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現如今朝鮮半島地區),百萬大軍為何會慘敗?

2020-12-12 史海魅影

隋煬帝統治的時期,國內動蕩不安,各地頻頻發生起義事件,這與隋煬帝的一番急功近利的操作有關。他在位的時間並不算特別長,可自己確實做了太多的事情,國內大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像修運河,修東都這些工程都動用了大量的民力。隋朝原本才結束南北亂局不久,按理說他們應該讓民眾好好休息一下,可沒想到,隋煬帝為了自己的野心,把百姓當作牲口一樣使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因素。當然,以隋朝的國力,之前的這些工程還是可以承受的,可真正讓它無法承受的,是隋煬帝開啟的幾次大規模徵伐高句麗的戰事。

高句麗很早就已經出現,不過它們真正強勢的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高句麗此時已經佔據遼東,朝鮮半島廣大的疆域,擁有幾十萬的軍隊,數百座城池。和很多在遼東出現的政權不太一樣,高句麗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他們還有了自己的文化,通過和中原文明不斷交流,高句麗的實力也是越來越強。隋煬帝對於在東北的這個強敵並不放心,況且高句麗的野心也開始暴露出來,它們就曾經和突厥聯合,試圖主動進攻中原。對於隋煬帝來說,打高句麗是一個證明自己王朝實力的方法。

隋朝當時也正處在強勢時期,隋煬帝第一次出兵就動員了幾十萬的軍隊,算上大量的民夫,前後用了上百萬的人力。可誰都沒想到,隋朝軍隊第一次的徵戰卻以失敗告終,軍隊損失慘重,大量的物資器械都丟在了高句麗,這還間接幫助高句麗又發了一筆戰爭財。

東徵的失敗讓隋煬帝非常生氣,他又再度發動對高句麗的戰事,又一次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實際上他的東徵只進行了兩次,第三次雖然開始集結,但還沒有實施就已經結束了,他也很快就被推翻。兩次的東徵耗盡了隋朝的力量,也徹底葬送了隋朝的統治,按理說一個能動員百萬人力的國家,怎麼可能打不過高句麗呢?可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前後兩次,隋朝大量的軍隊都陷落在高句麗。

這是中原王朝很少出現的情況,隋朝的東徵到底有哪些問題呢?首先,隋煬帝的作戰思路就有極大的問題,其實可以參考像漢朝,唐朝的幾次遠徵,封建王朝的國力其實遠遠沒有我們今天想像得那麼強,動員幾萬人作戰,起碼要有幾十萬人保障後勤物資。這就代表著有數十萬的人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因此漢唐這些朝廷,遠徵的規模往往不是特別大,不可能像隋煬帝這樣,一次次動員出幾十萬的人去打。過於龐大的軍隊去遠徵,不僅僅是極大程度消耗國力,還會造成作戰的混亂。因為古代沒有電話這些東西,軍隊根本沒辦法正常協調統一,當一個幾十萬規模的軍隊遠徵分散在各地,協同作戰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高句麗的地形是比較複雜的,正面沿著遼東進攻,沒有足夠寬敞的大路,沿著水路進攻,又無法讓大軍全部通過。隋煬帝最初的思路就是靠著足夠的人員去平推,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迫使高句麗主動投降。可當高句麗意識到隋軍人員太多的弊端後,他們的作戰就非常靈活,就是把你耗在這裡,一旦隋朝軍隊無法速戰速決,高句麗的勝算就越來越大。偏偏隋煬帝還非常喜歡幹涉軍隊,他希望既能打贏高句麗,又能讓自己非常風光,因此高句麗這邊反覆詐降,拖延隋朝的進攻,隋煬帝都允許了,底下的將領想要靈活作戰都非常困難。

