提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客觀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階段性,深刻把握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一)總依據的「一個變」:主要矛盾發生轉變
從變的方面來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該論斷科學地表明,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當代中國的發展階段、發展特徵與發展動力已產生顯著變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已經從量變發展到部分質變。
具體來看,按照國際通行的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十大指標衡量(表1),中國發展的軌跡已經從極貧時代(1949-1978)經過溫飽時代(1978-1990),跨越小康水平時代(1991-2000),再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代(2001-2020)。特別是在核心的四大指標上,僅在21世紀前二十年,中國的人均GDP將增長5倍多、恩格爾係數平均下降18個百分點、HDI指數上升0.2,貧困人口比例將徹底降為零,特別是隨著社會事業的巨大發展,社會政策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從2009年39%上升到2016年的48%,①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到2016年已達8.87億人和7.44億人,分別佔應覆蓋總人口的90.5%和75.9%,②正向全方位、全周期、全覆蓋的目標穩步邁進。
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規律的科學把握表明,當今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必然意味著,人民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將從單一的物質需求轉為更多地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經濟需求擴展到對科技、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樣化需求,從個體的生存發展需求擴大到對集體、社會發展的公共化需要,這就構成了社會主要矛盾、發展動力等內容的重大變化。
(二)總依據的「兩個沒有變」:基本國情與國際地位「不變中有變」
從不變的方面來講,黨中央做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的重大判斷,意味著中國的基本國情與國際地位仍處於逐步量變積累的重要階段。
一方面,「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科學地說明,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現代化因素不斷增加,但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沒有帶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質變的飛躍,即「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產品極大豐富」。當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尚未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本質任務,仍然是要繼續堅持解放並不斷發展生產力,但生產力發展的內容需要進一步全面拓展。
例如,從人均收入水平來說,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561美元,就已經跨入了上中等收入階段,2015年超過8000美元,③到2020年將接近或達到高收入水平;從科技發展水平來說,中國已經進入世界科技強國第二陣營,已經是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研發投資國,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技術創新的資本流量(指發明專利申請數)與存量(指有效發明專利數)「並增」,科學創新的資本數量(指科學論文數)與質量(指科學論文引用數)「齊漲」(見表2)。但與此同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存在諸多方面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區域發展和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等,而造成這些領域發展困境的關鍵正在於相對較低、發展不充分的生產力水平。
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規律的科學把握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當前所面臨的,不是該不該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問題,而是生產力發展該往哪裡去?該發展怎樣的生產力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發展以14億全體中國人民為中心的生產力,以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不僅要繼續發展經濟生產力,更要發展包括科技生產力、社會生產力、文化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在內的五大生產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朝著全面現代化的方向穩步前進。
「兩個沒有變」的另一方面是,「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該論斷科學地說明,雖然中國的國際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發展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但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沒有變,堅持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一起的立場沒有變。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基礎的逐步夯實,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極大提升,正在經歷從區域性大國向世界大國的轉變,正從不同領域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
五年來,我國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積極推動地區與國際經濟合作,全面參與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對世界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外部性影響。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從2003年只有美國五分之一,2010年上升至三分之一,2015年上升至五分之二以上。以經濟、科技、政治、文化和軍事方面指標進行的國際影響力比較研究表明,2012年到2016年期間,中國國際影響力相對美國的追趕係數從37.78%提高至44.32%,提高了6.54個百分點(見表3),平均每年提高1.64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國際影響力加快了對美國的追趕,居世界第二的地位更加穩固。④
由此,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沒有變,但應有更大的責任和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反對恐怖主義、保障網絡安全、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防止重大疫情、防災減災等全球性挑戰方面作出表率,主動給予發展中國家大力幫助,在世界規則的決策中層層構建中國話語權,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完善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從殖民主義(Colonialism)、帝國主義(Imperialism)和霸權主義(Hegemonism)走向「共贏主義」(Win-winism)時代,這是中國把握歷史發展大趨勢,遵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人類發展理念,對推動和踐行人類共同發展規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總依據產生「一個變、兩個沒有變」的重大調整,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新時代的重大認識與判斷,是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出發,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從量變到部分質變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創新。其中,「變」,是指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生產力同生產關係的矛盾集中體現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不變」,一是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沒有變,二是指我國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使命沒有變;但「不變中又有變」,是指我國生產力已經進入生態、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全面發展階段,國家影響力、文化軟實力等也已空前提升,中國邁入世界經濟舞臺中心,進入全面參與全球治理的復興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與國際地位正處於量變積累,並向部分質變躍升的關鍵階段。
二、總依據指導新發展:拓展「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生產力
在新時代之前,落後的社會生產一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主要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依據做出「一個變、兩個沒有變」的新時代重大判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突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快速富裕起來轉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從世界大國轉向世界強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依據從量變發展到部分質變,這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時代產生新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的,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那麼,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麼?
