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養牛、不養羊,內蒙古這個村竟然養了驢?

2021-02-13 人民網

日前,「幸福花開新邊疆」大型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市,深入調研採訪當地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家園的新實踐、新路徑、新探索、新成效。

8月4日,記者來到了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長發村肉驢養殖園。在興安盟採訪期間,經常見到的是牛和羊,藍天白雲下,見到成群的驢,還是讓人吃了一驚。不覺疑惑,這個村子為什麼會養驢呢?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長發村肉驢養殖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主要是養牛羊的比較多,競爭激烈,再加上養驢的收益也很可觀,帶動了貧困戶脫貧。」長發村支部書記李曉輝介紹。

長發村位於音德爾西南10公裡,轄4個自然屯,總人口528戶1419人,現有建檔貧困戶49戶86人,其中正常脫貧47戶83人,未脫貧2戶3人,貧困發生率為0.21%。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為了提升產業引領發展能力,長發村採取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打造肉驢養殖園。同時,以肉驢養殖園為依託,帶動群眾發展肉驢養殖業,培育肉驢特色養殖專業村。「2017年至今,養殖肉驢平均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近20萬元。」李曉輝說。

目前,長發村肉驢養殖園肉驢存欄130頭,已帶動沒有勞動能力的15戶2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如何讓貧困戶走穩致富路,是很多地方都在考慮的事情。8月4日,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長發村村民秦啟林的家裡,村支部書記李曉輝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長發村村民秦啟林家種植的辣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一畝地能產3000斤左右的辣椒,一斤辣椒的收購價大概是八毛到一塊二,這樣除去一些成本,一畝地能收入3000元左右。他們家有四畝地,也就是收入差不多一萬二。這對他們老兩口來說,可不少了。」李曉輝說。

長發村位於音德爾西南10公裡,轄4個自然屯,總人口528戶1419人,現有建檔貧困戶49戶86人,其中正常脫貧47戶83人,未脫貧2戶3人,貧困發生率為0.21%。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

秦啟林和妻子李蘭芹今年都65歲,由於缺少家裡能幹勞動力,日子逐漸走向下坡路,於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在各種幫扶措施下,老兩口在庭院裡種大蔥、種土豆,養鴿子、養肉雞,每年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2017年,秦啟林被聘為長發村的清運員,每年又能增加6000元的收入。老兩口的日子逐漸好轉,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為了實現穩定脫貧,讓貧困戶的致富路走得更紮實,今年初,長發村結合本村實際情況,並借鑑附近其他村的種辣椒經驗,和農產品公司籤訂了收購合同,引導全村貧困戶繼續發展庭院經濟。李曉輝介紹,目前,長發村有22戶貧困戶栽種剁椒,共種植30畝,平均每戶貧困戶能有2萬元的收益,這讓脫貧致富有了更多保障。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草地上生活著一個特殊族群——俄羅斯族。他們居住傳統的「木刻楞」房屋,雖然在民居、服飾、飲食方面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還是較多地保留了俄(蘇)僑時代的傳統。額爾古納恩和民族鄉是額爾古納市一座具異域風情的小鎮,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相望,是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

「瓦西裡」家庭遊位於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在鄉黨委和旅遊局的幫助下創建於2006年,是恩和鄉第一批黨員模範創業家庭遊典範,「瓦西裡」家庭遊以俄羅斯特色家庭遊為主題,男主人曲德欣是傳統的俄羅斯族。

男主人兒子的嶽父在自家的「家庭遊」裡勞作。俄羅斯族最常見菜餚有燻烤類、蔬菜類、湯類和醃菜。

「瓦西裡」家庭的餐廳,房屋材料以圓木和木板為主,房屋主體以圓木疊摞而成,屋子冬暖夏涼。

俄羅斯族飲食習慣中喜歡主食列巴(赫列巴是俄語麵包的意思),他們喜愛喝「格瓦斯」傳統自製飲料,具有保健功效。通常,他們普遍喝奶茶,保留了飲用紅茶兌牛奶加糖的俄式奶茶風格。

