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我們稱之為英雄都不足以表示對他們尊重的偉人,在古代極為惡劣的條件下,忍受著我們所不能想像的痛苦,卻能完成很多偉大的事業。司馬遷絕對算一個。
司馬遷出生於西漢,早年間師從眾多,漫遊各地,因為講義氣幫別人說好話,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宮刑就是極重的刑罰了。我們想像一下,司馬遷出生於官宦世家,一身才學,好好的當著公務員,卻因為一句話就被處以極刑,他內心的失望、憤怒和痛苦交織在一起,再加上身體的殘缺讓他覺得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完成這麼偉大的著作,可見他的毅力和信念有多強。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歷史地位我們不用多說,但是我們研究歷史久了,其實會發現,所有的歷史都是後人記錄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會摻雜一些個人的情感和看法,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很高,但是卻死活看不上衛青霍去病,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衛青霍去病二位大將軍,衛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軍事家之一了,他第一次完成了對草原帝國進攻的勝利,針對草原部隊分散作戰的劣勢,衛青巧妙利用迂迴展示,實施奇襲,屢立奇功。但是,司馬遷對於衛青的描述,卻比較苛刻,通篇記錄的都是衛青流水帳式的戰功,好像沒有這點戰績就沒什麼可寫的了。
再來說霍去病。霍去病是一位少年英雄,19歲就帶兵出戰匈奴,具有極高的組織才能和管理才能,他善於用人,由於匈奴腹地地勢兇險,霍去病從來不莽撞行事,而是抓住匈奴人熟悉地形的特點,抓了匈奴人再利用匈奴人去打敗匈奴人。而且,霍去病除了會打仗,還會寫詩,長相也很俊美。算是個很完美的男人了。可是,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說他浪費軍糧,不懂得體諒士兵,還把霍去病的專輯放在佞幸列傳之後,要知道,佞幸列傳是揭露漢代佞臣無才無德,阿諛奉承之事,把這樣一位少年英雄排在其後,司馬遷的態度可想而知。
而李廣,雖然也很勇猛,但是論戰績和謀略,和衛青霍去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換句話說,李廣可以當一個好兵,但絕不是一個好將。可是司馬遷對於李廣卻極為推崇,專門為他立傳,並且歌功頌德。雖然也列舉了一些李廣的黑材料,卻不予評價。說李廣品德高尚,忠心耿耿。司馬遷如此偏袒實際上是有原因的。
首先性格上司馬遷是直性之人,不願意阿諛奉承,這一點李廣和他較為相似;另外,司馬遷被漢武帝冤枉,其實內心對漢武帝是非常不滿地,而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跟前的紅人,所以司馬遷遷怒於二人;當然,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司馬遷和李廣的關係非常好,司馬遷就是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說好話,被施以宮刑。當時李陵以五千兵士去對抗匈奴八萬騎兵,雖然一直奮勇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落敗投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要株李陵九族,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求情,漢武帝大怒,對司馬遷施行了宮刑。光就這件事情來說,司馬遷作為一代文人,還是有俠義之風的。所以,司馬遷對李廣一家人,其實一直有一種同情或者同理的感覺。
此外,李廣和司馬遷都是世代官宦之家,出生名門,骨子裡其實看不起衛青霍去病這些草根英雄,這也是封建社會階級等級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是有著歷史局限性的。
儘管司馬遷在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的評價上可能沒有做到絕對的客觀公正,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何況司馬遷在記錄衛青霍去病的赫赫戰功時候都是真實歷數,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非常詳盡,只是沒有過多的評價而已,史書只要據實記載,不歪曲事實,就是值得推崇的,更何況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不得不說司馬遷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