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最豪放的一首詩,鍊字造句堪稱完美,為「唐人五律範本」!

2021-01-10 舒芯讀書筆記

之前,小編在《王維最不像詩的一首詩,僅20個字,一問一答寫出無數人的心結!》等文章中分享了王維的詩作。透過他純淨平和、充滿禪理的文字,我們看到的王維寧靜如水、纖塵不染。今天這首詩中,我們將看到另一個王維,熱情似火,豪氣幹雲。

觀獵

唐 ·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

就內容看,《觀獵》寫的不過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王維卻妙筆生花,寫得激情洋溢、豪興遄飛。清人沈德潛讚嘆:「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寫作手法被譽為唐人五律範本。

「風勁角弓鳴」,開篇未見其人,卻先聲奪人。詩人用風聲、弦鳴聲將我們帶入緊張的射獵情境。弓弦緊繃,羽箭飛出,追風逐電,生動的畫面在我們眼前展開。射箭人究竟是何方英雄?一句「將軍獵渭城」,英雄閃亮登場。王維不愧為繪畫高手,將文字和畫面配合得恰到好處。我們不禁聯想到古代題材電影中英雄出場的鏡頭,是不是這句詩啟發了導演們的靈感?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王維沒有直接寫人,而是選取射獵中鷹擊、馬馳的細節,傳神地寫出了驚險激烈的捕獵場面。楊炯有描寫戰爭場面時,也用了這種側面烘託的手法,「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草枯」、「雪盡」兩詞對環境的描寫,簡潔得如同素描,「疾」、「輕」,細膩入微,讓人感覺射獵的暢快淋漓。

「新豐市」、「細柳營」相隔七十多裡地,詩人卻用「忽過」、「還歸」,讓人聯想到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並非馬躍千裡縮短了物理距離,而是詩人愉悅的心情使然。

結尾更是絕妙,將軍氣定神閒,遙看射獵之處。「射鵰處」源自《北史·斛律光傳》,借「射鵰都督」美稱盛讚將軍箭法卓絕。從「風勁角弓鳴」的緊張射獵,到回望處「千裡暮雲平」的風定雲閒,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千裡暮雲平」的開闊景觀,映射出將軍志得意滿、從容自如的心境,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詩中,王維借將軍的角色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甚至有些徵服欲的王維。他年少成名,二十歲進士及第,還鼓勵落榜友人勤勉備考為國效力,可見他是積極入世的。他曾熱情如火,到中年卻淡泊如水,「松風吹解帶、明月照彈琴」。

他經歷過繁華,也飽嘗了孤獨,豐富的人生閱歷成就了他的修行,如今的心如死灰,是因為曾經的劇烈燃燒。年輕時的王維,詩作慷慨激昂,中年後的他,文字簡約靜定,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讓我們認識到真實、完整的人生。

