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大將軍,為何司馬遷獨愛李廣,對衛青和霍去病不予理睬呢?

2020-12-22 古話文史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我們稱之為英雄都不足以表示對他們尊重的偉人,在古代極為惡劣的條件下,忍受著我們所不能想像的痛苦,卻能完成很多偉大的事業。司馬遷絕對算一個。

司馬遷出生於西漢,早年間師從眾多,漫遊各地,因為講義氣幫別人說好話,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宮刑就是極重的刑罰了。我們想像一下,司馬遷出生於官宦世家,一身才學,好好的當著公務員,卻因為一句話就被處以極刑,他內心的失望、憤怒和痛苦交織在一起,再加上身體的殘缺讓他覺得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完成這麼偉大的著作,可見他的毅力和信念有多強。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歷史地位我們不用多說,但是我們研究歷史久了,其實會發現,所有的歷史都是後人記錄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會摻雜一些個人的情感和看法,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很高,但是卻死活看不上衛青霍去病,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衛青霍去病二位大將軍,衛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軍事家之一了,他第一次完成了對草原帝國進攻的勝利,針對草原部隊分散作戰的劣勢,衛青巧妙利用迂迴展示,實施奇襲,屢立奇功。但是,司馬遷對於衛青的描述,卻比較苛刻,通篇記錄的都是衛青流水帳式的戰功,好像沒有這點戰績就沒什麼可寫的了。

再來說霍去病。霍去病是一位少年英雄,19歲就帶兵出戰匈奴,具有極高的組織才能和管理才能,他善於用人,由於匈奴腹地地勢兇險,霍去病從來不莽撞行事,而是抓住匈奴人熟悉地形的特點,抓了匈奴人再利用匈奴人去打敗匈奴人。而且,霍去病除了會打仗,還會寫詩,長相也很俊美。算是個很完美的男人了。可是,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說他浪費軍糧,不懂得體諒士兵,還把霍去病的專輯放在佞幸列傳之後,要知道,佞幸列傳是揭露漢代佞臣無才無德,阿諛奉承之事,把這樣一位少年英雄排在其後,司馬遷的態度可想而知。

而李廣,雖然也很勇猛,但是論戰績和謀略,和衛青霍去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換句話說,李廣可以當一個好兵,但絕不是一個好將。可是司馬遷對於李廣卻極為推崇,專門為他立傳,並且歌功頌德。雖然也列舉了一些李廣的黑材料,卻不予評價。說李廣品德高尚,忠心耿耿。司馬遷如此偏袒實際上是有原因的。

首先性格上司馬遷是直性之人,不願意阿諛奉承,這一點李廣和他較為相似;另外,司馬遷被漢武帝冤枉,其實內心對漢武帝是非常不滿地,而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跟前的紅人,所以司馬遷遷怒於二人;當然,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司馬遷和李廣的關係非常好,司馬遷就是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說好話,被施以宮刑。當時李陵以五千兵士去對抗匈奴八萬騎兵,雖然一直奮勇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落敗投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要株李陵九族,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求情,漢武帝大怒,對司馬遷施行了宮刑。光就這件事情來說,司馬遷作為一代文人,還是有俠義之風的。所以,司馬遷對李廣一家人,其實一直有一種同情或者同理的感覺。

此外,李廣和司馬遷都是世代官宦之家,出生名門,骨子裡其實看不起衛青霍去病這些草根英雄,這也是封建社會階級等級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是有著歷史局限性的。

儘管司馬遷在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的評價上可能沒有做到絕對的客觀公正,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何況司馬遷在記錄衛青霍去病的赫赫戰功時候都是真實歷數,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非常詳盡,只是沒有過多的評價而已,史書只要據實記載,不歪曲事實,就是值得推崇的,更何況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不得不說司馬遷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

