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只拆木板而不炸橋?川軍老兵說出了答案

2020-12-22 陣匠

現如今的中國之所以有不錯的發展,正是老一輩革命家用生命拼死換來的,可以說沒有他們的無私付出,我國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這段歷史必須銘記,而他們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尊敬。

提到這些革命先驅就必須提到紅軍,他們的精神一直被我們歌頌至今。他們隸屬於我國共產黨,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導致必須撤離根據地,紅軍萬裡長徵就此打響。後在抗日戰爭爆發時演變成八路軍和新四軍,為國抗戰。

之所以說紅軍的精神一直被我國所敬佩,正是因為他們在長徵時所展現的頑強毅力,這場運動更是被成為人類的一大奇蹟。在長徵期間,他們的路程長達兩萬五千裡,跨越了沼澤雪山等艱難環境,最終成功會師。

而紅軍的歷史戰役中,飛奪瀘定橋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場戰役奠定了我國紅軍的勝利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但是當時紅軍過瀘定橋時,橋上的木板已經全被駐守的敵方川軍部隊拆除,只剩下幾條鐵鏈懸在那裡。對此很多人表示疑問,敵人既然不想讓紅軍過河為什麼不選擇直接把橋炸了而是只拆了木板呢?

說到瀘定橋,需要追溯到康熙時期。當初這就是為了連接漢藏友好交流而建立的一座橋梁,如果貿然拆除,那麼在交通上就會出現阻礙,而且也會引起漢藏區的部分抗議。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才沒有選擇炸毀。除此之外,一位川軍老兵也含淚說出實情,表示還有三點也是沒有選擇拆除的原因。

首先就是他們川軍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畢竟在當時的通訊下,不敢保證收到的情報是否真實,所以以防萬一,他們要留下餘地。而且這也是國民黨軍隊的必經之路,對於他們自身來說也十分重要,自然也就沒有炸毀。

第二就是國民黨沒有想到紅軍能提前到達。因為國民黨後面的支援被紅軍知曉,所以他們只能選擇連夜進行趕路,目的就是為了在國民黨軍隊到達之前趕到。這樣的速度顯然是國民黨沒有想到的,使得他們來不及進行作戰安排,也就沒有直接炸毀。

最後一點就是這裡作為軍事要道,如果選擇在這裡建設根據地就會長期駐守此地,那麼作為大渡河最便利的一條橋梁,自然是不能炸毀的。所以他們只拆去了上面的木板,認為這樣紅軍就無法過來了。

但是令當時的國民黨川軍部隊沒想到的是,紅軍不畏險阻憑藉幾根鐵索,冒著槍彈的攻擊硬生生靠自己鋪木板,最後還是奪下了這座橋。這為整個長徵勝利打下了基礎,而他們的精神也被我們所敬佩。

紅軍為我們展現了他們的頑強毅力和無畏險阻的膽識,正是這些英雄壯士才讓我國國內能夠保持穩定和平的狀態。我們的生活祥和離不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他們都應該被我們銘記在心,代代傳揚。

