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我紅一方面軍紅一師紅一團全體將士,在楊得志、黎林的率領下成功奪取安順場渡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大渡河天險,渡河成功。但是,由於守河的川軍毀壞了大部分船隻,我軍多方尋找也只是找到幾艘小船,要想全軍過河,勢必要浪費很多時間,怎麼辦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軍迅速下了決斷。由已經渡河的紅一團,以及陳賡率領的幹部團,沿著大渡河東岸北上;而由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則沿著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軍前後夾擊,奪取瀘定橋,以便主力部隊從瀘定橋過河。
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
為了迅速趕往瀘定橋,與敵人爭奪時間差,我紅四團全體將士一日急行軍240裡,打了川軍一個措手不及。在楊成武、王開湘的指揮下,紅四團挑選出22名勇士,組成突擊隊,由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浴血奮戰,突破瀘定橋。此時,紅一團和幹部團組成的東路軍也抵達瀘定橋對岸,雙方合力夾擊,守河的川軍哪裡抵擋得住?他們幾乎是光著屁股,惶惶如喪家之犬般逃得無影無蹤。
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大多數都犧牲了,甚至大部分都沒有留下姓名。建國後,經過多方查證,只確認了八位勇士的名字,除了突擊隊長廖大珠,還有王海雲、李友林、趙長發、雲貴川、楊田銘、劉金山和劉梓華。記住這些光榮的名字吧,沒有他們的犧牲,哪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呢?
但是由於時代所限,飛奪瀘定橋一事有很多記載上的爭議。在最早期的飛奪瀘定橋中,記載的是21勇士,直到經過楊成武將軍親自確認,才確定為22人。其實之所以出現21人和22人之議,很可能是一開始沒將突擊隊長算進去,記載突擊隊長廖大珠率領21勇士,實際上加隊長就是22人了。
在我軍搶佔大渡河天險一事上,也出現過類似的爭議,就是到底是17勇士還是18勇士的爭議。後來經過親歷此事的聶榮臻元帥、楊得志將軍親自確認,才認定為18勇士。而大渡河18勇士之所以會出現爭議,就是因為率領突擊隊渡河的孫繼先將軍,在最早的描述中沒有把自己算進去,才造成了17勇士的誤記。
1991年,參加過百色起義的革命元勳覃應機在回憶錄《硝煙歲月》中,出現了另一個飛奪瀘定橋的版本。在覃應機的回憶錄中,記載著紅三軍團十三團,在團長彭雪楓的指揮下,飛奪瀘定橋,而當時覃應機擔任突擊隊隊長,率領12勇士成功奪取瀘定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版本呢?
其實,這是由於年代久遠,覃應機出現了記憶偏差導致。除了覃應機的硝煙歲月外,其他所有的資料記載,飛奪瀘定橋的都是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這一點,在黃克誠、王平、張宗遜、李志民、伍修權、張震等革命元勳的回憶錄中,都可以找到佐證。
此外,當時紅一軍團發給朱老總的電文,也可以佐證這一點,電文中說道:
我四團於今晨六時趕到瀘定橋附近,於十七時攻佔瀘定橋,敵向天全退去,餘另告。
那麼當時紅三軍團紅十三團在不在瀘定橋呢?不在,我們看下紅三軍團軍團長彭老總的回憶文章怎麼說的:
我一軍團主力很順利地從安順場渡過了大渡河,擊敗了劉文輝河防部隊;另一部強奪了瀘定橋,使全軍得以迅速北進。三軍團佔天全、蘆山經寶興北進,翻越夾金山,在兩河口與張國燾會合。
看到沒,紅三軍團壓根沒去瀘定橋,他們是從安順場直接坐船過的大渡河哦。我們知道,覃應機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元勳,他肯定不會說謊話的,那麼,為什麼他的回憶錄會出現這種說法呢?這是因為,在長徵途中,紅十三團確實飛奪過一座鐵鏈橋,但這個橋並不是瀘定橋。
我們看下當時朱老總在電文中提到的這件事:
三軍團有奪取天全之龍衣、沙壩頭兩鐵索橋,並相機襲佔天全的任務。雪楓率先頭兩個團由現駐地經思金壩,以一部奪取沙壩頭,主力奪取龍衣。成功則相機襲佔天全,不成則進行下遊架橋
也就是說,當時的紅十三團,在彭雪楓的指揮下,曾經奪取過龍衣、沙壩頭兩座鐵索橋,而當時擔任奪橋突擊隊隊長的,正是覃應機將軍。覃應機寫回憶錄時已經是1991年了,時年已經76歲,而覃應機去世的年份是1992年,一位76歲的老人,回憶起50多年前的事情,出現偏差是非常正常的。
紅十三團奪取龍衣、沙壩頭兩座鐵索橋,同樣是我軍在長徵中的壯舉,只是知名度遠遠比不上飛奪瀘定橋了。最後,我們要說,以廖大珠為首的飛奪瀘定橋22勇士,與以覃應機為首的奪橋12勇士,都是英雄事跡,都值得讚揚。而兩次奪橋的指揮者楊成武、王開湘和彭雪楓,同樣名垂青史,功勳卓著。
最近讀了一本個《苦難輝煌》,對紅軍長徵有著豐富詳細的記載,文筆細膩,閱讀體驗感極佳,能夠很好地了解長徵中的各種細節,厚厚的一大本,只要68塊,性價比還是挺高的,大家感興趣的話,就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吧。
本文作者: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