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百年孤獨》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習慣了分離,看多了世間百態,一直陪伴我們的只有自己,這樣看來,死亡倒不是件孤獨的事情。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這八個字貫穿了全文,戳痛了無數人,也是《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作者用他的方式,以布恩迪亞家族為中心,向讀者講述了這個"孤獨"家族的故事。
1982年該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它為讀者展開了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帶給了人們很多震撼。圍繞書本的主題"孤獨",我們展開今天的討論。
故事講述的是布恩迪亞的家族史,書中融入了很多神話傳說和宗教典故,所以這本書屬於魔幻現實主義風格。
外國小說有一個特點,就是名字很難記憶,尤其是這種關於家族的小說,書中人物太多,想要全部記憶著實困難。也許在讀前50頁的時候,你都沉浸在記憶名字,或者是搞懂人物之間關係之中,有暈頭轉向的感覺也不足為奇,但故事讀到三分之一處,你會發現這本書的魅力。
書中的內容也很巧妙,時間輪迴、命運、因果等詞,在書中都有體現。布恩迪亞家族成員名字類似,命運也很類似,就像是一個循環的圓圈,沒有人能脫離。書中設置的這些"怪圈",也和拉丁美洲的歷史背景有關。
封閉、落後、貧窮,這些是百年來拉丁美洲的代名詞,作為世界上最晚開發的地區之一,"孤獨"也是這裡很多民眾的常態。《百年孤獨》以這裡為背景,將現實與虛幻結合,構建了一個獨立的"宇宙"。
從書名可以看出,這本書中寫了大量關於孤獨的故事。例:布恩迪亞"不管那姑娘怎樣努力,他都愈加沒有反應,愈覺孤獨異常";梅爾基亞德斯"隨著時間流逝,兩人之間的交流日益困難,他最終被丟下孤獨一人"。
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人生,從開始到結束,都離不開"孤獨"二字。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一些事情,也只是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孤獨。那麼如何擺脫孤獨呢?
生活中常見兩個極端,一個孤獨的人去喧囂之地找尋快樂,等慶典結束,他的失落感會成倍增加。還有一種人一直待在自己的小角落中,不停地重複"我很孤獨",漸漸地陪伴他的只有孤獨。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有孤獨感,做什麼能讓自己的孤獨感抵消。書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主人公用自己的方式排解孤獨,也許是做手工,也許是找個孤獨的人互相陪伴,這本書中有很多抵抗孤獨的良藥供你選擇。
阿瑪蘭妲用縫製衣服緩解孤獨,白天縫紉,晚上再拆開。奧雷裡亞諾上校喜歡鑄造小金魚,每當做好25個,他就會把這些小魚融化之後重做。還有故意把家中弄亂,好讓自己有事可做的五代。這些看似"不正常"的行為,其實就是他們排解孤獨的良藥。我們也一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孤獨症解藥。
這本書講的是"孤獨感",但也有"宿命論",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主要體現在重複的命運。在作者看來,輪迴面前每個人都很弱小。就像布恩迪亞家族無法逃避死亡的命運,我們也無法逃脫孤獨的命運。孤獨本就是我們生來具備的,這不是"詛咒",而是"恩賜",讓我們明白,自己才是宇宙的主角。
放眼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有種在讀《紅樓夢》的感覺,但這兩本書的差別也很大。相比較《紅樓夢》的格局更大一點,故事不局限於賈府,而是涉及到了社會上的方方面面。而《百年孤獨》雖是以拉丁美洲文化為背景,但範圍只在布恩迪亞家族。
現代人有一個通病"無病呻吟",其實很多時候孤獨感只是內心戲,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有義務要一直陪伴你的。所以,怎樣去和孤獨作伴,是我們所有人的課題,是直面它,還是躲避它,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這本書無疑是20世紀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很多作家都有推薦過,莫言的寫作風格也深受這本書作者馬爾克斯的影響。
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他們孤獨的方式不同,釋放孤獨的方式也不同。文中也有壓抑的地方,但作者在最後寫到"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界,絕不會有出現在世界上的第二次機會",作者在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孤獨是我們可以遠離的,我們不能被它折磨。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很讓人著迷,越讀越上癮,就像是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幫助你撕開百年前一個家族的外衣,看清楚這背後的真理。
當家族中一代又一代被推上命運輪盤的時候,看著他們最後的結局,心中難免悲傷。是時代的捉弄,更是命運的玩笑,這孤獨遠不止百年。
英國雜誌《瓦撒非利》曾對多個國家的作者進行調查,發現在過去的25年中,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百年孤獨》。這本書也影響著中國文壇,莫言、餘華、高曉松等,都稱讚過這本書,李誕更是說過這樣一句話"讀了《百年孤獨》,自己一個字也不想寫了"。
文字是有溫度的,每字每句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都灌入了情感。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人,那麼不妨在深夜打開這本書,看一看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或許你能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