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行圈子公眾號
作者丨羅三斤;推薦人丨投研君
來源丨言今(ID:yanjinhezhuzidounb)
啥也別說了,這個世界太魔幻。
通脹,負利率,QE,放水,印鈔機……當諸如此類的詞兒每天充斥在近期各種新聞中,刺激著你弱不禁風的感官的時候,你會感覺這是一個遍地是錢的時代,空氣中都瀰漫著人民幣的味道。
唯獨你手裡的錢在日漸貶值,購買力逐漸虛弱,越來越不值錢。你說想理個財保值增值吧,但各種理財產品收益率咣咣直降,連某寶的收益率前兩天都幹到2以下了,愈發艱難。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還有另外一句話是,你若瞎理,一貧如洗。
即便不提那些五花八門,日新月異,精益求精的打著理財名義幹著詐騙勾當的騙子,即便是正規理財產品,除了理財產品自身固有的風險外,理財還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歧視。
所謂人生多歧視,理財尤甚。你以為你褲兜裡有倆錢就牛逼了,有時候,還真不是,你兜裡那250塊,還真給不了你不受歧視的底氣,理財不是你想理,想理就能理的。
但作為360度全方位無死角被生活歧視過的中年大叔,本著求真務實,追根究底的精神,雖然不理財,圍觀一下理財的歧視鏈總還是可以的吧,歧視也得歧視的有理有據吧。
以前常見的門檻是銀行理財5萬起,信託100萬起,現在常見的門檻歧視可能就是資管新規確定的:
「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只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只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只權益類產品、單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這可能也是被詬病最多的門檻,這是完全不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赤裸裸的嫌貧愛富了,導致我等連做韭菜當炮灰的機會都被無情剝奪,咱兜裡那倆鋼鏰人家竟然沒瞧上。
但我覺得,資金門檻無可厚非。比如說金融民工每天被鄙視的生活是從街邊的雞蛋灌餅開始的,但你買個雞蛋灌餅還有屌絲版豪華版之分呢,有5元起,10元起的呢。說起來還真的挺懷念從前地鐵口拍出5元買灌餅果腹的日子,一天都是元氣滿滿的。
何況,大多數有門檻限制的都是私募產品,又有200人限制,你金融民工每天張嘴閉嘴幾百億上下的,如果私募產品門檻定個5萬10萬的,最後滿打滿算湊個千八百萬的能幹個屁項目啊。
就算是按照老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那也是「單筆委託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資者和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數量「才」不受限制」的。
這個也拿資管新規合格投資者出來站臺吧。
合格投資者首要條件就是要「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你說這完全沒道理啊,我前兩天剛去買了臺冰箱,人家賣冰箱的也沒非要求我有2年以上使用冰箱的經歷啊。
再說了,凡事都得有第一次,如果我是第一次購買這種產品,之前的投資經歷肯定跟現在要買的產品不一樣,那我過往的投資經歷對於我認知併購買這個產品到底有多大意義呢?我會看電視,就一定會用冰箱嗎?
我以前炒過股票,就一定能看得懂信託嗎?而且我覺得炒股票跟買固收完全是兩回事。如果炒股票算的話,那鬥地主算嗎?如果說鬥地主還講點牌技可以不算的話,那炸金花總得算吧?
如果過往投資經歷和我現在要買的什麼勞什子理財產品不相關那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沒有2年投資經歷就不能買,但我不買我怎麼能有2年投資經歷?(其他類的資質,比如誠信啊,通過相關測試的就不多說了)
主要還是資管新規的合格投資者,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另外,私募基金的標準好像也差不多。
你說這個太扯了,我前天又買了臺冰箱,人家賣冰箱的也沒要求我家裡預存電費不低於500元啊。我就買你個30萬的產品,風險承受能力符合要求就行了唄,這怎麼還翻上家底兒了,你管我家裡有多少錢呢?你倒是看我風險承受能力還是家底兒的厚薄啊?
再說,勞資有錢,但那些錢就是不方便存銀行,都擱家裡砌牆呢,家徒四壁,咋的,買你個產品還得先請您駕臨寒舍數牆啊。
還有就是,什麼叫家庭金融淨資產,總資產減負債這個我倒是會算,但你告訴我負債你怎麼查?找第三方調查機構,私家偵探,還是總愛warning的FBI?預算夠嗎?
