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潮州知州陳憺辨析
■陳振鵬
據報刊署名文章《對濠江區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介紹》及《陳憺祠記》、《陳憺墓介紹》和《河浦鄉情歷史名人》記述,陳憺(1248—1318)潮陽河浦鄉陳氏肇基祖,宋鹹淳四年(1268)二十一歲登甲進士,後誥封解元,翰林院侍講(四品),鹹淳八年(1272)潮州刺史兼理軍州事近七年,為最後一任潮州刺史。上述這些記載有許多與史實不符,有些是屬於常識性的錯誤,特作辨析,以正史實。
一、《莆田縣誌》載:「陳憺,淳熙十三年(1186)恩賜進士。」1997年《潮陽縣誌》云:「陳憺,字伯霆,號開峰,福建莆田人。宋淳熙十三年(1186)由上舍考選賜進士。紹熙二年(1191)授潮州教授,歷翰林侍講。嘉定十三年(1220)授潮州軍州事。」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試及會試,稱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及皇室慶典加科,稱為恩科。恩科始於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查宋孝宗淳熙十一、十四年有科考榜期,而十三年,既無正科亦無恩科,陳憺因何而得進士呢?因為宋代對連續參加科舉不中的人,皇帝採取特恩的辦法賜本科出身,並任以官職叫做特恩制。《宋史·選舉志》載:「凡士子於鄉試合格後,禮部試或廷試多次不錄取者、遇皇帝親試者,得立名冊以奏,經特許附試,謂之特奏名。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得中。」宋代的太學(國子監)分外舍、內舍、上舍,在一定年限和條件下,可依次而上。所以陳憺於淳熙十三年才以太學上舍參加考選被賜進士,這是宋代特殊的「恩例」進士,謂之特奏進士。因此,《莆田縣誌》、《潮陽縣誌》的記載是可信的。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他們都不是誥封的,且科舉是先考舉人,再考進士,絕無有進士出身再考舉人之理。
二、清光緒《潮陽縣誌》曰:「陳憺,號開峰、莆田進士。初官侍講。」宋代的侍講是正七品、而不是四品。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云:「侍講,官名。始見於漢。」「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定製:凡王子未出閣者,均置,由現官充任。」「宋朝置為經筵及太子官屬,並以學士、侍從有學術者任之,掌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神宗元豐改制,定正七品。」「明朝置為翰林院屬官,正六品。」「清初秩正六品,雍正三年改從五品,宣統元年再改從四品。掌撰著記載。」因而可知,同一官職在不同朝代其職權品秩是不相同的,即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陳憺歷官侍講是正七品,而不是四品。
三、唐代州的長官為刺史,宋代州的長官稱知軍州事,亦稱知州,知州與刺史地位相同,但宋代不稱刺史。介紹文稱陳憺任潮州刺史兼理軍州事顯然不妥。清光緒《潮陽縣誌》載:「陳憺,嘉定間出知潮州。修學宮、崇禮教、清正有聲。任滿士民攀留,因擇潮之濠浦鄉家焉。」吳穎《潮州府志》、饒宗頤《潮州志》均記述,宋寧宗嘉定元年至十二年(1208—1219)有八位潮州知州,他們是張鎬、林復之、黃自求、沈實、林大章、陳憺、潘景伯、曾噩。曾噩是十二年到任。這就說明陳憺授任潮州知州應是在嘉定十一年之前。至於陳憺的任期應是三年而沒有七年,這在清康熙及光緒《潮陽縣誌》:「任滿士民攀留」一句中找到證據,因為宋代的地方官每任任期為三年,任滿三年就要調離,即《宋史紀事本末》卷二所云:「三年一易」。
四、《四庫全書》563券錄郝玉麟《廣東通志》記載,南宋知潮州軍州事自建炎年間方略、張思永起,共有81任,陳憺列為第46任,其後尚有35任。饒宗頤《潮州志彙編·郭府志》則記述,南宋潮州知州共70任,陳憺名例第44任,其後還有26任。《潮州府志》也有記載知州共83任、陳憺是50任。不論陳憺排例為第幾任知州,但他絕對不是南宋潮州最後一任知州。因為陳憺是在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之前任知州,其後尚有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憺等年代六十多年之久。據史料記載,南宋潮州最後一任知州是抗元英雄馬發。馬發、海陽人。景炎二年(1277)元兵圍攻潮州城,馬發為摧鋒寨將,受命代理軍州事,稱安撫使,率領軍民死守。但因元兵買通南門巡檢黃虎子,私開南門,潮城告陷。馬髮帶殘兵百餘人退守金山子城,浴血奮戰三天三夜,在勢窮力盡時,先令妻兒自縊,然後自己飲毒殉國。潮州自始受元朝統治。
陳憺,原籍福建莆田人,生卒年月失考。他年幼聰慧,勤奮好學,長成後被選入太學(國子監)深造,以太學上舍考中進士。初任潮州教授,歷官侍講,嘉定年間任潮州知州。在任期間,勵治勤慎,官方清正,擴建貢院,增置學田,致力培養人才;為官清廉,政績有聲,深受州民擁戴。任滿士民挽留,遂創基於潮陽縣古奉恩鄉濠浦(今汕頭河浦)。休居鄉間,廉靜自持,以經學教育子孫。陳憺遺著今存《海陽築堤記》等篇。逝後入祀潮陽縣忠義孝弟祠,他是南宋潮州知州清政卓著者之一,值得後人追思懷念。
——網絡文章,僅供參考
編輯:河浦鄉情
聲明: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圖片 ☝ 打開
生活 | 記錄 | 回憶
長按識別二維碼
或搜索hepu515098,關注河浦鄉情
留言、點讚 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