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到底有多牛?

2021-02-1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字數2560,閱讀時間:約6分鐘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鐵環,重達40噸,在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16至18世紀,明清時代的中國,一項曾在全世界「圈粉」的獨家技術,正是造橋。至少從隋唐年間起,中國的造橋技術,就全面領先西方各國,一直到工業革命前,中國都是世界上最會造橋的國家。許多歷經時間考驗的古橋,今天依然驚豔世人。且不說趙州橋寶帶橋等名橋,那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設計,就比如隋朝年間重新建成的灞橋,1955年挖開其橋基勘察時,其六根石柱下的78根樁木依然完好,每根石柱下的碾盤也同樣牢固,完全可以繼續使用。堪稱超越千年的「硬核技術」。

而在明清年間,同樣硬核的明清橋梁,也叫那時造訪中國的外國人,一次次連呼大開眼界:明朝萬曆年間造訪泉州的西班牙人瓦洛卡,就對泉州的大橋驚嘆不已。幾年後走過江西贛州浮橋的葡萄牙人佩雷拉,也感慨「全世界的建築工人,中國應排第一」。西班牙人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史》裡,也對明朝的大石橋反覆表示不解:這麼雄偉的大橋,那些巨大的長石板,究竟是怎麼架上去的,難道是自己走上去的?除了驚嘆外,當然還有積極的學習:日本「三大名橋」之一的錦帶橋和長崎眼鏡橋,都是由明清年間的旅日華人設計建造。從明朝崇禎年間至清朝康熙年間,先後來華的義大利人馬蒂尼以及法國人多明戈,都曾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大書特書。中國的「洛陽橋」「寶帶橋」「霽虹橋」等橋梁傑作,也在十八世紀時被歐洲建築師們掰碎了研究,助推了歐洲近代的橋梁技術。(寶帶橋)甚至,同樣是康熙年間,在看過了中國北方各類名橋後,訪華的沙俄使團還向康熙皇帝提出請求,希望中國能派橋梁技師去俄國傳授造橋技術。這段典故,還被金庸老先生大筆一揮,寫進了韋小寶與蘇菲亞公主的「愛情」裡,叫多少武俠迷,都跟著自豪了一把。不過,比起這些十八世紀之前,那些實力圈粉的中國古橋來。一座建成於十八世紀初的西南古橋,難度更堪稱升級版:瀘定橋。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戰爭史上,坐落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大渡河畔的瀘定橋,是一座多次見證重大歷史的橋。這裡既記錄了石達開的悲愴一戰,更縮影了紅軍勇士們的壯烈奇蹟。但放在世界橋梁科技史上,瀘定橋,也是一座開創了奇蹟的橋。(繪畫《飛奪瀘定橋》)有多奇蹟?可以先看瀘定橋的地理環境:一條大渡河兩岸,面是海拔三千米高的二郎山,西面是海拔四千五百米的海子山。這樣一處連接川藏地區的要路,卻偏偏被一條大渡河阻斷。湍急的大渡河水,每秒流速六米以上,乘船渡河十分困難。當地人通常用牛皮船或竹索渡河,過一次河就等於玩命。那就修橋?在險峻高山之間,把一座橋架在急速的水流上,以往的「浮橋」「石橋」「拱橋」等建築經驗,統統用不上,能修的,只有索橋。

於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出於穩定西南邊陲的考慮,清王朝終於下定決心,從是年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修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鐵索橋瀘定橋。

為什麼說「前所未有」?一是瀘定橋的規模,整座橋長一百零四米,寬三米,高出水面十四點五米。八道縱向的走道板搭起橋身,六道可通車馬,兩道作為護欄。日常可供商旅往來通行,遇到戰事天災等突發情況,更可供千軍萬馬通行。等於是在險峻山嶺間,架起一條藏區與漢地間的通途。而最為高難度的,還要說瀘定橋的建築材料:鐵索橋!

