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2020-12-23 布一定通古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人生短暫,四處奔忙,或為了生計或為了事業,東奔西走,聚散匆匆。這到底像什麼呢?

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職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為考中進士並未到任,心中留有遺憾。之後,同哥哥蘇軾去京城應試,故地重遊,免不了一番感慨,人生世事變化無常。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豔世人800年

和子由澠池懷舊宋代: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此詩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捲,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兩句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並挑動下聯的議論。次聯兩句又以「泥」「鴻」領起,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西乃自然。偶然故無常,人生如此,世事亦這般。

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五、六句言僧死壁壞,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見出人事無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體化。最後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起的往事追溯。回想當年旅途艱辛,有珍惜當下勉勵未來之意,因為人生的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艱辛的往昔,化作溫情的回想,而現在兄弟二人都中了進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現在的每一時每一事了。

或許你無法想像,蘇軾創作此詩時,年僅二十五虛歲。1個剛二十多歲的青年,竟有這般深刻的人生感悟,著實讓人佩服,真不愧為史上活得最通透的人。

剛經歷過官場且面對母親去世,他們兄弟二人這一分別格外傷感。送別哥哥蘇軾後,蘇轍回到汴京寫下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懷澠池寄子瞻兄宋代:蘇轍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這首詩的意思便是:我們互相攜手在鄭原野上話別,共同擔憂前面路途漫漫充滿坎坷。兄弟二人分別各處,自己此時想起了我們在澠池同聚題詩的場景,現在誰還記得我曾在澠池當過官?此時遙想哥哥獨行一定旅途寂寞,看著前路迷茫只能聽到馬的嘶吼聲。

蘇軾告訴我們順從本心來探尋生命的意義,實際上是對生命與人生價值的尊重。我們應以樂觀泰然的姿態面對無常的變幻,帶著好奇心永遠走在探尋人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

蘇軾的處世態度平定了風吹雨打,也平定了心中的焦躁不安。人生起起伏伏、榮辱得失也不過是尋常,當經歷了風吹雨打,站在陽光之下,回首展望那一段艱難的時光,只能說,和現在也沒有什麼區別了,不過是這短暫人生的一段過往而已,不過是人生旅途上一段不一樣的風景罷了。

我們也許沒有聖人的意境,也並沒有足夠的閱歷,但都不妨閒時讀一讀《蘇軾詞傳》,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年我們也可以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脫。

此書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東坡的一生娓娓道來,融東坡的生平與經典詩詞為一體,將他少年時的驚世才情、青年時的意氣風發、中年時的愈挫愈勇、老年時的達觀淡泊生動地展現在世人眼前。讀後希望自己有一日可以學會蘇東坡其實無所謂風吹雨打和斜陽的「吟嘯徐行」。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包含《倉央嘉措詞傳》,就提下這個傳奇的人物倉央嘉措。

他是雪域的大王,是布達拉宮的主人,卻只想做個自由的浪子。

這樣一位敢於拋棄世俗眼光,狂傲於天際之間的人,才能盡情釋放他的風流浪蕩、釋放滿腹的才華,留下60多首情詩,寫盡深情與人生,成為了藏族詩歌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他在詩詞中教會我們該如何堅強,才能徹底忘記。就如他所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

