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圖中虛線範圍為當代潮州市行政區劃範圍,下轄兩區一縣(湘橋區、潮安區、饒平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發五十萬大軍開始南徵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歷經七年的戰爭最終以秦朝的勝利而結束。
同年,秦朝在原百越地區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廣闊的嶺南地區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之下。在這圖中一帶置揭陽縣(非今揭陽,位於今揭陽市西北),屬南海郡管轄。秦漢時期的潮州地區一直屬揭陽縣管轄。
西晉時揭陽縣被廢棄,後在今潮州地區置海陽縣,海陽縣是潮州境內第一個縣級行政機構。
海陽縣當時治所在今潮州市東北,隋朝時遷至今潮州市區,民國時改名潮安縣,是今天潮安區行政建制的起源。
隋朝統一後,潮州市地區屬義安郡管轄,還包括今梅州、揭陽、汕頭三市,治所在海陽縣。義安郡在南北朝時代便已成立,延續到隋朝。義安郡便是如今潮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義安郡在唐朝時期已改名為潮州,《元和志》 卷34記載: 「潮州,潮流往復,因以為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便曾為官潮州刺史,《祭鱷魚文》便是在這段時間創作。
宋朝繼續沿用潮州的名字,不過因為此時梅州的設置,轄域有所縮小。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復置西晉時被廢的揭陽縣,於是海陽、潮陽、揭陽3縣合稱「潮州三陽」。
元朝的變化在名稱改為潮州路,屬元朝的江西行省管轄。轄境相當今廣東惠來、揭西、豐順、大埔等地以東地區。
明朝潮州路改為潮州府,轄境相當今廣東陸豐、五華、興寧等地以東地區。
清朝時置嘉應州,潮州管轄剩下九縣,分別為海陽、揭陽、潮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豐順、大埔。大埔縣主要聚居客家人,於是其餘八縣合稱潮州八邑。
民國時期的潮州地區屬潮循道管轄,潮循道治所在清朝末期迅速發展起來的汕頭。轄區約當今廣東省連平、新豐、河源、博羅、惠州、惠陽等市縣及大亞灣以東地區。
此圖中所取的時間為1959年,此時的潮州地區均屬汕頭專區。
後幾經變革,直到1991年汕頭拆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逐漸成如今的行政區劃。關注一下可查看更多系列圖文,您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