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說說羅胖買房:
大家都知道十幾年來,北京的房價就像坐火箭一樣瘋狂上漲了十幾倍
在10年前的時候,羅胖在大家都在購入房產的時候,他卻把北京的房子賣了
他把房子賣了,轉身就去買了騰訊的股票。你們知道結果嗎?
那段時間騰訊的股票正處於瘋漲階段,比北京的房價漲的高多了。
小夥伴們,能明白羅胖的神操作嗎?
這個過程,羅胖的資產翻了幾番。
但其實整個操作過程並不麻煩,你們願意去了解,去行動同樣也可以去做。
但是關鍵不在這裡,什麼時間該做什麼才是關鍵。而大部分人正好是反著來的,虧得底褲都沒了,反而怪股市、房市是吃人的怪獸。
所以,如何抵抗通脹,賺取更高的收益。
關鍵不是說應該選取哪種投資品:房產、地產、黃金、期貨、債券、股票等都可以考慮。
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1.你要懂得這個投資品種,才能較為準確的把握大的漲跌趨勢。注意是較為準確的判斷,而不是完全準確判斷,那是神幹的事情。
2.不要隨大流去投資,因為人多的地方利益早就被瓜分乾淨了。大家都一擁而上的時候,你還能吃到肉嗎?
3.願意付出成本去學習,成本包括時間、精力、金錢,還有你的行動力。羅胖能夠快人一步,他平時就打好基礎的人脈資源,付出的成本此時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很多小夥伴都找小編講基金定投,大家是不是很喜歡基金定投這個安全無風險,巴菲特推薦的投資方法呢?
之前和大學同學聊天知道,這幾年北京房租大漲,加上資本操控,她在北京壓力越來越大,她是深深感受到了起步晚的需要更多努力了
就拿買房這件事吧,要是早點工作,早點存錢,買的時候就沒那麼貴,現在想買,更貴了
現在不僅僅買房買不起,北上廣深的房租也佔了收入的一大半
原始本金的積累可謂是越來越艱難,說到個人能力積累,每個人不可能是一張白紙,就是加減乘除對你都有用。
其實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
有時,人和人之間的往來很脆弱,比如你關車門的聲音大一點,有人可能就不喜歡你了網際網路的時代更是不得不感慨,身邊未必有知己,遠隔萬裡有良師。
什麼叫職業理財規劃呢?
我先問個問題:小夥伴們是否有一系列的生活目標?
我先說說我的,我最早是想還清債務然後有隻下金蛋的鵝;發展到現在我想經常旅遊,我想請保姆/家政,我想有朝一日可以去好的學院進修我感興趣的心理學;
我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讓他有很多的選擇,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用操心錢的問題....
所以大家可以先問問自己是否有這些生活目標,如果沒有,那也沒必要了解理財,有的吃有的喝就行了。
但是我想在座的同學應該都是和我一樣是普通人,是吃五穀雜糧長大,有七情六慾的,對於這種更好的生活都是非常嚮往的對吧?
那麼OK,我們接下來量化一下這些理財目標。
平時的分享中也有講到,現在我帶大家來操作一下,人生量化。
那麼一個問題就懸在我們的頭頂!
【一輩子要賺多少才夠用呢? 】
這些都是剛需吧?沒有小夥伴說上面6項我都不要的哈?
房子車子說完了,我問問大家,想生孩子嗎?生幾個呢?
|嗯, 假如生一個
大家看到了哈,這個還得是個女孩,不能是兒子。
有個段子啊說:
1個女兒:招商銀行
1個兒子:建設銀行
2個女兒:浦發(普發)銀行2個兒子:滙豐(會瘋)銀行
所以啊,孩子都能生,但是你養得起養的好嗎?對吧。
然後關於孩子這裡,反正都扎心了,我就再扎兩下,為什麼要給孩子做教育金做理財規劃?
因為孩子的教育費用是沒有彈性的,打個比方,孩子18歲就要上大學,我們班沒同學說我家孩子不用上大學,等他18歲一成年就去打工賺錢的吧?