圖為經營這家「瓦西裡」家庭遊的老闆曲波。

這位向記者介紹相片的是目前經營這家「瓦西裡」家庭遊的老闆曲波,也是男主人曲德欣的兒子,土生土長的俄羅斯族人。他說,他們這代俄羅斯族人的由來,大多太奶是俄羅斯人,太爺是中國人。山東、河北闖關東的年輕人來到邊境小城滿洲裡,當時在滿洲裡工作,後期,因為生意不好做,邊境線的管理也不太嚴,很多年輕人就選擇過了邊境線到俄羅斯尋求工作。有些人在俄羅斯淘金,時間久了,跟當地人交起了朋友。在俄羅斯人看來,中國的年輕小夥誠實又韌幹,姑娘們看中了他們,選擇作為伴侶,成婚生子,回到中國。

曲波從2006年開始經營家庭遊,當時因為有「興邊富民」的政策,政府需要一批共產黨員帶頭去引領當地老百姓去做家庭旅遊。他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就報了名,政策實施後,小鎮從七八家到目前的一百多家,他手裡經營的客房有32間,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在這裡工作的都是他的家人,他說,自家人對服務和製作俄餐會更周到、精細一些。往年,家庭遊一年的收入大概在四五十萬,但受疫情影響,今年收入卻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

曲波還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在經營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家庭遊把一些土特產通過新媒體平臺銷售,像藍莓醬、麵包和當地的野生茶葉來增加今年的經濟來源。雖然還沒有開啟直播帶貨,但他們也在不斷的嘗試更多的傳播途徑,將少數民族的味道傳到全國各地,將俄羅斯族人的熱情帶到家家戶戶。

內蒙古扎蘭屯市是自治區級貧困旗市。在2014年國家貧困人口識別中,共確認貧困人口12783戶、33785人。近年來,當地靠著發展蔬菜大棚、木耳種植等特色農業,帶領百姓逐步脫貧,走上了致富路。

張秀榮在自家種植棚裡採摘木耳。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夜裡三點,左鄰右舍還在熟睡,內蒙古扎蘭屯的張秀榮大媽已經悄悄起床。自家的種植棚裡,一袋袋的黑木耳鮮嫩肥美,楊大媽要趕在夜間最佳的時間採摘黑木耳。

木耳採摘下來後需要在晾曬架上進行晾曬。如果天氣好,只需兩天,木耳即可曬乾。再經過篩選、分級、裝袋,木耳就可以在市場上售賣了。一般情況下,十斤鮮木耳能出一斤幹木耳,一斤普通的幹木耳可以賣到40-50元,一斤優質的幹木耳可以賣到70-80元。張大媽家的黑木耳一年純收入在30000元以上。

看到張大媽忙碌的身影,你很難想像,七年前,她還在為長子早逝、幼子殘疾、老伴生病、滿身債務而發愁。

經過晾乾的黑木耳。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2014年,扎蘭屯實行幹部和貧困戶一對一對口幫扶,現任扎蘭屯河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的陳志林在了解了張大媽的情況後,介紹她參加了政府舉辦的黑木耳栽培技術培訓班,還幫她解決了首批無息貸款。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張大媽精心地給木耳掛袋、澆水、採摘、晾乾,經過6個多月的辛勤勞作,張大媽一家獲得了9000元的純利潤!「當時一下子就覺得,以後的生活有奔頭了!」

  

張大媽的成功經驗鼓舞了其他的貧困戶。在她的帶動下,全村十幾戶貧困戶都開始跟著張大媽種起了黑木耳。為便於種植戶們互相交流、互幫互助,回民村成立了張大媽黑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帶動了50多戶貧困戶,超過150人開始種植黑木耳。一時間,蓋大棚、種木耳,成為了回民村一道別具特色的風景線。

