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為何被黑了幾千年?司馬遷、蘇軾等人是不服氣,現代人則是?

2020-12-23 吃羊文史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原王朝,大多數能夠國泰民安,大部分中原王朝深受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

而少數民族政權當中,又屬匈奴最為彪悍。匈奴在秦漢時期,屢次攪得中原王朝不得安寧,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赫赫有名的將軍北擊匈奴,給中原王朝帶來了數十年的安寧生活。

說起衛青此人,所有人都不會很陌生。他一生以安定社稷為己任,多次擊敗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可以說,在漢武帝一生的榮譽本上,衛青始終佔據濃墨色彩的那一筆。

然而,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卻遭到了包括司馬遷、蘇軾這樣的歷史名人嘲諷,在當今社會當中,也遭受到很多非議。

司馬遷撰寫《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可以說是一部史詩級巨作,然而在《史記》當中,司馬遷對於漢武帝和衛青的評價並不是很好。

衛青一生戰功赫赫,幾乎沒有什麼過錯,唯一令人詬病無非在於他的出身,司馬遷在《衛將軍驃騎列傳》的開頭,什麼都沒有講,開頭第一段整段都是講衛青出身低微、來路不正,為奴僕所生的私生子。

家室出身是一個人永遠撕不掉的標籤,無論後來如何榮耀尊崇,為世人景仰,也改變不了出身。

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兩次寫到衛青升官受封,都特意提一下衛青的姐姐衛子夫皇后是如何得漢武帝的寵愛,司馬遷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衛青能夠升官發財與他的姐姐是皇后有很大關係,司馬遷想要塑造一個靠裙帶關係上位的將軍形象。

如果說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對於衛青的評價不怎麼高,而北宋大文豪蘇軾對與衛青那是赤果果的諷刺了。

蘇軾曾經寫過一篇日誌《東坡志林》裡面就白紙黑字地寫到: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唯踞廁見衛青。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至鄭希怡也。

這個就是赤果果的蔑視了,也不知道兩個幾百年的兩人有什麼仇,什麼怨。這可能是衛青被黑得最無辜的一次了。

司馬遷罵衛青,原因有二:一是衛青的出身低微,一個奴僕出生的人卻能風光無限,享受無限榮耀,這令出身比較好卻身陷囹圄的司馬遷不快;二是李廣之死,加深了司馬遷對於衛青的嫌隙。

而司馬遷之所以黑衛青,無非在於在宋代,士大夫普遍接受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儒家傳統治國理念,漢武帝和秦始皇在他們眼中都是暴君形象。

其次,宋代重文輕武,他們反對像漢武帝那樣耗費國力動搖國本幾十年對外用兵,認為那是窮兵黷武,而且為了杜絕後患,衛青對匈奴並沒有手下留情,而是把他們往死裡打,這就讓後人覺得衛青對匈奴很狠,沒有人性。

現代人對於衛青的評價也多有詆毀之意,為何詆毀,無非在於現代人的不得志,試想一下,衛青被漢武帝重用之前,就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一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而是沒有任何功勞;三十沒有任何資歷;四是沒人知道他是否有才能。

然而,就因為自家姐姐是皇后而一朝飛黃騰達。所以說,現代人無非就是見不得所謂的「關係戶」,因而對衛青的評價多有不滿。

有人壞事做盡,就稍微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被現代人給予無限的洗白空間,極力洗白。

然而,對於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大人物,稍微犯了一丁點錯就被冠以最大的惡意無限期地放大。這對於歷史人物而言,並不公平。

我們不身處那個時代,很難理解到歷史人物的艱難。因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評述,而不應該用自己的上帝視角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得與失。