隋朝也沒有能很好利用自己的優勢,大軍持續消耗在遼東,只會讓他們更加被動。第一次東徵失敗,就已經決定隋軍接下來的命運了,因為第一次徵戰已經讓隋朝透支了自己的國力,國內亂象叢生,各種起義不斷,隋朝已經沒辦法像之前一樣,維持強大的動員能力了。因此,當隋煬帝吸取了第一次教訓之後,他第二次還是沒能成功,楊玄感的叛亂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可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畢竟他已經惹得天怒人怨了。

隋朝這麼強大的動員能力,在歷代的王朝裡面也是比較少見的,可這才是他們最愚蠢的做法。動員如此龐大的人力,古代的王朝是根本扛不住的,像唐朝這些政權就非常聰明,動員的人數不是非常多,可即便這樣,戰爭對於國家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它們也必須要儘早結束戰爭。隋朝一邊用這麼龐大的人力,一邊又沒有一個能維持這種力量的制度機構,自然就會出問題的。高句麗能一直苟那麼長時間,也是與他們的地緣環境有關,他們能依靠著東北地區複雜的山地,以及相當惡劣的氣候去抵擋大量的軍隊。高句麗還利用這種地勢,打造出了一套出色的山城防禦體系,隋煬帝這種試圖靠著大兵團一次性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註定行不通的。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隋唐為何吐血也要滅掉高句麗
    那麼,為何隋唐四代皇帝非要攻打高句麗,並要滅亡它呢?裡面的真相是什麼?隋文帝就曾徵伐高句麗,但因為颱風和瘟疫而被迫退兵。隋煬帝為了徵伐高句麗,一共大規模用兵三次,動用士兵民夫多達百萬之眾,就算是在隋朝內部農民起義蜂起的時候,隋煬帝還是「痴心不改」,最後在國內形勢無可收拾的情況,才被迫退兵。
  •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抗中神劇」: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為何都不惜以戰爭解決「高句麗問題」?
    中方的標準立場是:高句麗是存在於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之間相隔了幾百年的「高麗」沒有直接聯繫。或者說,高句麗的歷史應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主要證據是——高句麗的統治中心和主要領土均在中國東北;而朝韓學界的標準觀點是,高句麗是大韓民族的先民,高句麗的歷史是朝韓歷史的一部分,主要證據是——高麗王朝就是高句麗的繼承者。
  • 隋朝為何要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個小國!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今天的高句麗,最獨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蕞爾小國的哄搶,莫名成了韓國這樣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從未讓中原王朝如此重視過。 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
  • 高句麗一個不得不消滅的崛起大國,隋煬帝拼到滅國也想踏平它
    隋朝對高句麗的進攻意義非凡,今天依然如此,朝鮮半島在東北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近代中日俄爭奪的焦點,連米國人都在韓戰時吃盡苦頭,近年特首都屈尊與之談「棄核」!(來源:古代史/新浪微博)  一徵高句麗,山東民眾反叛,二徵高句麗,朝廷重臣造反,三徵高句麗,天下皆反。如果不是楊廣矢志不渝地要進攻高句麗,隋朝繼續活個百八十年大體是不成問題的。  楊廣為何如此喪心病狂的要徵服高句麗,以至於連弄得國破家亡也「不忘初心」呢?  過去通常解釋為,這是楊廣個人慾望在作怪,並給他貼上八字標籤: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 實力遠超女真和滿人的高句麗為何沒機會侵入中原
    其實在更早期的時候,東北區域興起的高句麗國勢力遠超初起時的契丹、女真、滿清,但為何它沒能找到侵入中原的機會呢?高句麗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其核心民族中既有扶餘、濊貊等東北土著部落遺存,也有朝鮮半島上的三韓部族,當然自西漢以來移民到這裡的漢人後裔也不少,這個大雜燴式的國家早在西漢元帝時就已經創立,國名定為高句麗是因為他們最早的根據地就是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不過在兩漢時期這個小國沒有引起中原王朝的更多重視,一直到漢末三國時的大混亂時期,高句麗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兼併了眾多小部族
