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足就是福氣,多了就是禍害

2021-01-19 國學新導航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如何做一個逍遙自在、身心健康又富足的人?

莊子在《逍遙遊》中談到了「有」和「無」這兩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他先說: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待」,即有所憑藉的。

但是,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是要做到無所憑藉,即「無所待」。

所以說,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其實,這番話點透了幸福的真諦:真幸福並不是建立在外物之上,也不是給人炫耀之後得意、自滿,轉而空虛;真幸福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境界,是一種心靈富足的感受。

如何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呢?就要放下心中強烈的「小我」意識,放下虛榮心,放下「我執」,懂得順應自然的大道而行動,擺脫名利的束縛,不被萬相迷惑,就佛家所說的「無相」。

一個人,若是真正能夠做到這樣,才能領悟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估計有些朋友看到這裡,不禁要反問:聖賢也是人,他們就不吃不喝嗎?他們難道沒有物質需求嗎?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因為即便是老子、莊子、孔子這樣的聖人,他們也都曾經當過官吏,吃過皇糧,為了碎銀幾兩,他們也是需要先求生存再談發展、再談理想。老子做個周王朝的圖書管理員,孔子當過倉庫管理員,莊子早年也擔任過宋國地方的小吏漆園吏。

那麼,我們作為凡夫俗子,如何平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呢?如何做個逍遙的人呢?

莊子在《雜篇·盜蹠》中通過「知和」的口說道:「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均平,差不多,就是真正的幸福、福氣;如果有餘了,過多了,便成了禍害。物質多了,莫不是這樣,而財物多了,就更為突出了。

一般來說,老百姓都喜歡「年年有餘」,為什麼在莊子看來,「有餘」反而是禍患呢?這裡還要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有所待」,因為有所待,有恃無恐,人就會變得言行驕狂,繼而招致禍患。

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金玉堆滿房屋,誰也不能長久守住。富貴而又驕縱,定會給自己帶來禍害。所以說,大富大貴並不是好事,反而容易物極必反,演變成禍患。

莊子所說的「平」,蘊含著平凡、平安、知足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要知足常樂;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以後,要讓身心不那麼疲憊,對於欲望要適可而止。或許,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經常所說的「錢夠花就好」、「小富即安」、「小資生活」。

古語云: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因此,我們還需要記住老祖宗留下的另外一種俗語——「一不積財,二不積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不知足的人很多,得到了3000的工資,還要5000,還要1萬,還要3、5萬;得到了房子、車子、老婆、孩子、位子,依舊是互相攀比,總感覺自己不開心,反正就是永不知足。這樣生活,攀比又虛弱,只是活給他人看,自己卻身心疲憊,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老子告誡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莊子告誡人們:「平為福,有餘為害者」。