悠悠歷史千載已經過去,對於衛青、霍去病等民族的偉人,英雄,脊梁是支柱,是容不得半點污衊的。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為何不敢寫霍去病死因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一生只活了24歲就去世了,正是如花年齡,關於霍去病的死,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意思就是:驃騎將軍自元狩四年(前119年)出擊匈奴的三年後,即元狩六年(前117年)就去世了。
  • 同樣是大將軍,為何司馬遷獨愛李廣,對衛青和霍去病不予理睬呢?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我們稱之為英雄都不足以表示對他們尊重的偉人,在古代極為惡劣的條件下,忍受著我們所不能想像的痛苦,卻能完成很多偉大的事業。司馬遷絕對算一個。首先我們來說說衛青霍去病二位大將軍,衛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軍事家之一了,他第一次完成了對草原帝國進攻的勝利,針對草原部隊分散作戰的劣勢,衛青巧妙利用迂迴展示,實施奇襲,屢立奇功。但是,司馬遷對於衛青的描述,卻比較苛刻,通篇記錄的都是衛青流水帳式的戰功,好像沒有這點戰績就沒什麼可寫的了。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衛青,為何許多人認為是李廣?
    龍城飛將基本能確定是衛青,主要原因就是漢朝只有衛青一人打到了匈奴龍城,也有人說龍城飛將是分開指兩個人的,龍城指衛青,飛將是李廣,只能說都有可能,但指衛青一個人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 歷史記載:霍去病到底是怎麼死的,司馬遷為何不敢寫?
    娩雬捻悽秺酗媔鏪肷嬱筧鈈敝傡鯧師庩鍁澦蛟溄惄鈼讁噞胯髤魮孋鈛藬邱珕脙痰焸鏍瑥毃怦鍍畈寫偉鞚爉纘杋玏癸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一生只活了24歲就去世了,正是如花年齡,關於霍去病的死,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 司馬遷為什麼不如實記載,漢武帝痛失愛將誰受益
    公元前一一九年,漠北正在大戰中,李廣因未能立功,導致李廣鬱悶自殺,李敢(李廣兒子)刺傷衛青,為何會有這齣戲呢,話說衛青徇私為己,原本李廣有正面攻打匈奴的機會,被衛青給了別人,讓他從東北方向側面攻擊敵人,結果導致他迷路大漠,未能遇到敵軍主力錯失立功機會,這也是為何歷史上說:李廣難封的原因。
  • 司馬遷為啥總看衛青霍去病不順眼:你們兩個私生子,憑啥這麼有出息!
    宗族觀念也影響了司馬遷,司馬遷對家族的重視好比是徒利夫人,他在自述中就寫了自己家族的來歷,描寫歷史人物時寫也和維洛斯特史學家一樣不厭其煩的說明人物來頭,衛青霍去病恰恰都是沒有宗族的私生子。衛青其實應該姓鄭,「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平陽侯是曹參之後)衛媼通,生青」,由於衛青生父好色不要命,一夜激情「搞出人命」後,他自然不敢給兒子自己的姓氏,衛青只好姓了母親的姓。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衛青,為啥安在李廣頭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度陰山。詩裡說的龍城飛將註解都是李廣,但是實際上講的是衛青,為啥這麼說呢?龍城大捷主角是衛青 在歷史上衛青最的成名戰役就是龍城大捷,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再次南下襲擊上古。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四路人馬各率一萬騎兵。
  • 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是衛青主要是從龍城兩個字解析的,因為衛青曾經率軍從上谷出發,進攻龍城,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典故,再加上衛青是漢武帝一朝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正是衛青開啟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信心,並在衛青的指揮打擊下,收復了大量被匈奴奪佔的漢地,才讓匈奴的胡馬不敢南下放牧
  • 衛青為漢武帝立下汗馬功勞,為何衛青死後,漢武帝滅衛氏一族?
    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漢武帝共在位了54年的時間,雖然有著輝煌的功績,但的的確確也是有著一些過失的。其中,被我們熟知的便是:1、晚年喜好迷信,也像秦始皇一樣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了。2、窮兵黜武,渴望建立功績,多次發動戰爭,對國力消耗極大。3、閹割了司馬遷。4、巫蠱之禍事件,使大批人含冤而死。