《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2009年,2007年版也是如此規定)第六條:個人收入在最近3年內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人民幣或者夫妻雙方合計收入在最近3年內每年收入超過3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收入證明的自然人。
資管新規(2018年):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你說特麼的,我白天賣藝,晚上賣身,走的都是高端路線,工資日結,概不拖欠,還都是現金結帳啊,我這收入沒法舉證啊,但那雪白大腿,啊不是,是雪花白銀的,非爾等金融民工可比,竟然還要查我收入多少多少,真是可笑。
另外,提醒各位對比一下兩個文件規定的數值,11年,公司翻番,真水漲船高,馬瘦毛長,你做到了嗎?
這個除了主體自身的展業區域限制外,只以前在一些政信項目中經常見到,一般要求在項目所在地本地發行比例不低於30%,50%的,也算是信託公司創造性的風控措施吧。
項目出風險你們不是就喜歡鬧嗎?
這回給你們機會,就近鬧,不用長途跋涉,舟車勞頓的,冤有頭,債有主,出門左轉就是了,維權成本低,路徑便捷,還不耽誤接孩子上下學,買菜做飯啥的。
都說平臺做的是信仰,但一邊端著信仰的碗,一邊如此小心翼翼,機關算盡,防賊似的防著信仰崩塌,這樣真的好嗎?
這信仰是不是有點不太誠啊?
常見的股票帳戶16以下的不能開立,16歲到18歲的需要收入證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要求》商業銀行對超過65歲的投資者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時,應當充分考慮投資者年齡、相關投資經驗等因素。
很多風測問卷裡面也是不問水平,先問年齡。
太小了不行,太老了不中。
小孩子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老人家年老色衰,已經不適宜靜坐拉橫幅這些體力活動,因此審慎一些是對的。
很多時候,買產品前,是要先入門問卷調查的,然後你就會遭到對於認知水平的無情聆訊,是否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是否熟悉理財相關知識,是否相關金融知識啊?
你菊花一緊,心中一凜,仿佛又回想起學生時代被考卷支配的恐懼。
臥槽,難不成為了買個理財我還得考個研究生?
沒辦法,因為你的金融知識真的到了研究生水平了,你就會知道專業的事兒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就算人家水平不專業,但至少話術專業啊,PPT做的專業啊。
金融這玩意兒說複雜也複雜,各種結構衍生掛鈎的,讓人如霧裡看花一般,但說簡單也簡單,其實很多都是類似於常識似的東西,只是創新做多了就容易放飛自我了。
但歸根結底,這是個刀尖舔血,火中取慄,向風險要利潤,與虎謀皮的一個勾當。所以你不必專業,但多少得懂點,就算死也要知道自己咋死的吧。
你說我昨天又買了個冰箱,說明書雖然複雜,但好歹還大致能看懂,就算看不懂也基本不影響使用。
但買理財就不行了,有時候要ZS一般的背景調查,相親一般的資產、收入靈魂拷問,繞口令一般的合同條款,蜿蜒曲折的收益計算公式,雲裡霧裡的產品說明,萬裡長徵、叢林穿越一般的購買流程,提心弔膽,荒野求生一般的存續期,死裡逃生、密室逃脫一般的贖回退出流程……
無處不在的炫技,充斥著對投資者技術菜鳥的歧視,以居高臨下,睥睨眾生的姿態告訴你:哥雖然只有花拳繡腿,但照樣搞得你人不人鬼不鬼,要是不給你幹懵圈了,那勞資寧可不要這一單。
經歷了種種調查拷問測評,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終於得以蓋棺定論,並要匹配相應風險等級的產品,一般不太允許超風險購買。
這基本就是多大腳穿多大鞋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了,心律不齊的就別打一塊錢以上的麻將了。
但你說,我酒量不行,但酒膽還行,我就是要喝,籤生死狀都行,你跟勞資說我酒量不行,別喝了,這就太看不起人了,這誰受得了,片兒可斷,血可流。酒量不能慫,茲事體大,絕不能忍。
這個吧,我覺得很多時候人家不讓你喝,也是怕你傷身,但更怕的是怕你酒後無德,撒潑打滾,無問西東的。嗯呢,別問為什麼,我就是知道。
洋洋灑灑扯了這麼多,其實也沒啥意思,該買不起還是買不起,該受歧視還是受歧視。
受歧視也未必就是壞事,騙子倒是不歧視你,不嫌你錢少,不嫌你沒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不嫌你風險承受能力低,不嫌你年老色衰的,所以很多因受正規理財歧視而被拒之門外的,就被騙子鑽了空子,歡天喜地的接去當座上賓了~
說到這,可能有人以為我要恰飯帶貨了,然而,並沒有。
勞資木錢,都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