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榮森為《邕州獅舞》第二代傳承人,現已77歲高齡。其擔任海員龍獅團的主要負責人以及教練長達40多年,帶領團隊多次參加各類市級、省級、國家級和國際舞獅大賽,取得多項大獎,獲得「廣西龍獅製作一級民間工藝師」稱號,在表演舞臺上有著「南寧獅王」的美號。他還曾任市龍獅民間藝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市總工會工人龍獅協會副秘書長,1996年成為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技術員(國家級龍獅教練員、裁判員)。
蘇榮森一直熱心於《邕州獅舞》的傳承和發揚,出於對南寧文化歷史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和對龍舞、獅舞藝術的痴心與熱愛,他還撰有《南寧市的龍獅(舞)發展史》,其中詳述了獅舞的來龍去脈、獅舞的藝術特色、本地著名獅舞團體、獅舞獲獎記錄等,彌足珍貴。
蘇榮森表示,以前有媒體將《邕州獅舞》歸入「南獅」,其實並不盡然。比如道具,《邕州獅舞》就是「南獅頭、北獅身」,這怎麼定義?表演方式更是兼具南獅、北獅兩派之長又自成章法,其「邕州味」與眾不同。這或許是因為南寧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於包容性的城市造成的。
對於一生所愛的《邕州獅舞》,蘇榮森一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下來。他透露,該獅舞的基本套路有:猛虎下山、橫掃地雪、回頭望月、海底撈月、白雪蓋頂、回馬拉韁。架式可分為兩種:仿虎形態的高架式、仿貓形態的低架式;仿貓形獅著重表現馴服可愛、詼諧逗趣的動作,仿虎形則重在展現獅的穩健、威武、勇猛等神態。獅子頭道具為純手工製作,竹篾為架,紙紮筆描,絨毛披掛。整隻「獅子」的體態是頭大、眼大、額高、鼻圓、嘴闊、齒利,頭尾配合,渾然一體,雄威猛態,造型逼真。此外,舞獅人的裝束、步法、手法、伴奏的打擊樂、繡球、布樁、臺椅搭建等均有講究。
為了將《邕州獅舞》傳承下去,蘇榮森長年帶徒、傳授技藝。近年他又倡導「獅舞進校園」,他的徒弟、兒子蘇欣每月都到南寧市仙葫學校為少年舞獅隊傳授獅舞技巧動作,推動了這一傳統舞蹈的發展。不過,出於人身安全方面的考慮,高樁、水上梅花樁、陸上梅花樁等危險係數較高的舞獅技藝均已暫停傳授。
蘇榮森表示,傳統藝術不能光傳承,還要發展創新。這幾十年他帶隊走南闖北、參加各種比賽和展演,甚至遠赴澳大利亞等國家參加文化交流,開闊了南寧舞獅人的眼界和心胸。南獅、北獅以及東南亞獅舞的許多名團各懷絕技,蘇榮森一有機會就交流學習、虛心求教。「獅子舞花樁」「七彩獅」「獅子戲金山」等新點子就這麼源源不斷地湧現。
說到對未來的期盼,蘇榮森表示,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南寧市非遺傳承與保護力度,繼續將包括《邕州獅舞》在內的我市非遺項目申報自治區級、國家級名錄,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南寧非遺項目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