沒有再接著聊啊,有的話可以出門門左轉了
那麼這就是一筆可知的具體的未來的支出,如果現在開始給孩子每月定投500元,我們按照系統學習後可能達到的收益率15%來算,如果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給他定投這筆錢,那麼到了他18歲那會兒,就會擁有55萬。
應該國內任何好大學都夠用了吧?還能給孩子攢下第一桶金。
這樣操作和18年後突然要你拿出55萬來,哪個來的輕鬆?大家自己衡量咯,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理財規劃的意義。
好,說完孩子說父母,老一輩的家裡有理財觀念的應該不多,我父母就是苦哈哈的存錢攢錢,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有好的全給我,那我工作了賺錢了,我還不給我爸媽買點啥嗎?
父母以後年紀大了,沒有賺錢能力了,哪怕他們有退休金,但是我不得表示一下心意,給點錢嗎?
那自己父母要給,老公/老婆的父母是不是也要給?我們按最低的每個人給每個老人300元,這個錢不多吧?甚至說很少了。那來吧,看看孝順父母要多少錢
好的,接下來,甭管養孩子還是孝順父母,小兩口自己日常還要開支的吧?
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請客吃飯、買點吃穿的等等等等,咱們算6000一月,應該不算過分哈?算少一點。
老年人的話能用的少一些,大家做個參考就行。
接下來,休閒生活,前面都那麼大壓力了,那這個我們就適當縮減吧,一年一萬,不過分吧?
比如我在杭州,大概1萬塊也就夠我省內或者周邊省市轉轉,還不能出遠門,不能待很久,那這又是多少?
OK, 除此之外,沒人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生病吧?
也沒人說自己保證不會發生任何意外,那如果有個萬一
這個咱們就不算啦,買了保險的話這部分是可以槓桿平衡掉的。沒有保險的就自己算咯。
最後,我們統計一下
嗯,基本生活哈,那有人說這樣生活我就滿足了,不理財行不行啊? OK啊,不理財的話我們算算咯
每個月26172.22元,多少人的工資能夠達
這是現實一點的我國的現況,這是按月薪5000,拿到手4000多來算的,不少人都沒達到這個水平吧?這麼算的合情合理哈。那還差642萬元,咋辦呢?
這裡有3個給不理財的人的「狠」招,是真的狠
大家猜猜是哪三招?
那小編來揭秘
第一招:不生孩子,省70萬元第二招:不管父母,省43.2萬元第三招:取消休閒,省30萬元
之前講過那個臺灣作者winner的故事嗎?她們就是用了這三大狠招的,問題是他們還做了定投,為啥呢?還差499萬啊,算一下。
吶,不理財能行嗎?如果死活不理財,要去啃老啃來這499萬的,我也無話可說。下面我們說一般我們願意理財的同學,怎麼辦呢?
這張圖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之前的文章中講過資產配置,你們拆解一下,這4個就是4個帳戶,不清楚的自己去複習一下,這裡就不展開了。
這裡強調說一個最右邊的「以護錢為保障」,說個數據:中國大陸地區,人均保單數量只有1張多保單,也別說咱們保險意識不強,有道是沒攤上事誰願意想這個問題呢。
與此同時,美國:人均保單數量6張,日本:人均保單數量6.5張,香港:平均每個家庭,每年會拿出一個半月的收入去交保費。
為什麼別的這些地方保險意識那麼強?說句最俗的話:見過鬼了他就怕黑了。美國29年到39年房價暴跌,日本90年以後房價暴跌,香港97年的時候炒樓的那些人,很多都跳了樓了。
為啥說房價,因為房價一旦下跌以後,就會造成一系列的經濟衰退,很多人就失業,銀行的人可不管這些,有房貸的該還錢還錢,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對吧?但是失業了沒錢啊,那就收走房子吧,但是收走了房子銀行還是要討債,為啥啊?