又一個收穫的季節來臨,回民村的黑木耳喜獲豐收,單張大媽一家產出的黑木耳就高達2000多斤。欣喜之餘,銷路又成了種植戶們的難題。見此情景,扎蘭屯扶貧辦邀請電商扶貧專家在種植戶中間開設了電子商務培訓班,教授種植戶們如何通過網際網路銷售黑木耳。種植戶們開始學習著把木耳搬進朋友圈、搬進淘寶店,興奮地探索著網際網路這個未知的世界。

沒過多久,張大媽就收到了來自朋友圈的第一筆訂單,4斤木耳,260塊錢。按照地址把木耳寄出去以後,張大媽仍然興奮不已,「難以想像,通過那麼一小塊兒玻璃,我們的木耳就能賣出去。」

張大媽的兒子將黑木耳搬上網際網路,遠銷到大江南北,被評為扎蘭屯最美電商創業典型。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又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還可以推動鄉村振興。種植戶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參加政府舉辦的電子商務培訓班,並和同學們交流電商經驗。在電商平臺和朋友圈裡,扎蘭屯的黑木耳因口感好、無汙染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被遠銷到大江南北。2019年,張大媽黑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70多萬元,其中80%來自於電商。

同樣是在2019年,扎蘭屯市徹底摘掉了自治區級貧困旗市的帽子,實現了整體脫貧。

「雖然已經脫貧了,但我們這些幫扶幹部也不敢鬆懈,一直都在注意著幫扶對象的具體情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他們返貧。」在回民村黨總支書記閆法明看來,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過程中,資金的扶持只能解決貧困戶物質上的需求,只有將技術和先進的理念傳導給貧困戶,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才能使得貧困戶更加穩定地走上勤勞致富之路。為此,閆法明和其他的幫扶幹部一起,積極走訪各個幫扶對象,及時發現對方在就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努力給予解決。

有的人家裡電腦壞了登不上電商平臺,有的人無法準確掌握黑木耳澆水的多少,有的人遇到黑木耳生病不知道怎麼治,還有的人上了好幾次電商課但還是不會用電腦……扎蘭屯的扶貧幹部們請來了農業專家和電商扶貧專家,有計劃性、針對性地對種植戶們遇到的問題進行一一解決,引導種植戶們在特色農業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寬。

張大媽在自家種植棚前留影。光明網記者 潘迪攝

「去年,我們河西街道人均收入是15418元,我沒有掉隊。」張大媽告訴記者,「現在,脫貧的任務我已經完成了,下一個目標就是致富。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我也絕不會掉隊!」

眼下,扎蘭屯成立了「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實現了貫通全國的黑木耳批發市場網絡,在全國打開了扎蘭屯黑木耳市場。黑木耳產業已成為扎蘭屯市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12年時間,日曆走過一輪,可以讓一個人走向成熟,也可以讓一片寸草不生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當年破破爛爛的天駿山如今格桑花海搖曳,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不僅修復了生態環境,更重塑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圖為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景觀 天駿廊橋 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 供圖

打石為生:採石匠和破破爛爛的大山

已經51歲了,馮海文回頭想想,自己的命運都和天駿山綁在一起。從18歲開始,他的青春和天駿山叮叮噹噹打石頭的錘擊聲共振。一錘一錘,時間在他黝黑的臉上刻下深深淺淺的痕跡,他手中的錘將大山鑿得坑坑窪窪。

靠山吃山,除種田外,打石頭曾是馮海文一家三口、也是天峻山附近幾個村子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這活只在夏天幹一季。早上3點,烏蘭浩特的天剛擦亮,馮海文和同村的人就開著四輪車去山上採石。打完石頭再拉到鎮子上去賣,一車石頭大約4噸,能賣幾十塊錢。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強體力勞動結束後,他累得飯都不想吃,十幾年下來,頸椎和腰椎受到了損傷,站久了疼得受不了。