今天中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還沒有超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正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更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收入差距拉大、經濟結構失衡、資源環境惡化、需求供給不匹配等一系列問題。
更進一步來說,社會服務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文化生產能力、生態生產能力等不平衡不充分,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沒能與經濟增長同步,結構性調整沒有跟上生產力發展的步伐。因此,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13億多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成為制約新時代發展的關鍵因素,成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是社會不斷進步和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屬於社會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解決這一矛盾,必須著力破除制約需求的生產力因素,即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動社會的進步。
(二)新理論解決新矛盾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早已深刻指出,社會需求是發展生產力的根本驅動力。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⑤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進一步明確地闡述了社會需求對發展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服務於社會需要這一根本目的。這種需要,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既有個體需求,也有集體需求;既有經濟需求,又有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需求,發展生產力的核心就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前進性與階段性的辯證統一,總依據「變與不變」的時代特徵就意味著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具體內容也發生了重要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求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拓展生產力發展的豐富內容,從「發展生產力」到「發展更全面的生產力」,進一步擺脫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發達因素,進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新理論指導新發展: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生產力
新時代產生新要求,新發展才能解決新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轉化,是全局性的變化,也是歷史性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並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基本方略。主要來說:
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發展的主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黨的奮鬥目標,也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目標。
始終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根本上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解決個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另一方面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解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兩者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沒有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則缺乏微觀基礎;沒有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則缺乏社會環境。
2. 堅持新發展理念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通過創新為發展注入新動能,解決各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通過協調解決地區、產業、城鄉、企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綠色解決人與自然發展不平衡,生態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通過開放解決對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不平衡,解決外需不充分及全球治理的問題。通過共享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著力解決民生福祉、公平正義等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3. 堅持解放和發展五大生產力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生產力是人們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多維度的,馬克思曾提出「社會生產力」⑦、「物質生產力」⑧、「勞動生產力」⑨、「自然生產力」⑩、「資本的生產力」11等概念,認識並明確了生產力的多維性,但沒有論及在一個國家內多維度生產力的具體構成,也沒有解決如何發展不同維度生產力的現實命題。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中國對生產力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創新,逐步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生產力綜合框架。即經濟生產力是物質基礎,科技生產力是智力支撐,社會生產力是民生保障,文化生產力是精神引領,生態生產力12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五大生產力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同向發展、同行發展、共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發展生產力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核心點。
進一步地,就需要從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原理出發,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促進各種生產力:以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生產力,以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生產力,以社會體制改革完善社會生產力,以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生產力,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生產力。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生產力,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為到2050年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撐。
總之,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意味著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定位沒有變,但生產力的內涵更加豐富、層次更加多樣、領域更加全面,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具體地說,就是要從人的多種需求出發,發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在內的更加全面的生產力,而其最終目的,在於發展人本身的生產力,即不斷激勵和釋放人本身的創造力、創新力和創業力,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兩個總任務提供巨大推動力。
三、新布局推動新發展
認識中國國情,特別是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是認清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根本依據。認清主要矛盾,是確定不同時代發展和戰略任務的理論基礎。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變化,在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中均處於矛盾體系的支配地位,對指導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戰略和具體任務有著全局性、決定性意義。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全黨必須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內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新發展。
客觀認識當代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發展地位,妥善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與外因,是順利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保障,這就不僅要保持全球穩定形勢、抓住發展機遇,更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創造發展機遇。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多次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逐步從注重國內向兼顧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轉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將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更加深度參與國際經濟規則制定。總體來看:
1. 經濟建設方面,開啟創新發展時代,這是總布局的核心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論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經濟發展始終是推進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的基礎。在新時代我們黨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將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量的積累適時轉向質的追求,從供給側出發調整國民經濟運行,重點推進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也成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發展持續有力的關鍵動因。經過五年來的努力,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2. 政治建設方面,開啟強黨強國時代,這是總布局的關鍵保障。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民主法治、黨風廉政、行政體制改革等重要事業的根本路徑。五年來,中國共產黨從自身出發,狠抓黨建工作,以「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個政黨」來要求自己,並以此為突破口堅定地整肅黨紀、軍紀、政紀,依靠建設強大政黨來最終實現建設強大國家。
3. 文化建設方面,開啟文化復興時代,這是總布局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實力提升,我國的文化事業也到了質變的關頭,這個質變就是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並傳播正能量,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並不斷提升話語權,重新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4. 社會建設方面,開啟和諧共富時代,這是總布局的重大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半場」,中國社會發展領域的矛盾已經轉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更加要求高度關注社會公平,讓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果更加惠及全體人民。五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建設的公平性,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開啟了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新時代。
5.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開啟美麗中國時代,這是總布局的重要特色。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於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相互協調的重要決斷,也正由此,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時代。
6. 全球治理方面,開啟全面開放時代,這是總布局的國際拓展。中國的國際政策協調通道正在逐漸多元化,國際政策合作夥伴不斷擴大,國際政策協調機制正在逐步成熟,這意味著,中國的全球治理行動框架逐步形成,中國開始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治理、全面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也進一步開啟了全面開放、經略全球、引導人類發展的新時代。未來中國將會在世界舞臺的中心更多發揮引領者的作用,突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引領世界人民實現共同發展。
四、結語
總依據決定總任務,總任務統領總方略,總方略指揮總布局。其中,總依據在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體系中始終處於支配地位,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既有量變,也包括部分質變和全面質變。認識並把握總依據及其變化狀態,是認識中國國情,特別是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進而認清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根本依據,更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根本依據。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出社會主義新時代與總依據「一個變、兩個沒有變」兩個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發展前進性與階段性辯證統一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在黨情、國情、世情上,從認識論到方法論的重大實踐跨越。其中,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依據,科學揭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已處在從量變到部分質變、正向全面質變跨越的關鍵時期,標誌著當代中國的發展軌跡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成為新時代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新航標。
總之,總依據「一個變、兩個沒有變」是中國從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轉變的國情基礎。正因為中國社會得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中國的發展才更需要向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轉變;正因為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發展才需要繼續堅持並不斷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生產力,持續提升綜合國力;也正因為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必須要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推動全球公平發展、共享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巨大機遇。(原文載:《開放時代》,2018 年特刊)
[責任編輯: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