其實,在古代歷史上,索橋在中國西南大地並不罕見,但要在大渡河上架索橋,卻是極其難:大渡河的寬度高達百米。普通的「竹索」「藤索」根本無力承重。而鐵索橋瀘定橋,卻是用十三根粗大鐵鏈組成,每根鐵鏈長127米,帶著約890個鐵環,十三根鐵鏈帶著一萬一千多個鐵環,總重達21噸,加上其他鐵件,整個瀘定橋「體重」高達40噸。橫亙大渡河上的這條坦途,就是這樣一個「鐵傢伙」穩穩撐起。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技術難題是:在沒有現代技術的清朝康熙年間,這樣一個巨大的「鐵傢伙」,是怎麼架上去的?

而在瀘定橋建設伊始,這個難題,也曾造成血的教訓:當時工匠們按照以往修「竹索」的經驗,用小船載著鐵鏈駛向對岸,但每條重達一點五噸的鐵鏈裝船上,再遇上急速的水流,然後就是船翻人亡的悲劇。痛定思痛之後,工匠們發明了「溜索」法,即用細麻繩綁上小鐵錘,用力甩到對岸,然後把粗麻繩系在系麻繩上,再用力拉到對岸,接著用粗麻繩系上青竹索,再用同樣的辦法,讓青竹索橫跨兩岸,固定在兩岸橋頭的木樑上。

接下來,在整個鐵鏈上,系上上百個竹筒,然後把竹筒一個個套進青竹索,第一個竹筒上繫上長繩,長繩一端交給對岸工匠,這樣對面工匠們一起用力拉。一條條一噸半重的鐵鏈,就這樣順利「翻」過大渡河,搭起瀘定橋的橋體。比「翻河」更難的,是怎樣固定橋體。高難度的地貌,也「逼」出了瀘定橋獨特的「固索」技術:瀘定橋的兩岸,修有高二十米的橋臺,橋臺裡修有深六米的「落井」,每個落井裡有八根地龍樁(每根重一千八百斤)。十三根鐵鏈以鉚接的方式,牢牢固定在地龍樁上,埋入地下的部分用灰漿加固。整個的橋體,就這樣被穩妥固定。瀘定橋的東西兩岸,還鑄有鐵犀牛與鐵蜈蚣,以期待鎮住大渡河「水妖」,確保瀘定橋長久平安。而且為了保質保量,瀘定橋從每一個鐵環,到兩岸的鐵樁,每一個鐵件,都要刻有製造的年月以及工匠的名字。哪個環節的「鐵貨」斷了,工匠就要被辦罪。更艱難的是,四川本地當時並不產鐵,修橋需要的每一塊鐵,都是千裡迢迢,從陝西等地運來。這個工程奇蹟,當時真是以傾國之力完成。其實,明清年間西南大地的鐵索橋,絕不止瀘定橋一家。在雲南保山縣與永平縣之間,有建於明朝成化年間的霽虹橋。這座橋曾被寫入了徐霞客馬蒂尼等中外學者的筆記裡,公認現代斜拉索橋的鼻祖,還以「蘭津橋」的名字享譽國際。貴州關嶺與晴隆兩縣的盤江鐵索橋,始建於明朝崇禎四年,橫跨在盤江兩岸的懸崖峭壁間,每當春暖花開時,風光十分秀美,甚至還有「華江鐵索橋」的美譽。而在明清年間,這些徵服了西南山嶺的鐵索橋,更成了重要的交通動脈。特別是在清王朝多次對西南的平叛戰爭裡,包括瀘定橋在內的各座橋梁,就是物資轉運的重要通道。四川省,更是康雍乾年間清王朝西南用兵的後勤基地。也同樣是這些經受了時間考驗的鐵索橋,拉近了西南各地的距離,加強了經濟文化聯繫。中國西南版圖的穩定,就有它們沉默的功勞。

最為重要的是,在那個缺乏現代技術的時代裡,勤勞勇敢的前輩們,就以獨特的工藝,造出了這樣奇特的橋。如果要問,何為中華民族的堅韌與智慧,不妨,可以在鐵索橋上走一遭。

有在看嗎?

