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中國足協高層輪番發聲,聽得我有些頭大。先是足協主席程式設計師同志談到想要破個例,在中國承辦賽會制的世預賽,然後又提到了命令李鐵別給自己留後路,接下來的四場世預賽全勝云云。這些問題我在前文已經分析過了。如今足協秘書長劉奕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也給出了一些他自以為比較完美的回答。他強調歸化政策不是一項長期戰略,中國隊招入歸化球員的數量也就是2-3個,最多3-4個。他還提到本來足協有些擔心,不過好在中國球迷樂於看到一些歸化球員加入中國隊。
他的這番回答可謂是相當完美,完美的甩鍋。因為社會上始終有很強烈的聲音反對中國男足使用歸化球員,秘書長同志便稱這是球迷樂於看到的,足協也是為了滿足球迷的願望。但是反對歸化的人士也別生氣,歸化不是長期政策,我們國家隊肯定還是以國內球員為主,歸化球員為輔,最多也就招個3-4人,也就是俱樂部的水平。我也必須要佩服秘書長的口才,這個兩頭堵用的是爐火純青。
中國球迷願不願意國家隊啟用歸化球員呢?說實話,從心底裡肯定絕大多數人都不太樂意,用了歸化球員即便取得了勝利,都感覺沒那麼純粹了。有的看法偏激的球迷還提出這屬於殖民中國足球之類的觀點,這當然是想多了。
還有不少媒體和球迷認為搞歸化不如踏踏實實地搞青訓。這句話乍聽起來沒毛病,但是細一琢磨不是那麼一回事。搞歸化和搞青訓並不衝突,甚至還可能有促進作用。搞歸化大家都知道就是為了當下的成績,搞青訓是為了將來。以中國男足國家隊現有的國內球員實力,想要進軍世界盃是不現實的。世界冠軍教練裡皮都帶不動,你說還能怎麼辦。國家隊成績差,輿論一片討伐之聲,更沒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去踢球了。這對國家隊建設和青訓都是一個損害。
其實最沒有資格談歸化政策的就是足協了。中國男足水平差,肯定是青訓沒搞好。首先要排除中國人不適合踢球這個觀點,畢竟咱們的東亞鄰居日本人和韓國人都玩得風生水起的。東亞人種各方面體質水平都差不多,他們能踢好,中國人沒有理由踢不好。
中國的各級別青年隊在亞洲層面的足球比賽中往往連複賽都進不去,而我們的鄰居不但亞洲層面可以踢出好成績,而且可以去參加世界性的足球比賽,球員的水平差距也一點點越拉越大。我們最優秀的國青球員還屢屢曝出集訓比賽期間飲酒晚歸的新聞,比如最強U18陶強龍,周俊辰等人。還有比賽期間看臺上玩手機的郭田雨等人。事都不大,但對職業球員而言都是致命的。
日本青訓搞得好,我們的足協年年派很多人赴日考察,基本就是公費旅遊,什麼也沒學到。日本前足協主席川淵三郎也這麼評價,這麼多次考察,都白來了,中國足球沒有任何提高!話說得難聽,但也確實是實情。
足協並沒有認真在搞青訓,領導也沒那個意願,誰都知道搞青訓是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活,吃力還不討好。足協領導都想在自己任上出成績,誰也不願意在青訓上多花功夫。看看這屆足協的領導層也似乎沒有什麼改變。陳主席的重心全都在國家隊。什麼時候足協主席一門心思去抓青訓了,中國足球才有希望。
歸化球員的數量,歸化球員政策執行時間的長短當然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足球發展情況。從目前我們各級別青年隊在亞洲賽場的表現來看,這個時間恐怕還有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