靠著打石頭和家裡的幾畝薄田,馮海文一家三口的生活掙扎在溫飽線上,供兒子讀書還有些費勁。當時一年能賺多少錢,他已經不記得了,只知道兜裡的零鈔不斷地流走。

幸福是什麼?馮海文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尋思啥呀,天天幹活掙錢,哪有功夫尋思這!」

王君的父親和馮海文一樣,也在天駿山打了十多年石頭。在王君的記憶中,二十多年前的天駿山光禿禿的,幾乎沒有綠植,這座山能給予附近村民的,只有巖石,積年累月的採石,讓天駿山變得破破爛爛。

2000年的時候,種地和採石一年能為王君家帶來2000元左右的收入,這對一家五口來說有些捉襟見肘,錢太少了,只勉強填得了肚子,去市裡買東西都特別困難,根本捨不得多花一分錢。

對小時候的王君來說,能吃飽就很幸福了。

圖為改造前的天駿山 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供圖

  

修復生態:廢棄荒山變山水美景

馮海文和王君家打石為生的日子在2008年宣告結束。

長期的私挖亂採導致天駿山山石裸露,開山炸石致使天駿山上形成了多座廢棄礦坑,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烏蘭浩特市委市政府決定禁止在天駿山採石。

  

敲山打石的叮噹聲消失了,天駿山安靜了下來。馮海文和王君兩家卻陷入了焦慮:本來錢就不夠花,現在石頭也不讓採了,更掙不到錢了。

  

他們暫時離開了天駿山,地裡不忙的時候,在周邊城鎮四處尋找打工的機會,全家四散開來,做各種零工,運氣好的時候,馮海文一個月能賺到3500元,日子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

  

這樣的日子過了近十年後,天駿山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

  

2017年,烏蘭浩特入選第二批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並成為「城市雙修」試點城市,打造「三山兩河一溼地」生態景觀帶成了重要發展目標,而沉寂了9年的天駿山正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節點,於是,天駿山生態修復及景觀項目被正式提上日程。

  

要把荒山變美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根據山體受損情況,當地對幾座礦坑採取修坡整形、礦坑回填等措施,消除受損山體的安全隱患,並在此基礎上直接在礦坑中注水成潭,形成花海中的「天池」,利用原有礦坑高差特點,形成跌水瀑布;同時在滑坡隱患的區域進行護坡修復處理,並在礦坑中架設景觀塔及棧道。

天駿山景觀改造前後對比 烏蘭浩特文化旅遊體育局 供圖

  

乾旱缺水是天駿山植被稀少的原因之一,為此,山上引入了附近洮兒河的河水,形成3.8萬平方米的水系及2.2萬平方米的鏡水湖面,總蓄水量達到10.5萬立方米,並依山就勢修築高低錯落的28道水壩,形成疊水景觀;同時還建設32個地下蓄水池,雨季可收集存儲雨水,旱季則通過洮兒河壓力輸水,養護附近2850畝綠地。

  

原本荒蕪的山間也被格桑花鋪滿,花海外圍,山間還補種了銀中楊、蒙古櫟、山杏、白樺、樟子松等近3.3萬株的喬灌木,並在樹林間種植適應能力強的草花,打造2000多畝喬灌草花相結合的多層次綠化景觀。

  

3年時間,天駿山舊貌換新顏,迎來新生,也給包括馮海文和王君在內的附近村民提供了又一次機會。

改造後的天駿山吸引了眾多遊客 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供圖

  

煥發新生:這種感覺名叫幸福

  

2019年7月21日,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正式運營。

  

通過景區在村子裡發的招聘啟事,馮海文和王君成了度假區的正式員工。曾經的採石匠馮海文如今成了負責綠化的園丁,從山體的破壞者變成了建設者;王君則主要負責園區保潔工作。漸漸地,他們發現,村子裡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到園區上班。

圖為馮海文,他是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負責綠化的工作人員 郎朗 攝

  

