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值抗大越民族英雄蘇緘誕辰千年祭之際,回顧其為官史;清廉、忠義、忠勇、孝悌一生。後人贊曰「滿門忠烈,浩氣凜然」,其家風事跡,值得後者學習與借鑑,對推進民族共和的凝聚力有著十分積極的特殊意義,特撰此文共勉之。
一、蘇緘身世淵源
蘇緘字宣甫,邕州知州,特贈銀青光祿大夫,諡忠勇,贈司空。福建晉江人,在《魏公譚訓》卷二中道「蘇光誨開門納留從效之眾,留從效復以計召蘇光誨舉族居之晉江」。後居於同安大第。其高祖乃閩國都統領軍使蘇益,乃武功世家許國公蘇瓌四世孫也,唐乾符之亂隨王潮三兄弟入閩始開基。曾祖蘇光誨乃蘇益三子,字明忠,官屯衛上將軍,檢校御史,金紫光祿大夫,贈龍圖學士。祖父蘇佑圖,號延漠,官漳州行軍,司馬贈司空。父親蘇克昌,字仲敏,號居恩,進士授復州刺史,工部侍郎,贈皇城使,加太師福國公。其兄弟四人,長兄蘇繹,字洪甫,皇城使、宜州刺史;三弟蘇結,字實甫,進士、御史大夫,隱處清溪橫洋;四弟蘇繩,字直甫,進士,師府帥。
蘇緘乃蘇紳之從弟,亦蘇頌之堂叔也,起於儒生,在《閩中理學淵源考》中說到:「再調陽武殿,緘本儒者,嘗馳馬手斬劇盜送府,府尹賈昌驚曰:儒生乃能爾耶。」宋慶曆年間任福州曹椽,當時蔡襄以右正言直史出知福州對他一見禮異有加。自幼由蘇紳教育與蘇頌一起讀書生活,共有抱腹為國獻忠之心,曾遷謫時與蘇頌相勉,蘇頌有詩云:「解組縱戎五築城,壯謀期欲滿蠻腥。數奇不意同飛將,肺腑何因學衛青。報國有心猶慷慨,謫官無悶但沈宴。竹林此日重相過,高論時欣側耳聽」。
二、蘇緘為官任職平叛殉國事跡
1、儂智高叛宋事件。
宋仁宗皇祐四年四月,廣源州人儂智高,其父儂全福建立長生國,自稱昭聖皇帝,封儂智高為南衙王,後被交趾軍所殺,儂智高亦與母集聚族人建立大曆國,後被交趾軍打敗,便備貢禮欲投靠宋廷,朝廷未受,便惱怒發兵攻破邕州城,殺死知州,並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當時朝廷在嶺南各州縣駐兵不多,見叛軍攻城,官員大都棄城而逃,叛軍所到之處殺戮官史,焚劫官庫,並乘勝直逼番隅城(今廣州),軍民拼死抵抗而久攻不克,便四處掠搶財物。時北宋名將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請纓平叛。宋仁宗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領軍二萬一路南下,至崑崙關,時蘇緘知英州,知後便委印於提點刑獄鮑軻,募招勇士數千而奔之助戰。當時狄青手執軍旗指揮騎兵衝鋒上陣,前後夾擊,而後叛軍被騎兵衝垮,陣勢大亂而潰逃。蘇緘乘機斬殺叛軍師黃師宓其父,捕殺不降者六十餘人,並招集數千人分兵布陣,攻擊叛軍。叛軍陣勢沮解而逃,之後隨狄青主將攻入邕州城。戰爭結束後,奏於朝廷,宋仁宗大悅說道:「南事沌時,戰將未有成效,蘇緘乃儒生,能奮力如此,宜加優獎」。授於蘇緘廣南西路兵馬都監。此次平叛事件有餘靖撰寫《大宋平蠻碑》,現碑文刻於廣西桂林鐵封山壁上。
2、邕州屠城事件。
宋熙寧初,蘇緘以皇城使任邕州知州取代陶弼。在任上體恤民困,辦事廉明公正,使邕州社會得到安定和恢復。熙寧五年,交趾大越國(今越南)李乾德繼位為李仁宗,宋神宗封其為交趾郡王,時任桂林知州的沈起,借施行保甲法之機,訓練鄉民為兵丁,並禁止與交趾人邊境貿易。這時,蘇緘書信給沈起要求「止保甲,罷水運,通互市」。沈起不聽,交趾郡王也向宋廷申訴此事,此後朝廷亦起用劉彝任桂林知州,到任後故策再施,並奏請撤離守兵,由當地兵丁分戍於各處。此時李乾德正侵吞周邊小國,見廣西守兵無幾,便乘機入侵廣西,到處散布「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濟。」並在熙寧八年底調集十萬兵力,分水陸兩軍大舉進攻廣西,在攻佔欽州和廉州之後,又向邕州進犯,一路上大肆燒殺搶掠。此時邕州守城兵力僅二千多人,蘇緘雖知眾寡懸殊,難於抵抗,但還是召集下屬將士,決心抵抗到底,開始布置守城方法,分發兵械給百姓,並展示官庫財物來穩定民心,準備固守待援。