其實,他們都是在表達一個意思:知足就是福氣,多了就是禍害!朋友們,您覺得呢?我們該如何做個逍遙的人呢?莊子的那句話——平為福,有餘為害者,值得我們借鑑!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莊子》:摒棄貪念,知足的人生才能無憂
    一、《莊子》裡有句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我們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卻是沒有窮盡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欲望,必然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一些人明知如此還在不停地追逐欲望,這才是真的危險。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講過,現在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內篇》才是莊周本人所做,而《外篇》與《雜篇》則很像是多名作者的作品總集。《內篇》的內容講的玄而又玄,非常難以理解,而《雜篇》和《外篇》則在想方設法地將《內篇》解釋清楚。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莊子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無跡可尋的寓言和比喻。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文學價值較高。在說理方面則缺乏基本的論證。即使有,也是天馬行空式的口若懸河,雖然不乏一些思想的光輝,但總體上沒有基本的邏輯可尋。
  • 知足,是一個人最大的幸福
    在這個世間,沒有人會擁有無悔和完美的人生,上天十分公平,沒有給誰多,給誰少。但時常有人抱怨身世的不幸,抱怨機遇的渺茫,抱怨生活的艱辛。而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知足。知足,才是尋求人生快樂的唯一法門。
  • 莊子課堂《莊子.天下》十二:博大真人
    這也是「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取後就是隨嘛!莊子講,黃帝遊於襄城之野,迷路了,遇到一個牧馬的小童,問具茨之山,小童告之。又問怎麼為天下?小童說「鞭其後而已矣」。這個「鞭其後」和「取其後」,大家會通一下。什麼後了?我們要隨什麼?我們要以什麼為馬首是瞻?曰:「受天下之垢」。
  • 娶到這幾個生肖女進門,就是娶到了三生三世的福氣
    十二生肖中,有這麼幾個生肖女,自身福氣非常的深厚,也能庇佑身邊的人,誰若是能娶到她們,自然就是娶到了無窮無盡的好福氣,這份福氣也將會延綿三生三世。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弘一法師《格言別錄》7、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弘一法師《格言別錄》8、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弘一法師《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9、「習」是練習,「勞」是勞動。
  • 命運是知足的感召,富足是內心的豐盈!
    人能好命一輩子,其實,都是自己修來的福氣。人心不足常煩惱,人若得勢勿猖狂,黴運當頭百事喪。人如果不知足,心比天高,命就會比紙薄,事事有嫌棄,處處就會損福報。富不知足亦為貧,貧而務實也為富,命好不在上蒼的給予,而在於內心的知足。命運是知足的感召,富足是內心的豐盈!心有所想,事有所吸,心窮人則貧,心富人則貴。人不知足無福運,心不知足永久窮。
  • 莊子: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經典故事,莊周夢蝶。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卻不知故事背後的「道」。今天,我們通過解析「莊周夢蝶」,來讀懂《齊物論》。莊子的《齊物論》告訴我們: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 莊子: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莊子 (譯):聽說無為自在,寬宥對待天下,沒有聽說有為去治理天下。使天下無為自在,是恐怕天下人忘掉他的本性;使寬宥,是恐怕天下人喪失他的本德。天下人不忘掉本性,不喪失本德,那還用去治理天下嗎?
  • 佛教:為什麼「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原因在這裡!
    然而,有人卻對此提出了質疑,尤其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可以見到:「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現象。也的確如此,有人辛苦勞累一輩子,勤勤懇懇,本分善良,可到臨了卻並沒有享受多少福氣,直接撒手人寰;反觀生活中的一些惡人,一個個是逍遙自在,好不瀟灑,就連壽數也是長的令人羨慕,可謂是人生贏家。
  • 易中天解讀《道德經》:弱者生存的智慧,莊子思想退化就是阿Q
    大家最為熟悉的,也是比較重要的還是老莊之學,也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尤其對於一些文人雅士來說,他們推崇老莊派這種尊崇自然,清淨無為,不以物累遨遊天下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比較和風細雨,娓娓道來,它能讓你平靜內心,獲取沉靜的力量。但是,道家思想絕不是讓你因此消極頹廢,安逸到無所作為。道家思想,只是看似無所為,其實是無所不為。
  • 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那是因為心靈的不自由,要實現莊子嚮往的逍遙境界,就必須超越塵世功利,取消一切依賴。這種人莊子叫做神人至人和聖人。因為「聖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莊子看來,我們追求的那些東西,就是一堆無用的垃圾,我們恰恰被垃圾所包圍奴役,成為心的奴隸,而真正的自由的人生,要「物物而不物於物「。哲學家們說,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心靈的自由。
  • 易經中最經典的5句話,每天多讀幾遍,悟懂就是福氣
    易經一共64個卦,又有384個爻,看似紛繁複雜,其實64卦所有的智慧,其實只要5句話就能說清楚,只要我們每天多讀幾遍,自然就會慢慢融會貫通,悟懂了就是福氣。第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乾卦的金句,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天」指的是天道運行的法則,也是世間道理的存在。
  • 做到這四點的人,就是有福之人!
    福氣,用錢財買不來,用名利也換不來!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未必就是富裕成功的人,而是能做到這四點的人。-01-看淡物質,知足常樂 一個人,心無貪念,就能看淡物質,不攀不比,就能過得知足。在他們心中,錢多錢少,夠用就好,房大房小,溫馨就行。不貪圖名利,不看重錢財,身心清淨,無欲無求,自然就能活得輕鬆舒服。-02-懂得放下,活在當下 一個有福氣的人,永遠不會糾結瑣事,沉溺過去。他們明白,活好現在最重要。
  • 《莊子》:你的缺點,就是你最大的優勢
    一、那些被人們所遺棄的,不是人們無法辨別其真偽,就是看走了眼。眾人普遍認為一文不值,最沒有用的有時候卻是最有用的。在《莊子》裡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木匠在去齊國途中看到一顆被世人供為神樹的櫟樹,這棵樹大到可以遮蔽數千頭牛,粗有百尺,樹冠的高度接近山頭,七八丈以上才會長出分枝,當木料來用可以做十幾艘大船。來參觀這棵樹的人像趕集一樣絡繹不絕,但木匠卻看了一眼就埋頭趕路。
  • 莊子的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佛理還教會人們調節心境,「忍辱」就是很好的例證。它並非要求人們「忍受屈辱」,而是告知應透過現象,看到施與者正遭受著自身的執念和痛苦,從而悲憫人性、擴展胸懷。道家的莊子,最著名的那隻鯤鵬,「不知其幾萬裡也」,還有夢蝶,不知做夢的究竟是莊子還是蝴蝶……感覺仙氣十足,「逍遙」得太不真實。
  • 快樂、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太精闢了
    所以,多善待自己身體吧,累了就放慢腳步,晚上早點睡,不要拿生命換錢,身體零件不但貴,而且還很難配,再多錢也買不到。人生,沒有來生,來世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生命僅有一次,無法重來。人這一生,求什麼大富大貴,什麼身價百倍,只要家庭和和睦睦的,只要生活平平靜靜的,只要身體健健康康的,心中無煩惱,身上沒病痛,就是最幸福的事情!金錢不如感情耐用,健康勝過一切財物。活著,就是最大的福氣,快樂,就是人生的目的。
  • 莊子·齊物論:是非是什麼?面對它,凡人喜歡沉醉,聖人超然不辨
    莊子講到了,古時最高智慧的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宇宙的認識,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宇宙一開始什麼東西也沒有,這是最至善至美的答案了;二是,宇宙一開始就有事物,但是沒有邊界,也就是無窮大的意思;三是,宇宙一開始就有邊界,是一個有限宇宙。但沒有是非的區別,也就是說,天地未分,還是混沌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