  • 多了一個字,相差了三百年,別把高麗當成高句麗
    直至到1392年,高麗被朝鮮王朝所取代而接下來說的就是高句麗高句麗,公元前37的建國,和中中地區的多代王朝有緊密的關係,也是我國的古代歷史中,存續時間由為長的地方民族之一。說到高麗,他本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但勢力一直在擴大之中,經歷多年的演變,邊界已到朝鮮半島的範圍,至朝鮮半島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高句麗民族由來于吉長地區穢貊族系(夫餘)與渾江的穢貊族系(高句麗)的後裔。在高句麗建國後,在六世紀到達了鼎盛的時期,發生內部的紛爭,王室內的兩股勢力相互爭位。
  • 歷史 朝鮮:「高句麗」,還是「高麗」?
    作為朝鮮和韓國的通稱,英語中的Korea、法語Corée、德語Korea、俄語Корея、希臘語Κορ?α、西班牙語Corea統統源自另一個詞「高麗」。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隋煬帝三徵高麗、唐高宗滅高麗,這個「高麗」指的是否就是Korea?沒錯,確實是。但這麼說,一定有人反對:「隋唐皇帝親徵的不是『高麗』,而是『高句麗』!」那麼,高句麗和高麗究竟是怎麼回事兒,二者有何關係?
  • 朝鮮:高句麗與高麗
    在中國史書上常常有隋煬帝「三徵高麗」的記載。這裡的三徵高麗指的是高句麗政權,而中國史書也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
  • 一山不容二虎,從中國古代的分分合合,淺析高句麗的崛起與消亡
    高句麗的墓葬群高句麗作為一個政權,從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一直活動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此後高句麗一方面為了避開曹魏,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朝鮮半島南端新羅和百濟的控制,便將都城南遷到了平壤。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50多年前,隋煬帝動員全國的力量,接連三次徵討都未能遂願,如今,他的願望被姨媽家的人實現,他總算可以含笑九泉了。對中國人來說,高句麗既是一個十分熟悉,也是十分陌生的國家。我們對高句麗感到熟悉,是因為它經常和隋朝、唐朝進行戰爭,隋朝還因此衰落和滅亡。我們對高句麗感到陌生,是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古朝鮮國家,而實際上,它是一個由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 高麗、朝鮮、高句麗是一家麼?搞不清楚可是要鬧笑話!
    說起高麗,很多人都會想到歷史上的高句麗和現代的朝鮮半島的朝韓兩國。其實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因為歷史問題,三者有著巨大的區別。那麼高麗、高句麗和朝鮮又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呢?中國的科舉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傳入半島。「高麗太祖首建學校;光宗 以科舉選士,自此文風始興。大抵其法頗用唐制東方文物之盛,擬諸中華。」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
  • 難啃的硬骨頭:隋唐出兵二百餘萬,卻難以徵服蕞爾小國高句麗
    這個小國東西不過二千裡,南北也只有一千餘裡,割據了朝鮮半島及遼東的部分區域。在北周時,高句麗朝貢於華夏,周武帝封其國王為遼東郡公、遼東王。隋朝建立之後,又改封為高麗王,成為藩屬國。但是,高句麗與華夏存在著領土糾紛,因為遼東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華夏領土。六朝時,華夏陷入南北分裂後,高句麗便趁機奪取了玄菟、樂浪等郡,埋下了戰爭的隱患。
  • 為何隋唐4代帝王耗時70年也要消滅高句麗?
