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塊錢到9塊9的課程,可以助力『小白』成為『理財高手』,收益達20%以上。」這樣的廣告你看到過嗎?近日,不少人在網絡上投訴理財課。有數據顯示,推出類似網絡課程的公司有數千家,但其課程質量、教師資質、宣傳銷售等問題如何監管卻難以釐清。
(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正文共:2738字
閱讀時間:7分鐘
題圖:主題配圖
9.9元理財課的背後套路滿滿
上個月,江蘇的朱女士在某微信公眾號看到一個理財課程的推薦,只要花一塊錢就可以快速掌握理財知識。
朱女士說:「大概11月初通過微信公眾號看到理財營,一塊錢就可以(參加),講一些投資,到第4天時,他說申請名額要進訓練營才能手把手教你。」
初次接觸這類課程的朱女士希望繼續學習,於是就分期支付了7999元的課時費。
朱女士對此表示:「我也是思考了好久才買。通過花唄分期付了7999元,付之前跟我講,馬上拉群手把手教。後來他說,今天已經滿了,下周一拉群。付完錢了以後,就不怎麼理人。」
朱女士再去網上搜索這家理財教育機構的背景信息,發現有很多維權投訴。
山東的孫女士也是維權者之一,她比朱女士發現所謂的理財課不對勁更晚一些。孫女士交了錢,也被拉進了所謂的理財培訓群,但銷售的承諾都沒有兌現。
孫女士說:「他說跟著老師投資終身免費指導,基金要跟著老師買,能達到15%以上利潤,後來就推銷,一開始推蛋卷基金,然後下載另一個基金軟體,他指導你怎麼買基金。」
在孫女士給記者發來的一段課堂錄音中,所謂的理財老師甚至表示:「20%的收益不值得你花費太多時間」。(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朱女士和孫女士向課程銷售提出了退款申請,但均被拖延、拒絕。孫女士後來發現,甚至學費在支付端顯示成了「餐飲美食」支出。
孫女士說:「我在支付寶裡頭掃碼,我掃了個餐飲美食,連學費都不是,我覺得有必要核實一下,到底有沒有這個資質,是否有他們所說的這些老師。」
孫女士稱,她所在的理財課金卡會員維權群內有近兩百人,學費近170多萬。記者在投訴平臺搜索,被此類線上理財課套路的人還有很多。
一位姓肖的消費者投訴另一家線上理財商學院:「帶班老師宣傳說,學完課程後認為不滿意全額退款,但買課後又說需要畢業考到80分後才能申請退款」,此外,投訴者們還提出了關於教師資質、虛假宣傳等一系列的問題。
媒體梳理發現天眼查中搜索含關鍵詞「財商教育」顯示567家公司,關鍵詞「理財教育」5756家公司,截至目前,今年成立的共有1202家。但是這些公司在消費者看來,缺乏監管。
朱女士說:「我在網絡投訴是希望別人看到不要再被騙,我在北京315平臺上投訴可能寫得不太明白,現在也不知道求助哪邊,怎樣能把這件事解決掉,挺耗人的。」
專家:所謂理財課不靠譜!
這些所謂的理財課存在哪些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傑英,也是一名投資者普及教育工作者,聽完這些「小白」理財網課之後,她說,課程內容漏洞百出。(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第一,收益保底15%以上的不靠譜。今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修訂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按目前一年期LPR3.85%計算,超過15.4%就可以認定為高利貸,表明超過15%以上的收益存在較大風險。
第二,兜售民間理財策略的不靠譜。投資理財是一門專業,受過專業訓練的精英人士都很難保持穩定長期的高收益,怎麼能相信幾千塊錢就能買到穩賺不虧的投資策略?
第三,不懂投資,認為可以撞大運發財的不靠譜。投資公司會舉辦一些投資者教育的講座,中國大學慕課網上,國家免費提供了一些免費課程,《中國價值投資》等投資課程,免費普及投資知識。
哪怕是有正規線上教育資質的企業,在涉及此類糾紛時,維權也十分困難。有媒體梳理,此類企業、課程審批涉及多個部門,具體課程內容是否能夠上線,則沒有明確的說法。一些不規範的民營機構或者純個人的開班,甚至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備案或者審批,應儘快完善監管。
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趙佔領說:「在課程的銷售方面,他們可能違反廣告法規定,涉嫌誇大事實或者是虛構事實;另外一方面是用戶花高額費用購買理財課程後,培訓的內容有可能和他事前所宣稱的內容不符。」
「參加完培訓之後,他們再推薦你購買一些理財產品,並且在此過程中會提供一些理財相關的諮詢服務,這是需要有資質的。涉及到他在宣傳營銷方面不規範的地方,監管主要是由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規範和處罰,關於這塊的監管力度可能還不夠。另外一方面,他們在提供這種理財諮詢服務的時候,金融監管部門也應當對此進行監管。」
雖然通過理財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是一條可行路徑,但理財終歸是一門專業技能,涉及的知識廣泛。消費者首先要擦亮眼睛,樹立起理財風險意識,相關監管部門也應儘快完善監管規則,並嚴厲打擊理財課程套路行為。
央廣網評:理財課程有貓膩,別被培訓機構割了「韭菜」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通過理財實現個人或家庭財富保值增值、防範資產縮水,是一條可行路徑。
然而,一些消費者購買網絡理財課程,想學到理財知識,掌握理財技能,卻不料掉入「陷阱」裡,不但錢沒賺到,反而被理財教育培訓機構收割了一大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從媒體報導看,1塊錢到9塊9的課程,只是一個吸引流量的誘餌,消費者被高收益承諾打動後,就會被誘導購買幾千元的理財課程,甚至投入更多的資金。這種步步設套的騙局,已經存在多年,之前主要是通過電話、QQ群的方式,如今則轉移到微信公號、微信群、微博等平臺,套路其實是一樣的。
理財是一個具有高門檻的專業技能,涉及到經濟專業知識,諸如儲蓄、股票、保險、基金、藝術品、衍生品投資等,均有規則和風險,需要充分了解相關知識,掌握投資方法,並經過豐富的市場實踐。
世界上不存在穩賺不虧的理財方法,投資者面對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市場中潛藏著很大的風險,即便全球最優秀的投資者,都很難實現長期穩定高收益,更遑論普通人了。
顯然,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理財者並不容易。一些網絡理財課程所宣稱的「收益保底15%以上」、跟著老師炒股賺大錢等都不靠譜,乃是以高收益為噱頭,藉助人們的貪婪和焦慮進行洗腦式營銷,忽悠理財「小白」上套,目的是為了騙取學員的高學費、手續費等。
消費者應小心謹慎,首先要樹立起理財風險意識,守好自己的錢袋子,莫被天花亂墜的理財課程廣告矇騙,以免花了冤枉錢。
消費者對理財知識的需求非常旺盛,眾多理財培訓企業盯上這塊蛋糕,也是正常現象。按照規定,這些企業進行理財培訓,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備案或者審批,課程內容、宣傳廣告均要合法。(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而目前出現的理財課程套路混亂局面,恰恰是監管不力所致,相關監管部門應儘快完善監管規則,把好資質審核關口,嚴厲打擊理財課程套路行為,防範消費者被割「韭菜」。
(原標題:只需9塊9就能理財致富?揭秘背後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