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擔任的知州是什麼級別?為何在宋代有很多的叫法

2020-12-18 左都御史

縱觀蘇軾一生的仕途,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任官,其職位也多是知州。蘇軾的知州和明清時期的知州不同,且品級還不定,官方叫法也是頗為複雜。

要想搞清楚宋代的知州是個什麼官,就要從宋代的地方機構說起。宋承唐制,在地方上設路、州、縣三級。據統計,北宋初設州297個,神宗八年減為242個。

這些州中依戶口多寡分為雄、望、緊、上、中、中下、下七等;又依地位高低分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州。其中節度州在州名之外另有軍額,如蘇州軍額為平江軍、潤州軍額為鎮江軍,鄂州軍額為武昌軍。一般的州管轄幾個縣至十幾個縣。

唐朝將都城及皇帝駐蹕之地升格為府,上都長安所在雍州為京兆府,東都洛陽所在洛州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并州為太原府,又有鳳翔、成都等府。宋承唐制,在政治、經濟或軍事上比州更重要的地區設府,數目遠遠多於唐代。

如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共設34府,其中4個京府,即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另有30個次府即普通府,如真定府、京兆府、太原府等。

此外,宋代於軍事後交通要道而不成州的地區設軍。如北宋時在宋遼邊界地區設有順安軍、信安軍,設於西夏邊界的德順軍、鎮戌軍等。軍分為兩個等級,即軍與軍使,「軍」與州同級,「軍使」與縣同級、徽宗宣和四年,全國共設州一級的軍52個。

宋代還於礦產、鑄錢、牧馬、產鹽地區設監,地位相當於小州。監也有兩等,一等直屬於路,另一等隸屬與州府,與縣同級。神宗年間,全國共有4個州一級的監,和33個縣一級的監。

如上所述,州在宋代的地位就好比是明清時期的「府」,在地方官僚系統中處於中等地位。蘇軾在密州、徐州、湖州、杭州等地擔任過知州。但知州的叫法在宋代卻有很多種。

宋代諸州設有知州、通判作為正副長官,其屬官有籤書判官廳公事、節度判官等幕職官,及錄事參軍、司戶參軍等諸曹官。

知州的職權是「掌總理郡政,宣布條教,導民以善;歲時勸課農桑,旌別孝悌;其賦役、錢穀、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按宋制,知州以文臣第二任通判資序得舉薦者充任。以官階二品以上及帶中書、樞密院、宣徽使充任者,稱「某州軍府事」;以資歷較淺而充任者,稱「權知某州軍州事」或「權發遣某州軍州事」。

南宋孝宗二年規定,武臣通侍大夫(正五品)至右武大夫(正六品)充任者,稱知州;如該州須差待制(從四品)以上,則稱「權知」;如以武功大夫(正七品)至小使臣(從九品)差充任者,則稱「權發遣」。

從級別的角度而言,宋代的知州與明清時期大致相同,但從職權的角度而言又有所不同。明清時期的知府屬於掌印官,其下的同知等皆為佐貳官或屬官。而宋代的通判與知州的關係並非如此。

宋代諸州設知州外,另設「通判某州軍州事」,簡稱通判。宋初,通判為監郡,既不是知州的佐貳,也不是屬官。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國初自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

