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如何做一個逍遙自在、身心健康又富足的人?
莊子在《逍遙遊》中談到了「有」和「無」這兩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他先說: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待」,即有所憑藉的。
但是,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是要做到無所憑藉,即「無所待」。
所以說,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其實,這番話點透了幸福的真諦:真幸福並不是建立在外物之上,也不是給人炫耀之後得意、自滿,轉而空虛;真幸福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境界,是一種心靈富足的感受。
如何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呢?就要放下心中強烈的「小我」意識,放下虛榮心,放下「我執」,懂得順應自然的大道而行動,擺脫名利的束縛,不被萬相迷惑,就佛家所說的「無相」。
一個人,若是真正能夠做到這樣,才能領悟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估計有些朋友看到這裡,不禁要反問:聖賢也是人,他們就不吃不喝嗎?他們難道沒有物質需求嗎?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因為即便是老子、莊子、孔子這樣的聖人,他們也都曾經當過官吏,吃過皇糧,為了碎銀幾兩,他們也是需要先求生存再談發展、再談理想。老子做個周王朝的圖書管理員,孔子當過倉庫管理員,莊子早年也擔任過宋國地方的小吏漆園吏。
那麼,我們作為凡夫俗子,如何平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呢?如何做個逍遙的人呢?
莊子在《雜篇·盜蹠》中通過「知和」的口說道:「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均平,差不多,就是真正的幸福、福氣;如果有餘了,過多了,便成了禍害。物質多了,莫不是這樣,而財物多了,就更為突出了。
一般來說,老百姓都喜歡「年年有餘」,為什麼在莊子看來,「有餘」反而是禍患呢?這裡還要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有所待」,因為有所待,有恃無恐,人就會變得言行驕狂,繼而招致禍患。
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金玉堆滿房屋,誰也不能長久守住。富貴而又驕縱,定會給自己帶來禍害。所以說,大富大貴並不是好事,反而容易物極必反,演變成禍患。
莊子所說的「平」,蘊含著平凡、平安、知足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要知足常樂;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以後,要讓身心不那麼疲憊,對於欲望要適可而止。或許,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經常所說的「錢夠花就好」、「小富即安」、「小資生活」。
古語云: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因此,我們還需要記住老祖宗留下的另外一種俗語——「一不積財,二不積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不知足的人很多,得到了3000的工資,還要5000,還要1萬,還要3、5萬;得到了房子、車子、老婆、孩子、位子,依舊是互相攀比,總感覺自己不開心,反正就是永不知足。這樣生活,攀比又虛弱,只是活給他人看,自己卻身心疲憊,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老子告誡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莊子告誡人們:「平為福,有餘為害者」。
其實,他們都是在表達一個意思:知足就是福氣,多了就是禍害!朋友們,您覺得呢?我們該如何做個逍遙的人呢?莊子的那句話——平為福,有餘為害者,值得我們借鑑!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