    今天的高句麗,最獨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撮爾小國的哄搶,莫名成了韓國這樣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從未讓中原王朝如此重視過。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
  • 隋朝為什麼一定要打高句麗,高句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隋末起義那麼為何隋煬帝非要執著於打高句麗呢,高句麗這個東北亞政權在當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關掉「想像+美顏」濾鏡之後,真實的高句麗的疆域其實也不算小。從公元前2世紀最初第二玄菟郡內濊貊系土著首領宮將第二玄菟郡趕出渾江、鴨綠江流域,正式建立高句麗政權之後,高句麗的疆域便開始了動態變化。直到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的疆域範圍已經成為了東北亞地區一個不可忽視的、很有實力的政權。
  • 歷史上中原王朝曾統治過朝鮮半島嗎
    漢朝政府將高句麗部族納入漢朝郡縣管轄後仍給予其一定自治權限——高句麗部族的首領同時在漢朝地方政府擔任官職,不過擔任的是當時漢朝地方政府中最低級的主簿職務。東漢末年遼東郡的公孫家族建立了一方割據政權,公孫家族曾向東討伐高句麗。高句麗則選擇和新興的曹魏政權合作攻打遼東公孫家。公元238年魏將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家,至此曹魏與高句麗直接接壤。
  • 在古代日本經常打朝鮮,朝鮮為何不反擊,是因為弱小嗎?
    在歷史上,為何老是日本打朝鮮呢?很簡單,日本為了國家利益,就是倚強凌弱。朝鮮雖弱,但也雄起了一把,那就是「己亥東徵」,朝鮮集一國之力,把日本沿海倭寇一頓猛揍,打得還是可圈可點的。說到朝鮮孱弱的原因,就不得不提數百年前佔有這片土地的「老祖宗」高句麗。那時它的疆域面積東臨日本海;南控漢江;西跨遼水;北到輝發河,人口上千萬,帶甲之兵60萬。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王高元不在向中原帝國稱藩,這下惹惱了好大喜功的煬帝,下旨招集天下兵馬,三徵高句麗,都以慘敗告終。
  •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那些事
    隋煬帝楊廣在突厥汗國看到了高句麗的使臣,就叫使臣帶話高句麗王高元到涿郡來朝見他,結果高元沒來。這下讓極好面子的楊廣非常生氣,後果也很嚴重。楊廣竟然連續三年攻打高句麗,因為楊廣自己太作,一直沒打下來,但是卻把高句麗打的筋疲力盡,高元估計是實在被楊廣搞怕了,還是認慫講和。
  • 位於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
    中國古代東北的扶餘人建立高句麗、百濟,朝鮮本土的辰韓建立新羅,通過兼併小國,最終發展成「三國時代」,又稱「前三國時代」。統一的新羅分裂後形成的是「後三國時代」。朝鮮的三國時代,起始時間公元前57年到公元688年,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東北少數民族扶餘建立了高句麗和百濟,只有新羅是朝鮮本土三韓勢力中的辰韓所建立。後來高麗史學家把高句麗和百濟歸結為朝鮮史,就和現在的韓國歷史教授說端午節發源於韓國,朱元璋是韓國人一樣的性質。看地圖,能發現三國時代地圖,和現在朝鮮半島地圖明顯不一樣,三國時代並不完全屬於朝鮮本土國家爭鬥的歷史。
  • 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二——建國700年後,這個導致隋朝滅亡的國家,沒了……
    ,到底為何而戰?學者王小甫認為:「隋唐與高句麗的衝突,其實是此前中原王朝與高句麗矛盾衝突的繼續。」隋唐時期,在今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地區並存著三個政權,即高句麗、百濟與新羅。這三個小兄弟不僅分分合合、互相攻伐,還經常給中原王朝製造麻煩。
  • 新羅在朝鮮半島上如何崛起的?唐朝「老大哥」的幫助很重要
    早在中國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就曾經三徵高句麗,因為高句麗與突厥結成聯盟,威脅到了隋朝東北部邊疆的安全。但可惜的是,隋煬帝本人用兵不當,再加上當時後勤保障很困難,隋軍並未徹底徵服高句麗,只是讓高句麗被迫承認了隋朝宗主國的地位。隋帝國在三次遠徵高句麗之後,很快便因內憂外患而亡國,其政權被新興的李唐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