相關焦點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後世詩人多在詩詞中懷念李廣而不怎麼推崇衛霍呢?
    第四戰:元狩四年( 前119 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北之戰,衛青命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併,從右翼進行包抄。結果李廣和趙食其在沙漠中迷路,會師失敗。戰後,衛青派人帶著乾糧和酒,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經過,李廣拒不回答。衛青再派人命令李廣到幕府當面問詢,李廣憤而自殺。
  • 司馬遷為何不敢寫霍去病死因
    司馬遷只說霍去病死了,沒說霍去病怎麼死的,而且對西漢帝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的死,僅僅只有一個「卒」字就一筆代過,而讓很多人覺得不服氣,為何這麼重要的民族英雄去世,只有一個字呢?正因為司馬大叔沒說,所以關於霍去病死因的各種陰謀論大行其道。
  • (上)霍去病的死與他射殺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有沒有關係?
    霍去病對於當時的大局似乎有所察覺,但對於一個血氣方剛、嶄露頭角的大將軍來說,贏得無數功名利祿之時,不可能就此放棄更好前途。命運難料,一個再強悍的戰神,始終會栽在統治者手中,任由他們奚落、排斥和打壓,這是統治者「統國治人」的一般套路。司馬遷後來被「宮刑」,還敢記載負面而又刺耳的史書?
  • 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綜合史料與唐詩,我們就能得到明確答案
    雖然對衛青霍去病北徵頗有微詞(當時還看不到長久利益,只能看到戰爭消耗,這是歷史局限性,怪不得司馬遷),但是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的戰功,卻一點都沒有抹殺:「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飛將軍李廣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鎮守邊境、保家衛國的將軍,並不特指一兩個人,而是一批人。從王昌齡的角度出發,他只是個詩人,並不是歷史學家,他知道衛青或者李廣都是從史記上了解的,史記對衛青和李廣的傳記中夾雜了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衛青在漢朝歷史上的功勞遠遠大於李廣,衛青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獲得了數不清的功勞,而且都是有據可查的,史記也記載了衛青的功勞,比如: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共有七次,斬獲敵兵五萬餘人。
  • 衛青和霍去病誰更厲害
    這說明在潛意識裡我們認為衛青和霍去病的軍事水平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的,兩人都是大破匈奴的功臣良將。 漢武帝也是這麼認為。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乃益置大司馬位,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定令,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衛青,為啥安在李廣頭上?
    詩裡說的龍城飛將註解都是李廣,但是實際上講的是衛青,為啥這麼說呢?龍城大捷主角是衛青 在歷史上衛青最的成名戰役就是龍城大捷,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再次南下襲擊上古。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出擊匈奴,四路人馬各率一萬騎兵。
  • 衛青、霍去病:大漢璀璨雙子星的輝煌與落寞
    這裡有一處關於衛青「圓滑」的歷史「罪證」記載:蘇建部3000騎兵意外遭遇大單于主力,前將軍趙信臨陣倒戈,苦戰一天蘇建隻身逃回。對於是否殺蘇建以立軍威的問題。軍部兩方有很大分歧。衛青是這樣處理的:他說,我能當主帥,是皇帝賜予的,不患無威,雖有權力,但不敢擅專,還是把這事交給天子定奪吧。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後世文人多「捧李廣」「踩衛霍」?
    比如漢武帝時代多次痛打匈奴,上演「漠北大捷」與「封狼居胥」神跡的衛青霍去病舅甥,儘管在戰爭史裡早已封神,卻在歷代詩詞裡長期「遇冷」。就連衛青戎馬生涯裡「直搗龍城」的輝煌,也被唐朝大詩人王昌齡大筆一揮,「移植」到李廣身上。唐朝大詩人王維更有名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你衛青霍去病能打又怎麼樣?不過就是命好,比人家李廣差遠了。
  • 【歷史鉤沉】飛將軍李廣為何職場失意
