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才絕不只在文學上,狀元出身的他,精通詩、畫、書、音。讀他的詩,總有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無論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泊,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多情,亦或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靈,每一首都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卻是他17歲的成名作,也是他流傳最廣的一首詩,僅開篇7個字就驚豔世人,就是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的大意是:我獨自離開家鄉,在異地成為他鄉之客,平時還沒什麼,可每次到了佳節時就格外思念家中親人。我在千裡之外,想著今天兄弟們肯定會登高望遠,你們按重陽節的傳統,會在頭上插上茱萸,可惜這樣的時候獨少了我一人。
這首詩是王維在17歲時所作,當時正是重陽佳節。王維是山西人,為了仕途,遠去洛陽,標題裡的「山東」並非指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東面的老家。王維自小就才高八鬥,名聲在外,在洛陽時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出入都是眾才子相擁,或許不會想念親人。可到了佳節時,卻免不了心生落寞之情。此詩一問世,就在洛陽廣為流傳,王維也是一詩成名,為今後考上狀元,奠定了基礎。
這首詩和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不同,沒有他後期一貫的空靈和玄妙,卻多了一份樸素和真摯。全詩僅28個字,淺顯易懂,這也是它能流傳甚廣的原因。
詩開篇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就已經把異鄉人的悲涼道盡,兩個「異」字疊用更加強了這種意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古往今來的異地客都有這樣的感受,卻沒有一人能像王維這樣,僅用7個字,就概括盡了。這兩句詩,沒用任何比喻,也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卻足以撼動人心,多少異鄉人每每讀到此句潸然淚下,可見王維筆力之鋒!
後兩句則具體道明此時作者所思所想,那時的重陽節,有著頭插茱萸登高望遠的傳統。作者從此處落筆,比起直抒胸臆,更能感染人。寫思鄉的詩很多,也只有王維能抓住這一細節,可見王維詩意之妙!
全詩哀而不傷,千年來一直受到思鄉人的吟誦,它令人傷懷,卻也給人力量要。《唐詩直解》評論這首詩說:「詩不深苦,情自藹然,敘的真率,不用雕琢。」對於王維這首詩,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和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