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字數2560,閱讀時間:約6分鐘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鐵環,重達40噸,在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16至18世紀,明清時代的中國,一項曾在全世界「圈粉」的獨家技術,正是造橋。至少從隋唐年間起,中國的造橋技術,就全面領先西方各國,一直到工業革命前,中國都是世界上最會造橋的國家。許多歷經時間考驗的古橋,今天依然驚豔世人。且不說趙州橋寶帶橋等名橋,那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設計,就比如隋朝年間重新建成的灞橋,1955年挖開其橋基勘察時,其六根石柱下的78根樁木依然完好,每根石柱下的碾盤也同樣牢固,完全可以繼續使用。堪稱超越千年的「硬核技術」。而在明清年間,同樣硬核的明清橋梁,也叫那時造訪中國的外國人,一次次連呼大開眼界:明朝萬曆年間造訪泉州的西班牙人瓦洛卡,就對泉州的大橋驚嘆不已。幾年後走過江西贛州浮橋的葡萄牙人佩雷拉,也感慨「全世界的建築工人,中國應排第一」。西班牙人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史》裡,也對明朝的大石橋反覆表示不解:這麼雄偉的大橋,那些巨大的長石板,究竟是怎麼架上去的,難道是自己走上去的?除了驚嘆外,當然還有積極的學習:日本「三大名橋」之一的錦帶橋和長崎眼鏡橋,都是由明清年間的旅日華人設計建造。從明朝崇禎年間至清朝康熙年間,先後來華的義大利人馬蒂尼以及法國人多明戈,都曾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大書特書。中國的「洛陽橋」「寶帶橋」「霽虹橋」等橋梁傑作,也在十八世紀時被歐洲建築師們掰碎了研究,助推了歐洲近代的橋梁技術。(寶帶橋)甚至,同樣是康熙年間,在看過了中國北方各類名橋後,訪華的沙俄使團還向康熙皇帝提出請求,希望中國能派橋梁技師去俄國傳授造橋技術。這段典故,還被金庸老先生大筆一揮,寫進了韋小寶與蘇菲亞公主的「愛情」裡,叫多少武俠迷,都跟著自豪了一把。不過,比起這些十八世紀之前,那些實力圈粉的中國古橋來。一座建成於十八世紀初的西南古橋,難度更堪稱升級版:瀘定橋。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戰爭史上,坐落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大渡河畔的瀘定橋,是一座多次見證重大歷史的橋。這裡既記錄了石達開的悲愴一戰,更縮影了紅軍勇士們的壯烈奇蹟。但放在世界橋梁科技史上,瀘定橋,也是一座開創了奇蹟的橋。(繪畫《飛奪瀘定橋》)有多奇蹟?可以先看瀘定橋的地理環境:一條大渡河兩岸,面是海拔三千米高的二郎山,西面是海拔四千五百米的海子山。這樣一處連接川藏地區的要路,卻偏偏被一條大渡河阻斷。湍急的大渡河水,每秒流速六米以上,乘船渡河十分困難。當地人通常用牛皮船或竹索渡河,過一次河就等於玩命。那就修橋?在險峻高山之間,把一座橋架在急速的水流上,以往的「浮橋」「石橋」「拱橋」等建築經驗,統統用不上,能修的,只有索橋。於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出於穩定西南邊陲的考慮,清王朝終於下定決心,從是年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修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鐵索橋瀘定橋。
而在瀘定橋建設伊始,這個難題,也曾造成血的教訓:當時工匠們按照以往修「竹索」的經驗,用小船載著鐵鏈駛向對岸,但每條重達一點五噸的鐵鏈裝船上,再遇上急速的水流,然後就是船翻人亡的悲劇。痛定思痛之後,工匠們發明了「溜索」法,即用細麻繩綁上小鐵錘,用力甩到對岸,然後把粗麻繩系在系麻繩上,再用力拉到對岸,接著用粗麻繩系上青竹索,再用同樣的辦法,讓青竹索橫跨兩岸,固定在兩岸橋頭的木樑上。
有在看嗎?
原創不易,且贊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