    後來匈奴人讚嘆李廣將軍的武勇,稱他為「飛將軍」。有些人說李廣與同期的衛青、霍去病相比,顯得有勇無謀,故屢敗於匈奴,無緣軍功是導致「李廣難封」的根本原因。但問題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李廣,何以歷任邊境七郡太守,令匈奴人聞風喪膽?鎮守右北平時,匈奴竟數年不敢進犯!所謂「屢敗」,敗在兩度隨衛青出徵。
  • 衛青為何被黑了幾千年?司馬遷、蘇軾等人是不服氣,現代人則是?
    匈奴在秦漢時期,屢次攪得中原王朝不得安寧,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赫赫有名的將軍北擊匈奴,給中原王朝帶來了數十年的安寧生活。說起衛青此人,所有人都不會很陌生。他一生以安定社稷為己任,多次擊敗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可以說,在漢武帝一生的榮譽本上,衛青始終佔據濃墨色彩的那一筆。
  • 霍去病傷寒而亡?司馬遷為什麼不如實記載,漢武帝痛失愛將誰受益
    公元前一一九年,漠北正在大戰中,李廣因未能立功,導致李廣鬱悶自殺,李敢(李廣兒子)刺傷衛青,為何會有這齣戲呢,話說衛青徇私為己,原本李廣有正面攻打匈奴的機會,被衛青給了別人,讓他從東北方向側面攻擊敵人,結果導致他迷路大漠,未能遇到敵軍主力錯失立功機會,這也是為何歷史上說:李廣難封的原因。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什麼終生沒有被封侯?
    李廣畫像 但是為什麼這位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終身未被封侯,最終還落了自刎的下場呢? 拿李廣和他同時期身邊的人來做一下比較,李廣的第三個兒子李敢由於跟隨霍去病出徵匈奴立下功勞而被封為關內侯,甚至李廣的許多部下都憑藉著軍功而被封侯。 李廣徵戰一生,而且是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的三朝元老。很多人都把李廣未被封侯的原因歸結於時運不濟,因此他也成為了古代歷史上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代表。
  • 衛青、霍去病舅甥都寬容豁達,為何會害死了李廣父子?
    衛青不是豁達,是低調,是謹慎。這不難理解,他本來是騎奴,姐姐是舞姬,都是人下人。偶然際遇了漢武帝,從此進宮的進宮,從軍的從軍,姐姐做到皇后,自己當上了大將軍、還封了侯,一時榮耀無限。但是,衛青很清楚,衛家全家的榮耀,全繫於漢武帝一念之間。別說軍功蓋世,如果漢武帝改變國策,與民休息,不再勞軍遠徵,衛青就成了一個廢物。
  • 李敢打傷衛青,霍去病射死李敢,漢武帝不管不問,這一切因為什麼
    在這次反擊戰中,歸屬大將軍衛青指揮的由李廣,在作戰途中迷路失期,受到衛青的責問而自殺。在回師後,李廣的兒子李敢遷怒於衛青,認為自己父親的死衛青是有責任的,因此打傷了衛青。而受傷的衛青寧事息人,沒有聲張這件事。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得知這個消息後,就趁著和漢武帝一起去甘泉宮打獵的機會,射死了李敢。
  • 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繳獲百萬匹戰馬 為何只有三萬匹入塞? 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被寫《史記》的司馬遷指責為得不償失,班固撰寫《漢書》的時候,也採納了司馬遷的說法:衛霍兩軍出徵,去的時候有十四萬匹戰馬,卻只回來了不到三萬,這買賣虧大了!
  • 龍城之戰:只有衛青獲勝,李廣和衛青差距在哪裡?
    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過程中,武將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西漢時期,出現最為有名的武將,肯定是李廣、衛青和霍去病,這三人在西漢反擊匈奴的戰爭中,不斷地建功立業。
  • 司馬遷為啥總看衛青霍去病不順眼:你們兩個私生子,憑啥這麼有出息!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衛青和霍去病有偏見,在他們的正傳中橫挑鼻子豎挑眼,在佞幸列傳中還專門提了一句「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衛青,為何許多人認為是李廣?
    龍城飛將基本能確定是衛青,主要原因就是漢朝只有衛青一人打到了匈奴龍城,也有人說龍城飛將是分開指兩個人的,龍城指衛青,飛將是李廣,只能說都有可能,但指衛青一個人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 歷史記載:霍去病到底是怎麼死的,司馬遷為何不敢寫?
    幷苉鍟旰処鑌腃羉為濻籧詺踚伐凝罍瀺蜐鯼迖拐浹熓梻騽鍺繪駱薒拂穤扉衵皴簡弒舢椛岎覇眑橀裝煬澙窶耓瓿枒艡司馬遷只說霍去病死了,沒說霍去病怎麼死的,而且對西漢帝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的死,僅僅只有一個「卒」字就一筆代過,而讓很多人覺得不服氣,為何這麼重要的民族英雄去世,只有一個字呢?正因為司馬大叔沒說,所以關於霍去病死因的各種陰謀論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