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漢末年的曹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奸雄」,因為《三國演義》的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我們也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其中很多情節是經不起推敲的,就像曹操殺呂伯奢這一段故事。
如果說這段故事都並非真實,那麼曹操是否說過這句話也值得推敲一番了。
但不論曹操的歷史篇評價如何,他對文學的貢獻卻是毋庸置疑的。
東漢末年最牛逼的一群文人「建安七子」,他們曹家就佔了三個席位(曹操、曹丕、曹植),還有其他人,諸如陳琳、王粲都是他手下的官員。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如果不是曹操這個上位者大力推廣,建安文學不可能那樣蓬勃發展。
而他最主要的貢獻還體現在詩詞創作上,雖然如今他留下來的詩歌僅有20多首,但是他開創了以樂府詩寫時事的傳統,樸實無華的語言,沉雄悲壯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尤其是他最經典的那首《短歌行》,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驚豔了世人2000多年。
全文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關於這首詩的成詩時間是有爭議的,有說是他在赤壁之戰前所寫,蘇軾《赤壁賦》中的「橫槊賦詩」吟唱的就是這首《短歌行》;也有說是他將漢獻帝遷往許都時,和手下人唱和所寫;甚至有人說是在招待烏丸行單于的宴會上所作。
但無論哪種情況,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首「求才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曹操求賢如渴和一統天下的雄心抱負。
詩歌開頭八句從「酒」寫起,豪氣中帶著淡淡的憂傷,引起了千古共鳴。
古代的文人幾乎沒有不會飲酒的,李白除了「詩仙」這個身份外還是個酒仙,「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就是豁達如蘇軾也有借酒消愁之時,「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還有辛棄疾就更是個酒鬼,醉後還跟松樹槓上了,「只疑鬆動要來,以手推松曰去」。
所以說曹操開頭的「對酒當歌」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當真是說到很多文人的心坎上了。
而「去日苦多」也是東漢到魏晉時期很多文人的共同心聲,那段動蕩時期,人們常常會有「人生苦短」的感慨。
而曹操的「憂思」又比普通人更深一層,作為東漢末年的一方梟雄,他的心中肯定是渴望結束動蕩,統一天下。
然而天下的英雄又豈止他一人,即使他有雄心壯志,也有強大的實力,「統一」的夢想依舊遙遙無期,所以他的心中才會「憂思難忘」。
他深深地明白統一天下,不可能僅憑一個人的力量,他渴望更多的人才來投奔輔佐他。
所以「譬如朝露」不僅他自身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也是他在提醒天下的賢才「時間不多了,你們應該快點拿定主意,選定明主」。
言外之意就是呼籲賢才投奔他,其求賢若渴的心態可見一斑。
接下來的八句脫胎於詩經。
「青青子衿」來源於《鄭風·子衿》,後面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是女子向情郎發出的抱怨:即使我不去找你,難道你就不會給我傳音訊嗎?
而曹操這裡的意思也很明白,他在提醒賢才:我身處高位,不可能一個個去請你們,你們難道就不會來投奔我嗎?
而「呦呦鹿鳴」四句出自《小雅·鹿鳴》,原是賓主盡歡的情景,曹操以此來表現他對賢才的禮遇。
這樣含而不露的婉轉寫法,在當時社會引起了重大的反響。
接著的八句看似只是簡單的寫景抒情,實際進一步加深了他對人才的渴望。
他以明月為喻,表現他的求賢之心,就像明月一樣,永遠不會停止。
這是他用心周到之處,他不斷地招攬人才,有些人肯定會擔心會不會「人滿為患」,或者被埋沒。
他的這幾句便打消了賢才的疑慮,走一步看三步,也許這就是曹操能夠在三國亂世中稱霸一方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說前面的三個八句還算委婉,那麼最後八句他的求才之心已然毫不掩飾了,尤其是「天下歸心」一句,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對賢才的渴望以及統一天下的雄心抱負。
全詩慷慨激昂,開篇便透著十足霸氣,讀完直呼過癮。
即使這首詩帶著政治意味,但這並不影響它的流傳,曹操的文學功底可見一斑。
不知你是否也喜歡曹操的詩,歡迎一起來討論哦。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讚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