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分,這是《親愛的自己》播出大半後的豆瓣評分,對於有劉詩詩、朱一龍這樣的頂級流量明星加持,以及導演丁黑和編劇蘇曉苑繼《那年花開月正圓》後再次合作這樣的班底來說,該劇的表現只能說非常一般,並且自播出以來爭議不斷。一種聲音認為該劇貼近現實,將大城市青年打拼的艱辛描繪得真實而貼切,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另一種聲音則認為,編劇似乎缺少真實職場體驗,販賣焦慮,情緒過於消極。
「這部劇不爽,也不夠甜,作為編劇我很抱歉。」今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編劇蘇曉苑表示,其實生活遠比電視劇呈現的還要殘酷,很多年過30的人都面臨著壓力甚至危機,「我相信優秀的30+,不會被生活壓垮,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還會去熱愛它!」
「你寫的什麼呀?怎麼能這麼喪?」
《親愛的自己》一開篇就反常規。男主陳一鳴本是公司意氣風發的金牌策劃總監,為了保護下屬不被公司開除,被套路裸辭後,卻在重新找工作的路上受盡冷眼,剛剛30歲的黃金年齡,竟被嘲諷「年齡偏大」。
陳一鳴失業這條線,劇中持續了2個月,通過10多集來表現。這個情節也遭到不少觀眾質疑:為什麼這麼喪?蘇曉苑也在微博上表示:「看著一鳴一天天憔悴,我也是一天比一天焦慮,甚至感覺窒息。如果寫這劇的是另外一個編劇,我也一定會衝著她大吼:你寫的什麼呀?怎麼能這麼喪?」蘇曉苑坦言,其實當初在創作的時候自己也在猶豫,要不要走不斷滿血闖關、升級打怪的路子?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貼近生活,貼近現實。
《親愛的自己》劇照
在她看來,生活遠比電視劇更殘酷,創作這部劇的初衷也不是要讓觀眾忘了生活的苦。「這部劇不爽,也不夠甜,對於想在屏幕前放鬆一下,打發下時間的觀眾來說,這個劇可能不是他們喜歡的,作為編劇我很抱歉。」
劇本靈感來自「人生贏家」的困惑
蘇曉苑告訴記者,這部劇之前曾暫定名《三分之一危機》,寫這個劇本的緣起,是她2016年在北京和好友的一次聊天。這位好友是北大碩士、在北京有幾套房、任職於上市公司中層崗位的女性。在很多人眼裡,這已經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了,但她的內心中仍然充斥著對未來的不安,對現狀的不滿,對職場的困惑,對情感的茫然。
蘇曉苑說,作為多年的朋友,她非常理解甚至感知到朋友的這種感受絕非矯情。「30多歲,人生已過三分之一,職場也差不多走過三分之一,事業走向大體定型,目標終點也隱約可見,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同事。稍不留神就會出問題,危機隨之而來。」
《親愛的自己》劇照
和朋友這次交流後,蘇曉苑有了創作衝動,並搜集素材開始寫作。導演丁黑在看過成稿後表示,希望這部劇的底色是溫暖而明亮的現實主義題材,因為對這些30多歲的年輕人而言,每一次危機都是走向更好的自己的歷練,最後集思廣益,就有了現在《親愛的自己》的劇名。
對於《親愛的自己》這個片名,蘇曉苑解釋,希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他人,做好不完美的工作,擁抱不完美的生活,然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正如該劇製片人徐捷所說,希望能夠通過這部劇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鼓勵和引導觀眾忠於自己,善待他人。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