原創不易,且贊且珍惜

相關焦點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由已經渡河的紅一團,以及陳賡率領的幹部團,沿著大渡河東岸北上;而由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則沿著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軍前後夾擊,奪取瀘定橋,以便主力部隊從瀘定橋過河。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
  • 201 鐵鎖橫江-瀘定橋
    瀘定橋又稱為鐵索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並在橋頭立御牌。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
  • 國軍當年只是拆除橋板,沒有炸毀瀘定橋,這是什麼原因?
    在建成之後,康熙皇帝親自寫下了瀘定橋三個字就在橋的橋頭,經歷了300年的風風雨雨,一直助力於大渡河之上。正是因為有了瀘定橋的存在,才使兩岸人在交流和商業方面變得更加的方便。你如果沒有了瀘定橋,那麼紅軍就沒有辦法順利的渡過大渡河,所以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當時國民黨沒有炸毀瀘定橋,這樣歷史發展成什麼樣就未可知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國民黨人員沒有下定決心炸毀瀘定橋呢?
  • 瀘定橋:中國獨有的橋梁建築
    」三個大字,並立御碑於橋頭,碑文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 華為到底有多牛?
    華為到底有多牛?我的確不知道,因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嘛!我因外表酷似比爾蓋茨且是一個軟體工程師,故同事們送我一雅號「蓋茨」,但我的真名叫川普且名副其實。如日中天的特靠譜,若不是當選了美國總統,恐怕他這一輩子也沒有資格作我的徒弟了。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第二,劉統勳學習學得牛。 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個大進士坐在家裡天天培養他,所以他真正成了個學霸級人物。
  • 大旅遊時代瀘定橋紅色景區如何「突圍」?
    瀘定橋,又名大渡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全長103.67米,由13根鎖鏈組成,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
  • 打卡紅軍當年浴血奮戰的「瀘定橋」,大渡河的水流依然很急
    四川的「瀘定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之一。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經瀘定橋,以22位紅軍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瀘定橋河寬數百米,終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測。
  • 瀘定橋之戰,敵軍為何不直接炸橋單單拆了木板?川軍老兵道出真相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這場戰略轉移不僅僅體現了革命將士的智慧和勇氣,也體現了他們為堅持自己理想奮鬥到底的決心。行軍萬裡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流傳至今的故事。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
  • 在安順場渡河無望之後,翼王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搶佔瀘定橋?
    中央紅軍在幾天之內無法全部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確實有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巨大風險。然而紅軍才是上演軍事史的奇蹟,在三日內飛奪瀘定橋。中央紅軍從瀘定橋快速渡過大渡河,脫離了敵人的包圍。不過瀘定橋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石達開到達大渡河時已經是交通要道了。既然紅軍在安順場渡河無望後能立刻決定奪取瀘定橋,那麼在已經知道從安順場渡河無望的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派兵搶佔瀘定橋呢?
  • 川軍為何守不住瀘定橋?火力太弱,後路也被包抄
    對於飛奪瀘定橋這一英雄故事,相信不少人應該都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看到過,書中所寫的場景極其兇險,紅軍戰士只能在鐵索上爬行前進,周圍是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在爬行的過程中還要使用武器進行反擊。但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又是真實的歷史,那麼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瀘定橋原本沒有軍隊駐守,是川軍在留意到紅軍的行軍方向後,才匆忙派遣了李全山第38團到瀘定橋應戰,而且總兵力僅幾百人。當川軍到達瀘定橋後,剛把橋上的木板卸下,還沒有好好休息,紅軍就已經趕到了橋對面,所以這支川軍並未做任何戰前準備。