相關焦點

  • 飛奪瀘定橋,敵軍為何只拆木板而不弄斷鐵鏈?川軍老兵說出原因
    紅軍到達瀘定橋之前,為了防止紅軍的進攻行動,駐紮在這裡的天軍拔出了瀘定橋的木板,但紅軍以頑強的意志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對此,很多人提出了疑問。敵軍為什麼只拆木板,而不炸橋,斷了鎖鏈?天軍老兵說出實情,提出真相。
  • 瀘定橋之戰,敵軍為何不直接炸橋單單拆了木板?川軍老兵道出真相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
  • 川軍老兵揭開謎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沒能守住?
    大家可能看過《勇士》這部電影,裡面的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鐵索搭木板的神勇身影,深深的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而之後,這座由堅信勝利的意志和為勝利犧牲自我的勇氣搭建而成的長橋,讓紅軍部隊順利的度過了大渡河,完成了之後一系列的戰略勝利。
  • 川軍為何守不住瀘定橋?火力太弱,後路也被包抄
    對於飛奪瀘定橋這一英雄故事,相信不少人應該都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看到過,書中所寫的場景極其兇險,紅軍戰士只能在鐵索上爬行前進,周圍是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在爬行的過程中還要使用武器進行反擊。小時候看著書中的描述只覺得戰士們就像是身負異能的超級英雄,如今再次回顧時卻覺得書上的描述顯得不夠真實,即便是在平地上,要從火力中突圍出去都十分困難,更不要說是在毫無遮擋的情況下,一旦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人不就沒了嗎?但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又是真實的歷史,那麼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為了迅速趕往瀘定橋,與敵人爭奪時間差,我紅四團全體將士一日急行軍240裡,打了川軍一個措手不及。
  • "飛奪瀘定橋"虛構的?盧毅:臺"國史館"藏有電報
    紅軍五月二十九日到達時,瀘定橋沒有國民黨軍隊把守」,「當時國民黨無數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認定「飛奪瀘定橋」純系虛構。她還說曾採訪過當地一位93歲的婦女,這個老人說紅軍「陰一炮,陽一槍地打過去」,然後「慢慢過完橋」,過橋時「沒有打」。張戎還「引證」另一則材料,稱鄧小平在1982年曾對布熱津斯基說:「這只是為了宣傳,我們需要表現我們軍隊的戰鬥精神。其實沒有打什麼仗。」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因為大渡河兩岸地勢崎嶇,山路複雜,有些地方根本快不起來。而且路上還遭遇到了敵人的小股部隊,打仗又耽擱了一些時間。 所以第一天行軍下來,紅四團只走了80多裡。也就是說,他們距離瀘定橋,還有240裡。
  • 他是飛奪瀘定橋的少年英雄,臘子口之戰一根竹竿定勝局
    由於道路狹窄,陣型施展不開,奪橋之戰勢必無法投入太多兵力。我軍派出一個連,作為奪橋突擊隊,向小橋發起進攻。結果國民黨軍憑藉地形優勢負隅頑抗,我軍激戰多時卻毫無進展。如此強攻下去,效果極差,事倍功半,怎麼辦呢?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陷入了沉思中。此時,一個嘹亮的聲音響起:「團長,政委,讓我試一下吧。」
  • 國軍當年只是拆除橋板,沒有炸毀瀘定橋,這是什麼原因?
    你如果沒有了瀘定橋,那麼紅軍就沒有辦法順利的渡過大渡河,所以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當時國民黨沒有炸毀瀘定橋,這樣歷史發展成什麼樣就未可知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國民黨人員沒有下定決心炸毀瀘定橋呢?可能當時國軍並沒有想到我軍只靠著雙水,居然在24小時之內走了240多裡的山路。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就是被我軍人員做到了。另外一方面當時國軍在想著會有人支援,因為他們團的支援軍隊也正在走在路上,希望等自己軍隊的人員過來以後再將瀘定橋給炸掉,所以當時只是將橋上面的木板給拆掉了。
  • 瀘定橋:中國獨有的橋梁建築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城的大渡河上。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臺、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2根,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
  • 201 鐵鎖橫江-瀘定橋
    瀘定橋又稱為鐵索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並在橋頭立御牌。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後來如何?
    筻萑皼獏蓴蕔鷁綾覹蜎祪槳迷魢血墾薌蔋夤鋲籱冱潿耙齰枚艬愅諥煭鷀若擋捓捀萘太鰞鷽鸊隦抖圓鑣薆赹鈝黬餷諰有一場叫「飛奪瀘定橋」的戰役,也是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圌鼏齫顐械凧僊銖爿濐耱擗厈襃篠碙纊饆滋眉塀娛儻縗嫅湞乿重奦鰜杢躧靁蒕棊魩砡芟嵏儕輞蓛杽籎笱昀愻縊儯筻根據材料,毛主席這樣描述這場戰鬥。
  • 打卡紅軍當年浴血奮戰的「瀘定橋」,大渡河的水流依然很急
    四川的「瀘定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之一。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經瀘定橋,以22位紅軍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瀘定橋河寬數百米,終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測。
  • 在安順場渡河無望之後,翼王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搶佔瀘定橋?
    然而紅軍才是上演軍事史的奇蹟,在三日內飛奪瀘定橋。中央紅軍從瀘定橋快速渡過大渡河,脫離了敵人的包圍。不過瀘定橋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石達開到達大渡河時已經是交通要道了。既然紅軍在安順場渡河無望後能立刻決定奪取瀘定橋,那麼在已經知道從安順場渡河無望的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派兵搶佔瀘定橋呢?生活如今的信息工業時代,我們已經很難體會過去人們的信息交流有多閉塞。
  • 【方志四川•資治】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選入小學課本,幾乎家喻戶曉,筆者在這裡不再贅述22名勇士奪橋過程的激烈和奪橋勝利後的喜悅,而是通過重溫從石棉什月坪「飛」到瀘定橋的那段紅色歷史,揭開背後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蘊含的深厚意義。
  • 石達開沒有奪瀘定橋過河,是情報工作不夠,不知道有橋
    所以,石達開到後,不敢怠慢,馬上展開渡河行動。  再一次強調,紫大地前面的大渡河是沒有橋的。  石達開要渡河,就必須打造舟楫。  當時奉命在南岸守衛安順場渡口的,是國民黨彝務總指揮部下屬的川軍營長賴執中,北岸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第五旅第七團一個營。賴執中從南岸撤到北岸時,本已將南岸的渡河船隻、糧食全部轉移到了北岸,並在南岸安順場滿街堆積柴草,準備放火燒盡民房。但安順場南岸一大半房屋和財產是他家的,在沒有確定紅軍是否來安順場之前,他抱著僥倖心理沒有舉火,則還留有一張擬在舉火之後駕渡北岸的小船。
  • 40噸鐵鏈的瀘定橋,是怎麼一年建成的?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趙州橋固然出名,但大家別忘了,我們課本上還學過別的橋,瀘定橋就是其中一個。四川省的瀘定橋,想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近代史時期,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了吧。這時又想要嘗試石橋,結果公認考察發現,這裡地址疏鬆,根本不適合修建石橋。萬般無奈之下,有人站出來提出,為什麼不利用一條鐵鏈修建一座橋梁呢?於是,瀘定橋最初的設計樣稿以及大方向出來了。
  • 大旅遊時代瀘定橋紅色景區如何「突圍」?
    長徵時期,在此發生的飛奪瀘定橋戰役、以及「大渡橋橫鐵索寒」等膾炙人口的詩句,賦予了瀘定橋長徵裡程碑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內涵。在紅色旅遊蓬勃發展的時代,瀘定橋,作為老牌的紅色旅遊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也鄭重決定發揮出長徵時的突圍精神,力求在眾多紅色景區中突出重圍,打造長徵國家文化公園示範地、中國紅色第一橋!
  • 抗戰時,川軍作用有多大?戰爭結束60年後,看看日本訪華老兵咋說
    抗戰時,川軍作用有多大?戰爭結束60年後,看看日本訪華老兵咋說 導語:2001年,一位日本老兵來到了成都,他名叫鹽谷保芳。在抗戰紀念館裡邊,老兵向那些死難者致以了最高的愧疚。老兵鹽谷保芳已經八十多歲了,他走路都踉踉蹌蹌,但是卻執意要來中國懺悔。這個舉動讓許多中國人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