歐陽修所說的情況大概是宋初的情形,但即便是後來,通判也與知州的權力不相上下,只是級別稍低,這一點就好像是清代的總督與巡撫之間的關係。蘇軾就曾經擔任過鳳翔通判,他早通判任上就幾次與知州發生衝突,這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圍繞世人的疑問,什麼都會的蘇軾,為何偏偏做不了大官?
    我國科技、文化、經濟登峰造極於宋代,這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對宋朝的評價。不得不說,雖然在軍事方面宋朝一路慘敗,也是唯一被打到江南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宋朝人舞文弄墨這方面還是不錯的。提到宋朝文化發展歷史就一定要來說說蘇軾。
  • 宋代青州知州宰相多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青州,宋代似乎有點特別,眾多的青州知州,有十幾人官至宰相。這些人腳踏實地,凝心聚力,創造出了青州歷史上的輝煌。先看看在青州做知州的這些人吧。朝廷派他們去青州,去佔領那裡,統治那裡,取士,徵兵,收糧,納稅,去做這裡的父母官,這都是些什麼人呢?
  • 八十萬禁軍為何打不了金兵:宋代的軍制與兵制 是什麼樣
    「三衙」與樞密使所掌之兵權不同: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形成宋代以「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帥)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
  • 宋代的知州、知府、知縣相當於現在什麼職位,看完此文一目了然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需要弄清宋代的地方行政建制:嚴格地說,宋朝的地方實行州、縣兩級建制。州級行政系統包括府、州、軍及領縣的監,縣級行政系統包括縣、軍使及隸屬於州軍的監。擔任知州者,有 一定的官階和資歷的限制。已在朝廷擔任官職而出任知州者,必須是殿試前三名或省元,太學釋褐狀元,在朝任官較久者;其他未曾任縣官之人,不是三丞(太常承、秘書丞、殿中丞)或二著(著作郎、著作佐郎)、權郎,就只能授予通判差遣。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那麼,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麼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麼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注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宋代邕州知州蘇緘淺析
    一、蘇緘身世淵源蘇緘字宣甫,邕州知州,特贈銀青光祿大夫,諡忠勇,贈司空。福建晉江人,在《魏公譚訓》卷二中道「蘇光誨開門納留從效之眾,留從效復以計召蘇光誨舉族居之晉江」。後居於同安大第。其高祖乃閩國都統領軍使蘇益,乃武功世家許國公蘇瓌四世孫也,唐乾符之亂隨王潮三兄弟入閩始開基。
  • 知府等同市委書記,知縣等同縣委書記,知州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
    地方行政級別設置中,明清兩朝基本相同,均為省、府、縣三級設置。但在府和縣之間,還有著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政級別設定——州。作為封建統治階層向基層社會延伸皇權的最有效媒介,府、州、縣三級行政單位之行政長官知府、知州、知縣在維護皇權、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那麼,知府、知州、知縣到底有什麼區別?
  • 揭秘: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北宋時期,一路轉運使和地方知府、知州比,誰的官位、權力更大?
    判官不是知府(州)的屬官,有什麼行政或軍事方面的命令,必須知府(州)和判官同時籤署才能生效。判官有獨立上書朝廷的權力,二者在地方上互相牽掣,所以說知府(州)在本府(州)行政區內也不是一手遮天。再來談談,知府(州)按照九品官制,它是幾品?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這個男人,好像總有一種讓所有人都忍不住喜歡的率真氣質。可此時,黃州知州徐君猷卻急得跳腳。他奪門而出,馬不停蹄的趕往蘇軾的住處。他,是蘇軾的好友。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對他頗多幫扶,兩人關係極好。但是,他也是黃州的知州。他肩負著監督蘇軾的職責,如果他真如百姓所說「掛冠而去,江海餘生」,那無疑是違反了朝廷對他的禁令。情節嚴重,他必須前往確認!
  • 蘇軾——宋代書法風格的肇始者和旗手
    作者:韓紅傑蘇軾美學思想的形成是與他個人的人生經歷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緊密聯繫的。自王安石變法開始形成的長期的新舊競爭,決定了蘇東坡一生的宦途坎坷,但正是他一生屢遭貶謫,顛沛流離的悲劇命運,使他成為「宋代書風的肇始者和旗手」。
  • 蘇軾首次到揚州哪一年?學者有分歧,蘇軾為啥不認可
    華幹林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在其宦遊生涯中,至少有十多次經過揚州,他還在揚州擔任過知州。但對蘇軾哪些時段經過揚州?經過揚州時又有哪些活動?學界一直缺乏詳實的研究。特別是對於蘇軾何時首次來揚州,更存有分歧。
  • 為何會影響蘇軾一生
    蘇軾在地方任職時,勤於政務,革新除弊,獲得了百姓的稱讚,同時也做出了政績,蘇軾在湖州最初擔任知州時,給宋神宗趙頊上了一封湖州謝表,本來這就是一份普普通通,帶有一些個人色彩的謝表,由於被朝廷的一些別有用心的官員,利用其中的文字,並加以曲解。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遠的經典!
    蘇軾詩詞:一往深情,首首是千古絕唱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者,他詩、詞、文、書、畫俱佳,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蘇軾被派往密州(今山東諸城)擔任知州。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者,他詩、詞、文、書、畫俱佳,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蘇軾被派往密州(今山東諸城)擔任知州。詞的上闕描述自己帶領將士們出城會獵的場面,「老夫」是作者自稱,當時蘇軾還不到40歲,卻自稱老夫,大有經歷過多曲折後心態漸老的意思。作者左手牽黃狗,右臂託雄鷹,跟隨他的將士們則頭戴錦帽,身著貂裘,千人的隊伍像風一樣席捲而來。
  • 與太守、知州有何區別?
    與太守、知州有何區別?歐陽修被貶知滁州,為何自稱刺史與太守?三者是一碼事嗎?1/歐陽修被貶滁州歐陽修不僅文章寫得好,為一代文宗,他的官也做得很紅火,最終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但是,在仕途登頂之前,歐陽修的晉升之旅也曾屢遭波折。
  • 徐州史上最出名的知州,你知道嗎?
    按宋代制度,知州無權調動禁軍,禁軍由皇上直接指揮。東坡對卒長說:「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禁軍為太守的精神所感動,「太守猶不避塗潦」,願意與之並肩作戰。東坡率領兵卒拿著畚鍤出去,築起了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長達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抗洪期間,東坡布衣草履,結廬城上,三過家門不入。終於,十月初五,黃河回到舊水道,被洪水包圍了45天的徐州終得解脫,百姓歡聲雷動,朝廷頒賜重獎。
  • 南宋潮州知州陳憺辨析
    恩科始於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查宋孝宗淳熙十一、十四年有科考榜期,而十三年,既無正科亦無恩科,陳憺因何而得進士呢?因為宋代對連續參加科舉不中的人,皇帝採取特恩的辦法賜本科出身,並任以官職叫做特恩制。《宋史·選舉志》載:「凡士子於鄉試合格後,禮部試或廷試多次不錄取者、遇皇帝親試者,得立名冊以奏,經特許附試,謂之特奏名。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得中。」
  • 蘇軾在官場浮沉40年,當過哪些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只有蘇軾,在官場浮沉40年,不但沒有當過宰相,連尚書都沒有做過,讓宋仁宗的期待完全落空。  一  蘇軾是在1061年正式步入仕途。這一年,蘇軾在「三年京察」中考得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大理評事是一種階官,表示官員級別的高低,不是實際官職,為正八品。鳳翔府判官才是蘇軾的實際官職。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為何北宋會出現如此有趣現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經歷五代動亂,北宋相對社會穩定,物阜民豐,因而人才輩出;再加上宋代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而當時文人都尊師重教,尤其是重視家庭教育和經驗傳承,因而教育得法,往往一家能夠有幾人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