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名言來解釋就是:勿遺子孫憂也。
而且高句麗雖然沒有隨著疆域遼闊,那也絕不是所謂的小國,我是真正的東北小霸王。否則隋朝也不會因三徵高句麗而間接導致身死國滅了。
今天的高句麗,最獨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蕞爾小國的哄搶,莫名成了韓國這樣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從未讓中原王朝如此重視過。
從公元598年隋文帝兵發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開始,到668年唐高宗一舉蕩平東北消滅高句麗,隋唐兩大帝國耗時整整70年,終於將強盛一時的高句麗徹底送入地獄。
當然,在徵伐高句麗的過程中,隋煬帝楊廣曾三次用兵,最終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那麼,為何隋唐兩大帝國一定要傾全國之力幹掉高句麗,甚至身死國滅也在所不惜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就是隋煬帝的那句「勿遺子孫憂」,具體來說分為兩個部分
1、東北不平,中原不安
古往今來,東北亞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中原地區是否和平安寧。
前227年秦始皇消滅燕國後,將遼東納入版圖,隨後修築長城予以鞏固,東北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前108年漢武帝消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統稱為「漢四郡」,中原王朝對東北及朝鮮半島的統治不斷加強。
但高句麗也是在此時開始出現的。前37年高句麗人朱蒙建國後,勢力迅速壯大,吞併了周邊的東沃沮和東濊部分地區,而後與東漢發生衝突。
不過,強盛的東漢並未給高句麗壯大的機會,於是高句麗在東漢的反擊下遷都丸都城,後在騷擾曹魏時被曹操一路追殺而後焚毀。
不過,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天下大亂,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開始瘋狂南下,出現了恐怖的五胡亂華;而此時的高句麗也開始趁機擴張,比如:
311年,「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
313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
314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
在4世紀末5世紀初,高句麗南徵百濟、北討契丹、扶餘外,佔領玄菟、樂浪兩郡以及遼水以東大片土地,隨後於427年遷都平壤。
到5世紀末,高句麗又吞併了部分扶餘、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新羅、百濟,並與北魏保持軍事對峙。此時的高句麗疆域東臨日本海,南控漢江流域,西北跨遼水,北到輝發河、松花江流域,勢力達到極盛。
隨後中原地區在經歷了長達300多年的戰亂後,於589年最終統一,高句麗也開始盛極而衰。
當然,高句麗是不甘心就此退出的,於是它在表面上向隋朝稱臣的同時,背地裡卻聯合同在東北的靺鞨於597年進攻隋朝遼西軍事駐地,又勾結東突厥侵擾隋朝北方,開啟了南下侵略隋朝的序幕,這直接引發了隋文帝在598年對高句麗的徵討。
從後續契丹、金以及清朝從東北崛起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來看,東北地區的勢力,直接關係到中原地區的安寧與否,因為它可以同緯度聯手蒙古高原勢力對中原王朝形成自北向南的壓制,更能同經度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攪得雞犬不寧,高句麗無疑就是最好的說明。
所以,對於隋唐兩大帝國而言,為了帝國東北、東部乃至北部的安寧,高句麗必須死,
2、農耕文明,爭奪正統
高句麗之所以能存在700多年,而不是像其他北方政權那樣「胡虜無百年國運」,根本原因在於高句麗雖在北方,但卻是名副其實的農耕文明。
東北地區雖然緯度較高,但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條件也遠比蒙古高原優越,所以具備農耕文明的發展條件。
而農耕文明相比於遊牧文明有以下幾個不同特點:
人口多,在古代的任何政權,人口都是政權興盛繁榮的重要資源,而農耕文明下的高句麗無疑比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更加人丁興旺。而有了人,就能開疆拓土,快速崛起;
集權程度高,相比於遊牧民族的部落制組織形式,農耕文明下的高句麗中央集權程度更高,這使得高句麗比遊牧民族更難對付;
相比於遊牧民族搶完就走的形態,安土重遷的農耕文明一般都是「佔住了就不走」,除非戰爭讓他們放棄。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句麗首先就比遊牧民族更難對付,這也是高句麗在中原王朝打擊下不斷復興並壯大的重要基礎。
而除了人口更多,集權程度更強,高句麗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372年從中原引入佛教並奉為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這讓高句麗越來越「文明」。
而從契丹、金等少數民族漢化後的狀態來看,一旦具備了和中原王朝相似的制度,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和中原王朝爭奪正統的野心,這是比侵擾邊界還可怕的存在。
所以,隋唐兩朝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高句麗徹底拿下。
在隋文帝挑撥突厥將其分化為東西兩部後,就開始了對高句麗的徵討;
隋煬帝修築大運河且三次徵討,但終歸還是功虧一簣;
唐太宗對高句麗產生了一定打擊但終歸只是皮毛;
等到唐高宗時期,正式開啟了對高句麗的滅國之戰。663年白江口海戰徹底消滅倭寇水師後,唐軍於668年攻佔平壤,高句麗徹底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