因為房價下跌房子抵了都不夠,不夠的部分還是接著還啊,欠的錢是按錢算,不是按房子算的。
這樣的話就會逼著很多人,打兩份工,打三份工,而且心情還鬱悶,經濟衰退賺錢不易啊!
人有個特點,如果一個人常年的鬱悶壓抑長期都是負面情緒的,那就很容易落下病的,萬一要是得了病(癌)呢?
辛辛苦苦賺的錢就全部交給這個病了,這個時候就是沒有起到護錢的保障,沒有第二個帳戶的同學,也不打算構建第二個帳戶的同學,自己好好思考了哈。
下一個我們說說什麼是理財規劃
理財:是解決人生的財務問題
理財規劃:是根據客戶財務和非財務狀況,運用規範的方法並遵循一定程序為客戶制定切合實際、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互相協調的規劃方案。
後面這個概念大家先理解理解,具體我們分8個方面,分別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最後大家再來看看我們的兩個總體目標
下來大家詳細看看,這裡就不展開了哈,都很好理解的,看不懂的小夥伴們歡迎來評論區和小編分享!
這裡我詳細解釋一下,一個人從出生會經歷嬰兒、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六個階段是循序往後走的,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哈,應該沒有人能跳過某個階段說,我沒有嬰兒期,我生下來就是個能跑能跳的小孩了,那是神話劇哈,咱們講現實的,不說玄幻。
那麼在這六個階段中,我們能做理財規劃的,只有最後3個階段:青年、中年、老年,因為一個剛出生2個月的寶寶你不可能去給他講你去理財去啊。
也就是說成年以後的這3個階段,我們進一步的細緻劃分成4個時期,分別拆解一下啊
1.單身期
理財需求有哪些呢?
我說5個哈:租房;滿足日常開支需要;如有教育貸款,要償還教育貸款;每月保持部分結餘,最後一個很重要的【進行小額投資積累經驗】,這個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事情。
很多人是說我攢夠了錢我再去投資,攢個十年八年的錢去投股票,你問他:你以前買過股票嗎?他說沒有。
你們覺得會有好結果嗎?
為什麼我們說理財投資越早越好,因為你試錯的成本低,假如我剛開始有1萬塊,哪怕我全部虧完了,那也就是1萬元;但是對於那些攢著錢啥都不懂就衝進股市的人來說呢,十萬八萬的虧,也真的是不太理解這些人怎麼想的。
相反,我哪怕就是100塊開始,如果成功了呢?我100能變成200,以後我本金多了,1萬就能變成2萬,這就是花小錢買大經驗。
值不值得,還是你們自己來衡量咯。
接著我們再看這張圖,以35歲和55歲為界,我再次強調啊,不要生搬硬套,不要生搬硬套
你要按照34歲和60歲分也是沒問題的!只是一個我們說普遍規律,按照35歲和55歲來劃分。
1.家庭事業形成期: 35歲以前
這是屬於進攻性的特點,可以適當的冒點風險去獲取高收益,對於這個時期的家庭來說,是有風險承受能力的。
2.家庭與事業成長期: 35歲 一55歲
到這時候就屬於攻守兼備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不管不顧的往前衝了,該為以後的生活考慮了
但是這個時候一般夫妻兩人事業都是屬於頂峰,有些孩子大一點的可能都成年了,也有賺錢的能力了,可以說是蓬勃發展的時期,不能過於保守,也不能過於冒險,所以說需要攻守兼備。
3.退休前期和退休期: 55歲以後
最後這個時期我們說就該求穩了,進入了防守型。不能再冒風險了,但是依然需要理財,如果以前不懂,現在也一定要學,為什麼?
你們沒看到現在市面上很多產品就是專門門瞄準老年人的嗎?
被騙退休金養老錢連棺材本都賠進去的案例也不少見吧?不認真學習知識,那就等著市場來收割你吧。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因為很多小夥伴對自己的理財規劃很迷茫,所以小編特意給大家安排了這一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