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從未走出山門,終日誦經念佛的人,能寫出「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見《王維最冷門的一首詩,僅20字,亦真亦幻充滿哲思,美得讓人心醉!》)。這個世界,沒有白走的路,所有的經歷都將成為你的財富。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
    他在藍田輞川修了間別墅,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生活頗為悠閒。我們讀李白的詩,其中充滿昂揚的鬥志和溢出屏幕的狂傲,在杜甫詩中總能感受到對現實民生困境的同情,但在王維的詩作中,對現實基本是抱著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所以我們感受不到任何現實的情緒,讀王維的詩就像是聽一曲舒緩的音樂,心緒平靜,沒有起伏。
  • 王維的一首五律,畫面鮮明生動,氣氛歡快活潑,令人拍案叫絕
    唐代詩人王維曾經半官半隱,他嘯傲林泉、縱情山水,並借山水以化其鬱結,又借歌詠自然以表現其孤潔人格。詩人在謳歌田園之美的同時,也彰顯了作家品格之美。王維之所以要歸隱山林、寄情山水,一方面是因為他對功名感到絕望,另一方面又對現實感到灰心。他以高超的藝術手段,創造出很多優美的山水詩篇,這些山水詩不僅詩中有畫,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五律,一句一景,卻用兩個字貫穿全篇
    詩歌發展到大唐時代,湧現出很多傑出的詩人,其中有人天賦異稟,比如李白,鬥酒詩百篇;有人筆耕不輟,比如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古人寫詩講究鍊字,在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時候,總是注意挑選關鍵字。比如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典範之作。一首詩特別要注意詩眼,用得好可以生動傳神,猶如畫龍點睛。詩眼是指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煉的一個字,例如陳與義的「暖日薰楊柳,濃春醉海棠」,其中的「薰和醉」就是詩眼,一字之妙,卻讓全詩頓時出彩。
  • 王維的一首五律,描寫春日裡欣欣向榮的景物,驚豔了整個鄉村
    王維是盛唐傑出詩人,他年少聰慧,十幾歲就有詩名。晚年投身到大自然中,從當時渾濁的仕途中清醒過來,使得其後期詩歌得以從玄言禪意的低調中一振而起,寫出了一些具有獨特藝術特色的作品。大自然和田園之美,也在他的詩作中獲得了生動、新鮮的反映。
  • 王維最「俗」的一首詩,卻寫出世人最嚮往生活,其中一句爭議千年
    讀王維的詩,是一種享受,畢竟能擔得起蘇軾一句「詩中有畫」的,世間唯摩詰居士一人而已。在「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年代,王維是為數不多無法忽視的存在。相比李白天馬行空的浪漫,杜甫悲天憫人的沉鬱,王維給唐詩帶來的,是一個「美」字。
  • 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山水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自南北朝的謝靈運與東晉陶淵明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先河之後,到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唐朝時,就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山水田園派的詩人,他們往往寄情於山水之間,多愛寫一些田園生活或是山水景物的詩,其中以盛唐的孟浩然、王維為代表,而又以王維的成就略高,後世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以畫理通之於詩,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像王勃、李白、杜甫、王昌齡等詩人,都非常擅長寫送別詩,而王維更是其中的高手,他的人這一首送別詩,可謂是送別詩歌中的絕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一首送別詩,最後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後世讚嘆不已,流傳千古
    說到王維的名字,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作為我國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之一,他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有關于田園山水的佳作,不過卻也絕對不僅僅限於此。在送別詩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堪稱是造詣不凡的,比如說在他的好友元二離開渭城之時,他為好友所寫下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成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被後世無數之人引用。而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也是這樣一首送別詩,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種類,幾乎但凡是能夠叫出名的詩人,都寫過與此相關的詩作,而王維這首詩在其中也絕對算得上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題目僅僅一個字,卻唯美至極!
    唐代最傑出的詩人,莫過於李白杜甫,而李白杜甫之外最傑出的詩人,歷來莫衷一是。但有詩家說: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摩詰,便是王維,還有一種說法: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雖說這些都是一家之言,但王維確實稱得上是唐代最超群的詩人之一。蘇東坡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王維寫了一首夏天的詩,可稱為經典,但卻有人說是「抄襲」
