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先生
說起去拜會無耶硯齋,源於臨摹過硯齋主人張碩先生一方硯臺。
古關公園,豐樂河畔,幽幽深深的一條石板路,從歙硯城蜿蜒入山。
踱步而行,山樹漸濃,沿街仿古徽居,飛簷鬥拱,青磚地面,廊柱上有木刻對聯牌匾,一扇扇被精心改良過的木門隔起一座座會所。
此地北倚黃山,南臨千島湖,歷為郡、州、路、府治所在,亦是老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豐樂河畔,初見張碩先生。一襲簡單黑布衣,長髮夾雜些許銀絲,隱隱然有種飄然風度。
張碩先生引我入內,大堂一鼎碩大的石雕魚缸,斑駁古舊,口沿處回文簡約凝練。魚缸後供奉有一尊彌勒佛,牆上觀音像,濃烈的色彩讓空間更加肅穆空靈。
穿過迴廊,靠牆的木桌上,陳展著一方方硯,都是主人精心用意的創作,讓我入迷。典籍盈櫥處,几案筆硯一一井然。
室內古器黝然,或罩之以玻璃,或墊之以精木,博古架上,皆為主人心愛之藏,積年所集,蔚為大觀。
書家亦是文玩家,格物致知人生至此,無酒亦可消愁,孤獨中如得摯友,喧鬧中復歸淡然。
內廳設桌椅,可品茗坐談。迎面一窗,可望山林湖水,得山水之氣。其嶺蒼秀,視野一覽無餘;底樓與河堤厚土相連,曰之為接地氣。氣者,靈氣,氣氣通靈,主人筆下必愈見大空靈。
硯齋空間不大,幾株綠草,幾尊佛像,張碩先生便在這裡習字作畫刻硯。
對於張碩先生,在硯界的聲名,早已耳熟能詳。1966年生於歙縣,自幼酷愛繪畫,十幾歲便師從硯雕大師方見塵先生,治硯三十餘年,硯之構圖磅礴大氣,融工筆與寫意一爐,形成既含蓄沉蘊,又瀟灑奔放之風格。
交談後則發現,張碩先生性格樸厚,生居古徽州之地,依然保持著素樸本色,對文物字畫、古董石頭等,明器物之傳承,瞭然其年代。這種雅,正是張碩先生的個性使然,也是他一貫的審美追求。
其硯,得於畫;其畫,得於書;其書,得於詩文博古。張碩先生笑顏儒雅而親切,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掌,仿佛訴說著創作中的深情……
張碩先生認為,一方硯一幅畫須有性靈與學問。有性靈才能駕馭刀筆,有學問有修養意境方生。手上要有功夫技術,但藝術則需修養的深度,而文心傳達一種江南文人的情趣。技法只是表面,三年即有模樣,但創作不僅僅如此。
不知不覺間,茶水續了再續,香菸接了再接。對先生的手印象深刻,那雙手非常柔軟。
逶迤連綿的山水裡,在坡巒河汀、柳橋湖泊、小溪淙淙、松崗小徑邊,依傍竹林,幾間徽派院落,栽種些桃李芭蕉、尋常花草,看鶯飛魚遊,雲山變幻。
安瀾於一室之內,魚在萍藻交錯的缸裡遊弋,鳥兒在樹頭上偶爾去來,或焚香品茗,或握刀刻硯,在這裡,靜靜讀未讀之書,畫心中夢想之畫,平淡而寧靜地享受這時光,天地仿佛只為你存在。
文|弘
感謝各位師友對文人公館的熱情關注。
文人公館持續推出文人與他(她)的城堡,諸位方家敬請期待。
恭迎線索推薦,望各方文人不吝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