傷悲不由心,但由情。情淡則心寬,心寬才能放下疲憊。

回望過去,你會發現,很多事,其實並不值一提。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很難超越的一首詞,只是開篇13個字,就已驚豔世人千年
    而在他的眾多詩詞中,有一首詞只是開篇13個字,就已經驚豔世人千年。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懷古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這首詞中蘇軾從古戰場中英雄豪傑的氣概開展,委婉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功業未建的憂憤之情,更表現出自己對待人生和歷史的豁達心態。
  • 蘇軾入獄時,誤以為死期將至,便給弟弟寫了一首詩,盡顯兄弟情深
    這是一首應和哥哥的作品,哥哥隨即回復了一首。作為哥哥的子瞻在回信裡一一回復了弟弟的種種憂慮和擔心。這麼可愛的互動方式在如今怕是再也找不到了。兩兄弟真的兄弟怡怡。同時在哥哥回復給弟弟的這首詩裡也蘊含這巨偉大的的人生哲理,抒發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的感慨,面對生活道路艱辛與坎坷,依舊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真是難以理解!
    哲理詩如果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可能還真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畢竟對於創作者來說,他們更多的還是融入進了自己的思想,還有對於人生的看法,所以想要讀懂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下番苦功夫,而且還要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讀懂一首哲理詩。
  • 「皇帝秘書」蘇軾,60歲終於頓悟,留下一詩首尾相同寫盡人生哲理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蘇軾這一生,有過很多身份。人生得意時,他是皇帝的秘書,是專唱反調的人;失意時,他是酒仙,是樂天派、工程師。我想蘇軾的詩詞中或許能帶給大家想要的答案。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軾精通儒、釋、道,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回首往事,已經60多歲的蘇軾不禁感慨萬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曾幾何時,他也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
  • 蘇軾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自己畢生經歷,短短四句話,終生受益
    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他在自己臨死之前給自己的兒子寫了一首臨別詩詞。在這短短的四句話裡,卻能夠兒子終生受益。若干年後,林語堂先生對蘇軾進行過這番描述:這個蘇東坡,他坐在宋代詩壇的頂端,確實顯示出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最重要的是,身為宋代學者,他精通多種文化,精通儒、釋、道等多個方面,自己還曾經創作了哲理深刻的禪詩。
  • 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詩,道盡兄弟情深
    當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身陷獄中,他以為自己會死去,於是給弟弟寫下了《獄中寄子由》這樣一首悲涼的詩來,既託付後事,又表達對弟弟的懷念。這兩句意思是說,還沒過完一生就要先償還前債,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還是要連累弟弟去照顧。這是交代後事。蘇軾一死,家人生活無以為繼,蘇軾只有把家人託付給親愛的弟弟。一個「累」字,寫出了蘇軾對弟弟的歉疚之情。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宋代大文豪蘇軾,是個對宋代詞壇影響深遠的大詞人。他的詞一改之前婉約之風,豪放快意,煥然一新,獨樹一幟。蘇軾認為,無論是風景還是詠古,傷情還是愛國,都無不可入詞。詞應該和詩一樣,包羅萬象,隨心而詠。而據統計,蘇軾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是「子由」二字。出場次數竟然高達229次,令人咋舌。這個子由,正是他的親弟弟,蘇轍。
  • 蘇軾嬌媚的一首詩,第一句人人都會用,但很多人卻用錯了地方
    中國自古有句話是「大俗既大雅」,但這隨便把詩人們辛辛苦苦創作的雅詩變成俗詩,這就顯得不太道德了,比如蘇軾曾經寫過一首意境超美的詩,也可以說是最嬌媚的一首詩。但開篇的一名句卻被世人用錯了地方,然後變成了俗詩。
  • 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道盡人生哲理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此生最珍貴的東西,畢竟只有一次。每次看到生命只有一次這句話,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此生,到現在為止,大大小小的道理,我們聽過的數不勝數,有多少人是不迷茫不困惑的呢?怎樣追求正確的人生價值?什麼樣子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 蘇軾寫給弟弟的詩被引入高考試題,很多考生都被誤導:蘇軾真能吹
    我們一起先看看《送子由使契丹》的內容,見下圖:圖片來源於網絡:《送子由使契丹》首先來看看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我國著名詩人蘇軾寫給自己親弟弟蘇轍的送別詩,蘇軾蘇轍兩兄弟感情非常深厚,兄弟倆從小生活在一起沒有分離過,一直到蘇轍23歲考取功名後不得不遠離兄長去當官。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1061年,也就是宋仁宗嘉祐六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參加「制科」考試,連名並中。仁宗皇帝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給子孫找了兩位好宰相。歐陽修也感嘆:「自前未有,盛事,盛事。」這一年,蘇軾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十一月赴任。在赴任途中寫了給弟弟子由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 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成名作,太有才了
    而且,小白還發現了蘇軾的詩詞背後都有個故事。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成名作,網友:太有才比如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就是為了回復弟弟蘇轍向自己訴苦,安慰弟弟的一首千古名作。這首詩字字句句都透漏出蘇軾對弟弟的愛和安慰。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蘇軾回復甦轍這樣的詩句呢?故事是這樣的,1056年,兄弟二人曾一起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時曾夜宿於奉閒僧舍。
  •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遭遇了無數的挫折和困境,但卻總能我行我素,不悲觀,懂幽默,睡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無論去到哪裡,都總有著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格局,泰然面對著所有。
  • 蘇軾寫給妻子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多句經典名言,把妻子誇上了天
    蘇軾寫給妻子很肉麻的一首詞,連用多句經典名言,把妻子誇上了天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蘇東坡肯娶我的話,我一定立馬答應。他不知道,能成為世上第一個閱讀蘇東坡詩文的人,能一天到晚聽到蘇東坡談笑風生的人,該是怎樣的幸福!像蘇東坡這樣詩文書畫和人品道德都趨於完美都富於魅力者實在也是鳳毛麟角,對於蘇子詩文,用什麼樣的溢美之詞都覺得不為過。
  • 李白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便氣勢磅礴,驚豔了世人,堪稱經典
    導言:李白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便氣勢磅礴,驚豔了世人,堪稱經典。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結晶,以唐詩宋詞最為經典,唐詩裡面則當屬李白最具有代表性。其一生寫了3000多首詩,具有「詩仙」之稱。相傳李白酷愛飲酒,飲酒後必作詩,並且李白的詩詞均為隨性而為,處處透著豪氣。
  • 曹操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驚豔了世人兩千多年
    而他最主要的貢獻還體現在詩詞創作上,雖然如今他留下來的詩歌僅有20多首,但是他開創了以樂府詩寫時事的傳統,樸實無華的語言,沉雄悲壯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 蘇軾「洞房」時寫下的一首詩,讀完讓人臉紅,卻成千古絕唱
    而他的詩其實也是一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寥寥數語便將西湖的美景寫到了極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短短兩句便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1075年,38歲的蘇東坡在夢中見到了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想起兩人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代文豪不禁落淚。
  • 韋應物寫給弟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便道盡手足情深!
    古人說:「詩言志」,但是詩更能傳情。以手足情深為例,就有蘇軾、蘇轍兄弟是中國文學史上兄弟交往的典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年後依然能引起共鳴,溫暖並激勵著人們的心靈。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寒食寄京師諸弟》,亦是一首表達手足情深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是韋應物恰逢寒食節即興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韋應物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情景交融,可以說是極盡烘託之妙,將手足情深的主題在短短4句中,表達的淋漓盡致。即便是千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能引起共鳴和感慨。《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 晏殊最痴情的一首詞,開篇9字驚豔世人,最後一句卻留下千年爭議
    用今天的話說,晏殊就是名天才,而天才的成長之路自然有幾分傳奇,晏殊在5歲時便得了「神童」之稱,後於14歲也是以神童的身份參加殿試,宋真宗對其的印象頗深,看了他的文章,又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才,因此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