    說這首詩是王維在輞川莊寫下的生活片段,堪稱是他描寫夏天寫的最好的詩,這首詩寫出了夏天雨後人的悠哉、愜意,景的清幽、廣闊,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了作者對山林生活的熱愛。在這首詩裡詩人表達了自己的心早就寄情這山林田園了,甘願做一位與世無爭的山野老人,官場的是是非非已與自身無關,海鷗為何還要猜疑呢?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歸隱之心。
  • 王維寫了一首夏天的詩,被稱為全唐壓卷之作,卻有人說是「抄襲」
    說這首詩是王維在輞川莊寫下的生活片段,堪稱是他描寫夏天寫的最好的詩,這首詩寫出了夏天雨後人的悠哉、愜意,景的清幽、廣闊,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了作者對山林生活的熱愛。王維被指抄襲,到底是真是假後世傳言,有士大夫十分偏愛這首詩,以至於把其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之作,人評「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大家對其的喜愛可見一斑。
  • 懂得不用看了,從李白王維韋應物的三首詩,說說五古與五律的區別
    前言今天這個問題是格律方面的小兒科知識:五言八句的詩,不一定都是五律,也有很多五古。五古,即每句五個字的古體詩,有四句的絕句,有八句以上的詩,也有正好八句的五古,這一種常常被人誤解為五言律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盱眙建縣,至今2230年,據說縣名初為「盱臺」( 音怡),後為「盱眙[拼音][xū yí]」。韋應物坐船經過盱眙時,因為日晚風起,所以停泊在淮水邊的這個小鎮上,有感而發,做了這首詩。時間大概是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當時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應該走淮河途徑盱眙縣。
  • 王維不愧是山水田園詩人,一首經典的五律,美得猶如一幅山水畫卷
    這兩位都是我最喜歡的詩人,尤其是王維的作品,讀來讓人讚嘆不已,往往可能只是那麼寥寥數語,但是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還有詩的境界,特別是晚年的作品,每一首都美得猶如一幅畫,由於這一時期他獨自隱居在終南山,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這也使得他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 王維最治癒的一首詩,讀懂了最後10個字,再也不怕孤獨
    」王維的詩句,如圖畫一般,每每讀完,眼前就出現了美麗的畫面。有人說,王維的詩,很治癒,每每讀完,就感覺自然很美,生活很美,隱娘很同意這個觀點。王維有一首詩,短短20個字,非常治癒,讀懂最後10個字,就再也不怕孤獨。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的《出塞》有兩首,第一首最為有名: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前人評價很高,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早年曾北遊我國西北邊地,對邊塞生活有深入體驗。
  • 李白一首奇詩平仄無誤似五律,卻無一處對仗,道盡了落寞失意
    一日,李白乘船至西江牛渚山附近,忽然心有所感,寫下一首詩: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這首詩題目為《夜泊牛渚山懷古》。此詩格式非常奇特,若說是五古吧,但從押韻和平仄來看,它是一首非常合格的五律。然而,若說是五律的話,卻又沒有一處對仗。1.奇特的格式其實,古體詩雖然平仄比較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規律。
  • 王維一首28字詩,捧紅了西北一個小地方,至今依然舉國皆知
    明朝人評論這首詩說,「唐人別詩,此為絕唱」。唐朝人寫了許多著名的送別詩,但這一首堪稱「絕唱」。而這首經典之作的誕生,可能源於一個「錯誤」。王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在文化意義上強調,出了陽關便不再是中國傳統的家國、鄉關,而是完全陌生、難逢「故人」的異質文化區域。陽關,在這裡只是文化上的一種譬喻,歷史典故的運用,並不是真的說唐人赴安西都護府要走陽關出關。
  • 唐代詩最著名的隱居詩人是王維,但這個詩人、這首詩是王維的榜樣
    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出色的莫過於王維。王維最讓人欽佩的一點就是,他已經在世俗生活當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還選擇歸隱山林。十幾歲的時候就拿到進士,而後一路升職到右丞相。40歲之後隱居山林,也還是一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若非在朝堂當中有幾把刷子,恐怕無法平衡兩種生活。
  • 王維、孟浩然詩的同與異
    由此不難看出,詩中這樣一種描述,是時間的推移,是行蹤的變換,是景物的更迭,寫景在敘事中逐層地展開,其中還穿插著詩人的感受,讀來宛如一篇遊記。這種寫法和王維的寫法是頗不相同的。二是筆法的精工秀麗與疏朗清淡的差別。王維的詩以「秀」著稱,孟浩然的詩則以「清」著稱。杜甫評價王維的詩:「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
  • 王維是唐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一、送別詩  唐朝實現了統一,疆域擴大,科舉考試逐步制度化,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崇尚「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遊學風氣濃厚,加之唐人崇尚於戰場上立功,大部分讀書人,不是在遊歷的路上,就是在去遊歷的路上,因此,送別詩開始興盛。像王勃、李白、杜甫、王昌齡等詩人,都非常擅長寫送別詩,而王維更是其中的高手,他的人這一首送別詩,可謂是送別詩歌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