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藍字,關注我們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雙方大打情報戰,互相破譯對手電報密碼,令人防不勝防。美軍情急之下想出奇招,把29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招進部隊充當譯電員。他們開發的密碼,日本人極難破解,緊急情況下可以用明語直接通話,反正日軍就算監聽到了也聽不懂。
「風語戰士」並非美軍的專利,其實我軍也有,而且歷史更早。抗戰時期,新四軍就曾有意識地用一些溫州籍的戰士充當通信兵。五裡不同音的溫州話十分複雜,公認是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戰場緊急情況下用溫州話明語呼叫,往往令監聽中的日軍茫然無解。
數十年後,這種利用方言傳遞戰鬥信息的手段,在老山前線再次出現,使用這一戰術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硬骨頭六連」。
1984年夏,南京軍區陸軍第1軍奉命開赴老山,當地群眾中到處都在說「賀龍的部隊來了」。經過短期適應性訓練,1軍部隊於12月進入陣地,接替老山防務。
越軍重兵把守的138號高地(即小尖山)及其相連的3號無名高地火力點密布,對我軍威脅很大,1師1團2營6連硬是搶來了「拔釘子」的任務。
針對小尖山地形複雜,暗堡密布,易守難攻的特點,團裡決定採取「小群多路,秘密摸進,精兵奇襲,出奇制勝」的戰術偷襲小尖山,以6連1排為主,加上4連的一個排,組成4個突擊隊,負責攻佔負4號高地;6連3排負責攻佔138號高地主峰。全連其他分隊負責火力支援和後續增援。
四個突擊隊中,以第一突擊隊任務最為艱巨,全連官兵紛紛要求參加,最終挑選出16名勇士組成突擊隊,他們是:林祖武、王健、秦德本、秦志榮、劉亮華、陳剛、王建新、雷鳳鳴、朱勇、田培芝、荀為民、金德榮、章曉松、李代林、陳國平、魏躍輝。
16勇士出徵前合影
這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小尖山16勇士。不過,臨戰之前隊伍中又補充了衛生員歐陽林和戰士邱訓華兩人參加戰鬥,因此確切地講應該是18勇士。
性格剛烈的朱喜才是6連第29任連長,膽大心細、智計百出。他帶領班、排長及戰鬥骨幹多次抵近偵察,分析敵情,決定以不同戰法逐個奪取這些高地。作戰方案得到了上級批准。
朱喜才
1軍部隊駐防江浙滬地區,官兵中操南方口音者不少。朱喜才靈機一動,在戰前臨時組建了一支上海話通信小分隊,專門負責戰場信息溝通。18勇士中的王健就是上海人,他在突擊隊中擔任通信員。
王健在入伍前曾獲得過上海長寧區青少年遊泳冠軍,之所以毅然報名參軍,是因為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事跡早已在他的心裡打下了烙印。他父親是電工,在一次高空作業中摔成嚴重腦震蕩,哥哥小時候發高燒燒成輕微痴呆,全家擠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裡。在親人最需要他的時候,他走上了血與火交織的戰場。
王健(左)在陣地上寫家書
3月8日凌晨,6連攻打小尖山的戰鬥正式打響。後方炮兵部隊按預案對小尖山之敵實施一分鐘火力急襲。18勇士突入敵陣,與敵展開了短兵近戰。
激戰中,王健用敵人聽不懂的上海話及時傳遞戰鬥信息,既快捷又保密。在向主峰發起衝鋒時,他的腿部被彈片擊中,動脈血管破裂,血流如注。簡單包紮後,王健繼續戰鬥,拖著一串血跡爬上了峰頂,以頑強的毅力斃敵7名。失血過多的他漸漸不支,在以漸漸微弱的聲音向上級報告了勝利消息後,被敵軍槍榴彈擊中,壯烈犧牲,戰後追記二等功。
王健
在13小時的激戰中,小尖山陣地落彈1萬餘發,6連連續打退越軍8次反撲,殲敵199人,繳獲輕重機槍6挺,火箭筒10具,衝鋒鎗11支,電臺2部,火炮2門,取得重大戰果。
此次戰鬥,6連共犧牲7人,包括小尖山18勇士中的突擊隊長林祖武、通信兵王健、火箭筒手金德榮、戰士秦德本、衛生員歐陽林,以及攻擊3號無名高地的副指導員謝關友和副班長謝曉富。
六連老山作戰犧牲的十位烈士
在160多天的老山防禦作戰中,「硬骨頭六連」奪敵2個高地,未丟一寸陣地,殲敵352名,俘敵1名,打退敵軍排至營規模9次進攻。全連共有46人先後負重傷,十人光榮犧牲,7人立一等功,16人立二等功,29人立三等功,又一次打出了王牌連隊的風採。
戰後,6連被總部授予「英雄硬六連」光榮稱號。在全軍部隊中,他們是少數兩次以上被最高層授予榮譽稱號的英雄連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