一切都在走上正軌,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任建飛介紹,開業一年,景區遊客達到25萬人,收入129萬(開業前兩月免門票)。僅今年端午節三天,園區日接待人數就達到了1.4萬人次。

  

馮海文心裡有什麼在發生著變化,雖然每個月做園丁的收入比四處打零工要少兩三百元,但這份工作要輕鬆很多,還有完善的五險一金保障,離家也近,欣賞著美景,生活質量也提高了,他覺得很滿足。

  

王君也對現狀很滿意,就保潔員這個工種來說,她的月薪在當地來說是不錯的。她還發現,現在景區水好了,樹綠了,兒時才見過的兔子、鳥兒、狐狸等動物又回來了。

  

馮海文和王君的情況,是周邊村落居民的樣本。現在,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A區天駿花田區裡有固定員工300多人,其中100多人是周邊村裡的貧困戶和閒置勞動力。如果整個天駿山生態修復及景觀項目完成,將能夠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閒置勞動力1000餘人。

  

此外,景區還會定點採購大米、肉類等各鄉村的特色產品,定點銷售;並在景區裡安排攤位,讓有經營意願的人參與景區運營,銷售商品。通過多種參與方式,提升周邊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激勵他們積極維護良好生態,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循環。

  

「天駿山生態修復及景觀項目不僅僅是要把荒山變綠,還要實現生態扶貧、旅遊扶貧,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任建飛說。

  

現在,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還有3期工程在建設當中,這片土地正在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

  