邕州城被圍後,蘇緘派部將出擊斬殺蠻酋二人,遣蘇子元回桂州城搬兵,時劉彝派張守節前往增援,卻怯弱而敗,不敢前往,後舉軍皆覆。在城池被圍四十餘日,蘇緘日夜巡城鼓士氣,並用神臂弓,射死敵兵甚眾,後來交趾兵用雲梯攻城,時蒙上布做掩護,都被蘇緘設法燒毀,交趾兵計謀用盡準備撤退時,得知宋朝無援軍到達,便用土堆積城牆,堆積到城頂時,便蜂擁而上,邕州城被圍四十二天之後終於被攻破,蘇緘又帶領傷卒而厲戰,然後大勢已去寡不敵眾,便說道:「吾義不死賊手」,遂率兵回府,命家人盡忠而死,共三十六人之多,後集中於坑道中點火燒焚,自己也縱坑自焚,全家壯烈殉國,交趾兵搜城求其屍不獲,大怒開始屠城,死者約有五萬人之多,然後毀城而離去。熙寧九年二月,宋神宗命狄青部將將郭逵為安南招討使,帶兵反擊交趾軍。七月份將其逐出境後,回城收葬蘇緘全家骸骨,至十二月份在富良河大敗交趾軍,李乾德遞降書,此戰爭才得以結束。
在《同安縣誌》蘇緘傳中記載:蘇緘殉國消息傳到朝廷,宋神宗嗟悼,至哺時廣進膳,嘆曰「可惜蘇緘,近世忠義之臣,罕見其比。」亦贈奉國軍節度使諡忠勇,賜都城甲第曰為忠義境,上膄田十傾,聽其家人自擇,以蘇子元為闔門祇侯,召對便殿諭之曰:「邕州賴卿父守御,桂象皆得保全,昔張巡、許遠以睢陽蔽捍江淮較之卿父,不能過也」。亦封蘇子元為殿中丞通判邕州,子孫與緘同死者,皆褒贈。當時蘇頌知杭州,陛辭上首及其事,蘇頌謝恩典之異。宋神宗愴然曰:「朝廷自當褒崇,以勸忠義。」之後蘇子元過潤州,祭奠蘇紳墓時,題詩曰「五裡平郊煙靄村,淚流墳土泣英魂,近年忠義公如鐵,不負平生教育恩。」
邕州百姓復居後,亦將蘇緘入祠祭祀,元祐年中宋哲宗皇帝又再贈額「懷忠」稱曰忠義祠,官府並下令立廟,將蘇緘奉為城隍神,來護佑邕城。民國九年時,又在殉難處豎塊刻有宋忠勇公成仁處的石碑,2002年廣西市政府將邕州知州蘇緘殉難處遺址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緘後裔承繼治理南疆
蘇緘生三子,長子為蘇子元,次子為蘇子明,三子為蘇子正。次子和三子均隨父殉國。在《宋史》列傳中對蘇子元介紹為宋西頭供奉官,闔門祇侯,桂林司戶參軍殿中丞,通判邕州知英州。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七十六中寫道「蘇子元言,乞依舊許欽,廉雷等州民管蜑戶,各依海岸灣而居止,採魚為生,遇有出入,須令主戶知其所住,俟大兵進討,即發蜑戶及船隨軍,庶免為賊偵候。」他對南疆沿海居民管轄,而防備交趾軍探上岸,從而維護國家邊境安全作出貢獻。
明代另有蘇朝陽,字延鳴,南安縣人,萬曆十年壬午科解元,曾任濟寧州學正,知懷遠縣時主持修築城池,後擢升為柳州知府,他承繼先祖遺範而治理南疆。在《南安縣誌》記載「蘇朝陽,宋忠勇緘之後,以選貢領萬曆壬午順天鄉薦,振濟寧州學正,加意育才,課督經義,歷寒暑不倦,升懷遠知縣(今廣西三江縣)之後教化蠻民使鄉民禮讓漸生,文教聿興。後升柳州知府,其治民訓士益勵,夙夜重建府殿廡,創尊經閣,刻忠孝二經,頒布州縣,事聞賜金加慰庠諭焉,祀柳州名宦。」
閱古鑑今,宋代邕州大屠殺事件,由此看出入侵者詭計多端及猖狂滅絕人性,但終究要在抵抗入侵戰爭中慘敗潰逃。在戰爭中那些堅定抵抗入侵者而為此流盡鮮血的英雄們,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銘記在心的。蘇緘是抗大越之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跡和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奮發圖強,抵抗外侵,從而使我們正面認識歷史,警惕歷史悲劇事件重演,殷鑑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