  • 漫說李廣與衛青
    偶然讀《史記·李將軍列傳》,聯想看過的歷史劇《漢武大帝》,我對司馬遷濃墨重彩記錄的李廣將軍和輕描淡寫書之的衛青為人,有了些感慨。話說世稱「飛將軍」的李廣,出身騎射世家,祖上李信為秦大將,在秦始皇滅燕一戰中擒獲太子丹。
  • 為什麼國家要把衛青、霍去病等人從歷史書刪除?看完才明白其用意
    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將衛青與霍去病這兩位民族英雄完全刪除,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將他們刪除呢? 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關於漢朝和匈奴的戰爭全部被刪除了,以前一直被稱為民族英雄的衛青和霍去病,也消失在教科書中。
  • 漢武帝很納悶: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眔尲嬿昫錻讏籵鱉臩岍眱踴懮癵夾餴荊鋇恪鉈沖洙犥薐疑弛鈼膍滻駲葥籑淎奼袩懋鵮婹鴮麏笞參霹鉵賮瘊椿騷槨偘這就是史記的自相矛盾之處,漢武帝看了也會很納悶:衛青霍去病繳獲了上百萬戰馬,為何只有三萬入塞?
  • 一代戰神霍去病為何在打完匈奴後英年早逝?
    而大將軍是衛青,也是一家人。可以說漢朝的軍政大權就在衛青和霍去病的手中把持。可以說霍去病在當時除了漢武帝可以說是權力的巔峰了,剩下的可以都是自己家人,舅舅是衛青,還有皇后衛子夫等,可以說朝中的大權,外戚手中的分量很重。但是作為鏢騎將軍的霍去病可以說是身強體壯,體質絕佳,但是在二十幾歲正值壯年的時候就暴斃了。還是在打完匈奴後。為何正值壯年就會英年早逝呢?
  • 衛青三戰塞外,從此匈奴人十多年不敢南下,他的戰術到底有多厲害
    衛青利用騎兵的優勢,將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這就是他對付匈奴的辦法。當然了,選定龍城作為攻擊目標,這也是衛青在戰略上考慮成熟的地方。二、河南之戰,衛青蔡邕迂迴側擊的戰術擊敗匈奴。首次被漢軍擊敗,匈奴人當然不服氣,他們準備了一段時間後,便大舉南下攻佔了上谷、漁陽等地,這回衛青再次出馬,那麼他這回是怎麼對付匈奴的呢?衛青到了前線以後,首先觀察匈奴駐軍的情況,他們盤踞在蒙古河南地區,也就是河套地區。與匈奴王庭之間,其實已經相隔甚遠。因此衛青確定了作戰計劃。
  • 「但使龍城飛將在」說的是衛青,為何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一向溫順的漢朝,居然這麼不乖、不聽話了?被激怒的匈奴兵發上萬,劍指上谷。漢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令旗一揮,四路漢軍分頭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兵出上谷,車騎將軍公孫敖兵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兵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兵出雁門。持續百餘年的漢匈全面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首先要解答的問題,是司馬遷是否貶低了衛青霍去病作為厭戰階層的代表,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屢次北徵,或許有些不同意見。這也難怪,因為歷朝歷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是如此,從漢武帝時期的博士狄山,到宋朝的朱熹二程,直到明朝的東林黨人,似乎都不太喜歡戰爭。
  • 李敢打傷衛青,霍去病射死李敢,漢武帝不管不問,這一切因為什麼
    等到衛青回到漠南才見到李廣。衛青派人去詢問李廣的情況,李廣不但沒有應對,還含恨自殺了。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說了衛青更換李廣作戰位置的原因。一是漢武帝說李廣年紀大了,運氣不好,不讓他去對敵單于,怕他破壞作戰計劃。二是衛青的朋友公孫敖剛剛丟失了侯爵,衛青想讓他立功恢復爵位。因此親自帶公孫敖出戰。
  • 蘇軾最飄逸的一首詞,短短26字滿是悠然閒適,現代人讀了身心放鬆
    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蘇軾是那個5000年來活的最精彩的中國人。雖然他的人生充滿挫折,但是他的內心深處,永遠充滿著曠達的心態。不過當蘇軾一個人經歷人生苦難的時候,獨自品味孤獨人生的時候,也寫出了不少的婉約宋詞。
  • 《司馬遷的記憶之野》:郎中令
    司馬遷出仕為郎,大約是在元狩年間(公元前122年~公元前116年),這個時間段上擔任郎中令的,正是一位真正的名將!司馬遷沒有具體說自己成為郎中是哪一年,王國維先生曾說「其年無考」,不過後來的學者還是從零碎的史料中找到了蛛絲馬跡。第一,元狩五年(公元前123),漢武帝得過一場重病,當時司馬遷就在漢武帝身邊。只有已經做了郎官,才可能和皇帝這樣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