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加鮮明地體現了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是創造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階梯。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勞動者的知識和才能積累越多,創造能力就越大。中小學如何將《意見》的精神落實到日常教育、生活中,使學生形成愛勞動、會勞動的能力和素養?筆者認為,這不僅是個重大的實踐課題,而且需要通過四個著力點為抓手,才能把《意見》精神全面落實。
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崇尚勞動的思想
《意見》指出,要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典型人物和事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廈是靠一磚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點一滴創造得來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楷模,他們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卓越的勞動創造、忘我的拼搏奉獻,為全國各族人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中小學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階段,是扣上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時期,學生應從小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崇高的思想。學校應抓住學生成長的關鍵期,以恰當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當前,全社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數以萬計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奮鬥在抗「疫」一線;還有數不清的志願服務者投入到全國各地的社區和村莊的防疫工作中,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正是他們嚴謹細緻的工作,為全國人民築起一道守護生命的安全屏障,為世界範圍內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成效的取得,離不開千千萬萬「逆行者」的艱苦勞動,甚至有一些英雄用生命換來了更多生的希望。學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應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大力宣傳鍾南山、李蘭娟等科學家的典型事跡,以最美勞動者為榜樣,引導學生為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奮勇向前,用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服務人民和社會,這才是最崇高的人生價值。
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現有課程體系
對於勞動教育課程設置,《意見》指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根據需要編寫勞動實踐指導手冊,明確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
一是編制符合學情校情的勞動實踐指導手冊。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統籌安排課內外時間,合理規定小學各年級應學會的勞動技能,列出到小學畢業時應掌握的生活技能清單,讓學生、教師和家長熟知,便於教學活動圍繞明確目標展開。
二是將勞育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進行貫通。通過勞動教育強化其他四育,打通「五育」之間壁壘,實現有效融合,整合學習資源,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人大附小曾堅持21年的一年級入隊親子植樹活動,將德育與勞育緊密結合,在親子植樹勞動中,孩子們將個人成長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繫起來,從小樹立自己與小樹共成長、與祖國共成長的少年志向;學校的七彩小菜地是孩子們動動手、出出汗,親近泥土的綜合實踐樂園,也是實施五育並舉的陣地之一,孩子們通過實踐勞動,體會勞動的辛苦,收穫勞動的快樂;學校開展連續九年的播種節,讓孩子們親近自然,親近綠色,通過親手種植蔬菜,體會勞動的美,感受勞動者的繁忙與勞碌,享受勞動者的快樂與幸福,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三是注重學生創造性勞動的培養。「在勞動中創造」是習近平勞動觀的理論精華,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繼承和發展。實踐中,可以將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機融合,讓學生腦體齊動,邊勞動邊思考。如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的的課程——「小小創客中心」,立足提升孩子們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讓孩子們了解科技創新和科技探索同樣是一種新型勞動,它將擁有改變世界的超強能力。
四是打造專業高效的教師隊伍。要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強化全體教師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提升實施勞動教育的專業化和自覺性。人大附小教師團隊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的團隊,十五年前曾創造學校整體搬遷的奇蹟:99名老師連續7天整理全部「家當」,後又歷時7天,在三伏酷暑中清掃新校舍,拓荒清理23000平方米。15年來,人大附小搬遷精神即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始終鼓舞著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政府互聯互通的教育生態系統
勞動教育的場域包含學校、家庭與社會(社區),勞動教育的內容包含自我服務、社會服務、職業體驗,勞動教育實現的方式有學科滲透、專門學習、實踐活動等。要使勞動教育真正取得實效、高效,光靠學校一方的工作遠遠不夠,應努力建構學校、家庭、社會、政府互聯互通的勞動教育生態。強化綜合實施,加強政府統籌,拓寬勞動教育途徑,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協同育人大格局。社會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家庭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學校的課時有限,學生在校時間也有限,必須把勞動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這也是每一位家長必須承擔的責任。學校要發揮宣傳引領指導作用,通過家長會、家長委員會、學校公眾號等渠道,統一思想,讓每個家庭都重視學生勞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根據學校設立的勞動技能清單,逐年進行培養,定期進行展示和評價。
人大附小特別重視「家校社」三方聯動,在家校合作方面,學校已實施兩年的「家風建設年」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舉措,引領家風建設,以家風促班風,以班風促校風的措施形成了風氣培育的良好局面。在本次「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特別設計了《家庭親子「戰疫」指導》,將家庭勞動教育位列其中,將勞動教育與遊戲闖關相結合,細化難度係數逐步升高的「七星」勞動等級,將在「五一」勞動節開展「線上勞動大比拼」活動。在社會實踐方面,人大附小從1997年開始,創設了不同年級的德育實踐活動,每學期都組織學生分年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一年級航天城職業體驗,二年級挖紅薯、拋花生,三年級採摘,四年級拓展,五年級研學,六年級野炊,打造了「全員參與、團隊競爭、自我實踐、自我感悟」的德育特色。今後,學校力爭獲得社會各方面更多資源支持,多渠道拓展實踐場所,組織學生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在做事裡面求學問」比「專靠聽來的學問好得多」,這裡的「做事」就是親身實踐。人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就是勞動,將勞動教育理念滲透、貫穿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有助於勞動教育的生態環境,使勞動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自覺參與勞動、熱愛勞動,逐步成長為勞動「小達人」。
建立從低到高、全面貫通的評價體系
學生成長質量需要評價,勞動教育的效果通過評估才有說服力。要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勞動意識和技能的評價是一個新的領域,也是評價中的難點,如何做到客觀公正,既有激勵性又有說服力,是學校在考評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制定含有勞動素養內容的小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手冊,最好將其納入原有的學生素質評價體系,而不是單獨建立勞動素養評價表。評價主體應是多元的,包括教師評,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到高年級還可以包括社會評價。評價方式採取過程性、發展性、行為性評價相結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小步走、及時性、靈活性的評價,適當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評價,如照片、視頻、網絡評價等,鼓勵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積少成多。
二是在學校和班級內採取階段競賽式評價,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學校內部根據一段時期內重點培養的技能要求,採取「比一比」「露一手」等方式,為學生展示自己學會的勞動技能搭設平臺。學校從1989年開展了小學生質量綜合評價工作,學生評價的七個要素中就有「勞動技能」評價要素,除自評外,還有家長參與評價,家長按時將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況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為家長明確勞動培養目標,為學生明確勞動技能發展目標,便於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每月一次的評價,提升了勞動意識及勞動本領。
三是建立大中小學貫通的評價系統,高一級學校應能在系統中了解掌握學生在原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包括勞動素養的情況,便於對學生進行上下貫通的培養。
作為勞動意識啟蒙的重要教育機構,中小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階段,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因此我們要找準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著力點,用勞動教育築牢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石。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