「以前沒工夫想啥叫幸福,但現在,我心裡的這種感受,我想就是幸福吧!」馮海文說。

相關焦點

  • 養豬、養羊、養牛、養驢、養雞、養兔、養鴿子,哪個利潤高?
    養豬、養羊、養牛、養驢、養雞、養兔、養鴿子,哪個利潤高?要怎麼做?農村老人說的好:「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而我覺得這句話也是非常對的,由於家禽家畜都是活物,是吃糧食為主,所以這些家禽自然也會生病的。因此從老人的經驗來說,養殖業還是很辛苦的。
  • 養豬、養羊、養牛、養驢、養雞、養鴨、養兔、養鴿子,哪種比較好
    在農村裡,養豬、養羊、養牛、養驢、養雞、養鴨養兔、養鴿子,養殖哪種比較輕鬆一些?在農村裡,農民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就進行了多元化的養殖。比如在農村有養豬的、有養牛羊的、有養驢的、有養雞的、甚至還有養殖鴨子、兔子、鴿子的。
  • 現在養驢有補貼嗎?為什麼很少人養驢?原來是因為這個
    驢是馬科、馬屬的哺乳動物,也是外形與馬非常相似的家畜。在我國的南北方很多農村地區,都可以養殖驢子;驢的生長適應性較好,還能吃苦耐勞,在以前也是農村地區重要的勞動工具。有不少朋友就比較好奇,現在怎麼養驢的人更少了呢?回家養驢能不能獲得相應的補貼呢?
  • 驢價這麼高,為什麼農村養驢的那麼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驢價相比牛羊的價格都要高,即便2018年驢價到目前都沒有2015-2017年高,但是還是比其他禽畜價格高,按照禽畜養殖人群的邏輯性,什麼品種價格高就養殖什麼最起碼是效益好收益高,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不願養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有錢不賺?還是養驢有哪些問題很多人不認可呢?
  • 一頭毛驢市場價能上萬,為什麼農民不養驢?
    "毛驢在市場上的價格不低,一頭毛驢價值上萬元,為何農民不養驢呢?"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當前,育肥毛驢的市場平均價格在16元/斤,按照600斤的體重計算,一頭驢的人市場售價高達9600元,將近上萬元。從這點來看,毛驢的價值不菲,為什麼農民養驢的積極性不高呢?
  • 養殖《2020年養豬、養牛、養羊、養雞、養鵝,養驢哪個更有前景、更...
    競爭相對較少 肉牛養殖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 政策扶持多 除養殖補貼外,還能夠將飼草和秸稈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 為啥農村養牛要在牛鼻子上套環,養馬養驢就不用?
    記得以前農村養牛的人很多,一般都拿牛用來耕地。現在一般都是機械化耕地,所以農村養牛的也少了,即使有,一般也是大規模養殖。不過細心的朋友很容易發現,養牛的人都會在牛鼻子上套個環,而驢和馬卻不用這樣,只需一條韁繩就可控制,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其實這與牛的脾氣是分不開的,牛的脾氣還是很犟的,要不也不會有「牛脾氣」的說法。
  • 「羊貴妃」逗留不走,養羊人笑彎了腰!
    李現未是唐縣雹水鄉中大洋村一家肉羊養殖場的負責人,一大早他就來到羊場忙著清理羊圈,投餵飼料,2000多隻肉羊被他養得膘肥體壯。 △央視財經《天下財經》欄目視頻 在唐縣羅莊鄉西王莊村,活羊運輸車司機路軍正在檢查車況,6個月前,他將這批肉羊幼崽從內蒙古赤峰運到唐縣,經過幾個月短期育肥,赤峰的貨主又將這批羊買了回去。
  • 2020年驢價萎靡不振,農村養驢還有前景嗎?這幾點看完你就懂了
    ,就拿2020年的驢價來說,價格確實比較低,這也讓不少想養驢的朋友比較擔心,有些想養驢的網友問小編,今年養驢到底可行嗎?,實際上毛驢價格達不到這麼高,現在市場毛驢的價格育肥好的在14-15元左右,那麼這個價格比起牛價來說都要高,所以說這個價格並不算太低,應該算是正常,只不過以前很多人被高價蒙蔽了雙眼,那麼從目前來說驢價還是比較穩定的,不像其他禽畜價格一樣波動比較大,這是養驢的一個優勢。
  • 高青「袖珍人」楊紅山:把養牛技術教給更多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玉姝「我雖然身體上有殘疾,但是我腦子不笨,我能養活自己。」今年32歲的楊紅山,是高青縣花溝鎮八後村的村民,他自幼殘疾,身高只有1.2米,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又無掙錢生計。後來我從電視上看到有人靠養蠍子發家,於是又轉行養殖蠍子。」楊紅山告訴記者,因為沒有養殖技術,又不懂經營,蠍子養了1年,最後以失敗告終。「後來又開始養羊,雖然投入資金少,但是回本太慢了,幹了三四年就放棄了。」
  • 養牛都是從不會養牛到會養,這個過程有可能很漫長,但必須要經歷
    「東哥,我現在就想養牛,可是啥也不會能行麼?」「東哥和他說:只要你能認真學習,其實養牛也不難,就怕你三心二意的學不進去,那可不行,一旦投資了可就開不起玩笑了,技術方面要有個大概的了解。」有一個諮詢養牛問題的朋友挺執著的,非要養牛不可。自己也知道自己啥也不懂,養牛有一些擔心,但是東哥非常明確地告訴他,只要你肯學,就沒有困難。很多人養牛都是從不會到會,這個過程有可能很漫長,但是必須要經歷。