  •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瀘定橋瀘定橋由13根鐵鏈飛渡大渡河修建而成瀘定橋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正式投入使用。從修建到投入使用,瀘定橋一共用了7個多月。瀘定橋是由13根鐵鏈飛渡大渡河而組成,橋長103.67米,寬3米。橋面有9根鐵鏈,兩邊的橋欄各有2根鐵鏈。在9根鐵鏈上鋪上木板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瀘定橋的樣子。
  • 40噸鐵鏈的瀘定橋,是怎麼一年建成的?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趙州橋固然出名,但大家別忘了,我們課本上還學過別的橋,瀘定橋就是其中一個。四川省的瀘定橋,想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近代史時期,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了吧。瀘定橋作為連接漢藏兩地之間的交通要道,將湍流放置於人們腳下,成為兩地來往的必經之路,也成為了自修成以來的兵家必爭之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其實瀘定橋修建之初的原因,當時就是為了平定叛亂,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更是在這裡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只不過太平天國以失敗告終罷了。
  • 他是飛奪瀘定橋的少年英雄,臘子口之戰一根竹竿定勝局
    臘子口,位於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臘子鄉,處於兩座高聳的懸崖峭壁之間,寬度僅有8米,卻有30米長,峭壁之間是一條水流湍急的河流,河流上的一座小橋,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道,確實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關口。國民黨甘肅自治軍總司令、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派出三個團的兵力駐守臘子口,居高臨下,嚴陣以待,誓要成為我紅一方面軍的攔路虎。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不過,此時有個問題擺在了紅軍面前,那就是在拿下安順場之後,紅軍戰士們找遍了渡口兩岸,僅僅只找到了一條船。而這條船一次最多只能裝四十來個人,渡河往返一次需要1個多小時,一天下來撐死能送七八百人過河。光是將全軍的人員送過河都得大半個月,更不要說還有武器輜重。
  • Logo男韋斯特到底有多牛逼?
    他到底有多牛逼?今天來簡單說下。據說NBA LOGO的剪影就是他,只不過聯盟不想給韋斯特使用費,一直沒公布是誰。他身高1米88,打得分後衛,很多媒體把他 排到歷史第3分衛。榮譽有:FMVP(NBA歷史唯一一個敗方FMVP)總冠軍*1一陣*10二陣*2最佳防守一陣*4最佳防守二陣*1全明星*14得分王*1助攻王*1名人堂成員50大巨星之一單從榮譽來說,很多國外媒體把他排第3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 美國「牛肉屠宰場」到底有多先進?活牛進去,出來就變成牛排!
    美國「牛肉屠宰場」到底有多先進?活牛進去,出來就變成牛排!牛不僅可以產出牛奶,自身的肉質也非常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在歐美地區很多人都喜歡吃牛肉,為了滿足當地日益增長的需求量,它們的牛肉處理也採用了現代化的處理方式。
  • 川軍老兵揭開謎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沒能守住?
    而很多人熟讀軍事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出口狹小並且有重兵把守的地方,基本都是無法攻陷的。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古代歐洲的溫泉關戰役,希臘斯巴達的300名士兵駐守在溫泉關的這種一線天地形,硬生生的頂住了波斯人的7萬大軍。而這座瀘定橋比起溫泉關更是狹小,紅軍是怎樣衝過瀘定橋打退敵人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呢?
  • 瀘定橋小學與成都天府新區4所小學展開校際交流
    4月25—26日,瀘定縣瀘定橋小學的教師隊伍來到成都,與成都天府新區合江小學、煎茶小學、西寺小學、華陽小學的師生展開兩地5校教學研討活動。參觀華陽小學4月25日上午10時,在成都天府新區合江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楊軍,成都天府新區煎茶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李桂全和西寺小學支部書記、校長廖志全、華陽小學辦公室主任趙顯華的陪同下,瀘定橋小學校長賀衛東一行參觀了合江小學校園,並觀摩了合江小學的陽光大課間活動。
  • 索隆的新招式一大三千到底有多牛?
    他也對索隆的一大三千這一招式到底有多牛感興趣,那麼,索隆究竟有多強大?一大三千到底有多牛?今天飯飯將為大家呈現我的見解。首先,索隆真的不用全力去戰鬥嗎?在偉大航路前半段,除了遇到一些小雜碎,索隆的每次戰鬥都可以說是拼盡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