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文化、經濟登峰造極於宋代,這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對宋朝的評價。不得不說,雖然在軍事方面宋朝一路慘敗,也是唯一被打到江南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宋朝人舞文弄墨這方面還是不錯的。提到宋朝文化發展歷史就一定要來說說蘇軾。蘇軾一生都把當官當作最高的追求,那麼文採如此出眾,人脈如此廣泛的蘇軾為什麼就一直不能「過把癮」呢?為什麼不僅當不了官,他的一生反倒這麼多坎坷呢?
蘇軾出生在書香門第,他的家族就算沒有他,也絕對算是正兒八經的書香氏族,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無不是宋朝響噹噹的名人,也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弟弟甚至一度做到了二品大官向只不過是蘇軾把他的家族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小時候的蘇軾要是說一點「小驕傲」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蘇軾從小就一副公子哥的模樣,身邊的人也都願意用「小公子」這樣的稱呼來迎合他,蘇軾聽了之後,總是面露出一副得意的面孔。這也對日後蘇軾性格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
提到蘇軾時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的父親蘇洵,這個人年輕的時候不用功讀書,在自己的父親去世之後,痛定思痛開始發奮讀書,甚至燒毀了自己的很多作品,目的是讓自己像一張白紙一樣開始讀書。話說回蘇軾,父親都開始讀書了,他怎麼還好意思天天當他的公子哥,於是蘇軾一改之前放蕩不羈的性格,跟隨自己的父親,當然也包括小兒子蘇轍,父子三人開始一起用功讀書。沒過多久,蘇軾覺得自己可以出山了,他也就準備去進京趕考,當時的他還剛剛21歲。
蘇洵在蘇軾的號召之下,也下定決心前去趕考。當時他們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在看見蘇軾的文章的時候,大為震驚,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少年竟然能寫出這種級別的文字。當時也正趕上北宋文學改革,不少作家都在追尋新文體的應用,而蘇軾的文章就像是「標準答案」一樣落在他們的臉上。而歐陽修思來想去,覺得天底下除了自己和自己的學生,難道還有別人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最後歐陽修為了避嫌沒有辦法把這張試卷降為第二名,但最後成績公布時,歐陽修傻眼了,竟然不是自己的學生曾鞏,而是一個從未聽說過的名字——蘇軾。
蘇軾在得到歐陽修的賞識之後可謂是名聲大振,京城內所有的名家大儒都在像是在「追劇」一樣,等著蘇軾出新作品。漸漸的所有人都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蘇軾也順理成章的要進入朝廷做官了,但是家中傳來噩耗,蘇軾的母親在家中病逝。蘇軾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回到故鄉給自己的母親守孝,一晃之間,時間就過了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通過制科考試,得以再度返回京城。此時不同於往昔,如今的宋朝已經開始了宋朝有史以來最大的變法——王安石變法。隨著王安石變法的開始,蘇軾三年前結交的朋友們,因為得罪和反對王安石變法,大部分人已經被感觸京城,蘇軾內心深感悽涼。最終,蘇軾也因為得罪王安石,不得不自請離開京城。
蘇軾帶著滿腔的悲憤,和對王安石的怨念離開了京城,來到徐州擔任知州。蘇軾剛剛到任,就遭遇了當地少見的洪水,他立即組織當地居民,和守城的軍隊前來支援,最後他的堅持不懈之下,終於抵抗住了洪水的侵襲。蘇軾認為既來之、則安之,蘇軾也就想著怎麼把這徐州給治理好。皇天不負有心人,通過蘇軾的一番努力,徐州確實舊貌換新顏。最後蘇軾一路升遷到湖州擔任知州,又因為在湖州頗有政績,民眾對其愛戴有佳。所以說蘇軾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
但誰也想不到他的政治生涯到這,就幾乎畫上了尾聲。蘇軾為人率性灑脫,他不管做什麼都要帶上一點個人的色彩。做別的還好,可是他偏偏再給皇帝的回信中,使用的言辭有大不敬之意。最後導致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為了保住他的命,大臣們是紛紛上書皇帝,皇帝絲毫沒有動搖殺蘇軾的心,直到王安石出手勸皇帝,蘇軾才活了下來。在這之後的歲月裡,蘇軾幾乎擔任的都是閒職,所以他也就把重心放在了詩詞歌賦上。
(聲明:本文內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無任何攻擊或詆毀行為,望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