  • 有關養驢的幾個基本知識,不要認為驢和牛一樣餵
    當前驢價行情雖然並不太理想,但是驢駒價格卻比較有誘惑力,一頭二百多斤的斷奶驢駒三千多元便可以買到,而一頭像樣的牛犢卻要上萬元,因此便有一部分手中資金不太充足的養殖戶選擇養驢,一來投資要比養牛小的多,二來則是碰碰運氣,看看到出欄時驢價能不能上漲。
  • 山西農民,村外養羊,東德西德牧羊犬放羊,年賣10多萬元
    老四和我們聊了起來,他說我們村雖然在黃河邊上,可是土地都是塬上的旱地,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種莊稼也只能解決餵飽問題,土地承包後,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政府號召大家種植耐旱的花椒,現在花椒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可是種植花椒行情時好時壞,收入不穩定,為了提高收入過上小康生活,10年前他經過考察走訪了解行情,最終選擇了養羊的路子。
  • 家家養牛,新立屯村走上致富路
    在這個村當了6年駐村第一書記的鄭海霞身穿天藍色羽絨服,走在村裡不時跟路過的農戶打著招呼,是這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村民們跟這位女書記都很熟悉,不僅因為她人長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這位女書記很有親和力,對農事也十分在行,不管是種地還是養牛,樣樣她都能嘮上一陣兒,讓這些幹了一輩子的莊稼戶們心服口服。
  • 5、6萬元投資養殖業,養什麼比較好?看完就了解了
    李子作為一名農村養殖人,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至於投資5~6萬元搞養殖,養什麼比較好,我認為如果這5~6萬元弄一些本錢大的養殖項目,比如養牛等,其利潤和成本是不成正比的。如果在加上人工費等,投資這些錢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我們最好以最低的投資,來換取最大的利潤才是最好的。那麼,養殖什麼比較好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飲水思源】崆峒:從小岔村到「不...
    小岔村是崆峒區上楊鄉的一個回漢雜居村,昔日的小岔村,交通落後、村容破舊,耕地大都是坡耕地,是個靠天吃飯的貧困村,加上小岔和「小差」音同,貧窮、落後常常成了這個村的「代名詞」。自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小岔村每一位貧困戶的收入都得到了穩步提高,小岔村的脫貧之路也走得越來越寬,群眾的日子也愈發紅火了起來。
  • 一頭牛賺4千多農民為啥不養?農村大叔說村裡除了我,別人都不敢
    以前咱們家裡養一頭牛種田用,是種田離不開,有草有料地顛拉著(應付著湊合著的意思)喂,還看不出來啥,一旦餵個十頭二十頭的問題就出來了,可作難了。村裡除了我,別人都不敢養。通過嘮嗑,我發現在農村規模化養牛,真的不是一般農民能勝任的。首先你要搭建養牛場房,要想長期餵養就不能應付和湊合。我不知道別的規模養牛場的場房投資多少,但大叔簡易的養牛場就投資了3萬多。
  • 牛仔褲洗與不洗?是「養牛」還是養菌?
    大家對牛仔褲的選購保養的方法不知道多少?下面我把我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 越洗越沒有版型,如果你買的時候太寬鬆的話,以後就變得更加的寬鬆,穿出來的效果就完全走形了,這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建議大家選購的時候還是選偏少一個碼的牛仔褲,然後通過自己平常的穿著,讓那個牛仔褲適應你的體型。穿了穿了就可以變得剛好貼體,褲身貼合你的身體的每一個部位,讓牛仔褲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成為屬幹你的獨一無二的牛仔褲。
  • 按照現在的肉羊價格,養羊20隻,一年的利潤是多少,值不值得養?
    而肉羊的價格在今年出現了上漲,在養殖的利潤驅使下,也使的一部分養殖戶從別的行業中轉投進來,進而加入養羊這個行業。可是來說,一部分新加入的養羊戶並沒有生產的實踐能力,也沒有對肉羊的利潤測算分析,所以他們也是比較盲目的,更是不知道一隻肉羊有多少利潤。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現在養羊20隻,在正常育肥的情況下,其養羊的利潤是多少呢?
  • 想在農村養牛,不搭建牛棚,直接露天養牛可行嗎?
    想在農村養牛,不搭建牛棚,直接露天養牛可行嗎?我覺得不建牛棚,直接露天養牛是不行的。在整個養殖業,不管你想養什麼,不建動物住的地方怎麼長久養下去呢?搞養殖又不是小孩過家家,玩上兩天不感興趣了就不玩了。尤其是養牛,一頭牛的成本好幾千上萬,是養殖業裡差不多最貴的了。如果養雞死上十隻八隻,你不會特別心痛,如果養牛,不用多了死掉一頭看你會不會心痛。建牛棚和散養牛不是對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