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曾擁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償還。"——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我來說,讀的時候有些過早了。我的母親是位很愛讀書的人,關於我中小學時期的全部記憶,現在僅剩的大概就是每周末雷打不動被母親帶著去圖書館的時光。
母親不拘束我看什麼類型的書,童話也好,名著也罷,甚至包括各種青春疼痛文學她都不會做出特別限制,在她看來只要不是單獨沉迷某一類型的小說,那麼博採眾長對於增長個人閱歷來說是很合適的。
因此我看《百年孤獨》的時間很早,大概在小學末期跟初中剛開始那段時期,而這卻是一本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無法讀懂的書籍。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憑藉《百年孤獨》摘獲諾獎桂冠,被譽為20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作品個人標籤強烈。
"孤獨"可以說是貫穿馬爾克斯作品的一個關鍵詞,這跟他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拉美處於一個封閉、落後的狀態,腐敗的氣息在社會中蔓延,這點可以從他作品的一個共同情節中就可以看出。
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總是會穿插著對於童年的追憶,並且這種追憶往往藏著著關鍵性的細節,這樣的橋段其實涉及到了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他通過對自我的反思以及對生活的孤獨感,來表達出當時拉美整體的社會環境,同樣也期望著得到改變。
在《百年孤獨》這一世界性的名著中有很多佳句,但其中有一句最為經典的語錄,僅僅16個字,卻寫盡了人生悲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這句話在全書中可以說是起到了一言道破全文真諦的存在,不論你擁有什麼,生命從來就是孤獨的。
加勒比海岸有一個名為馬孔多的小鎮,小鎮中布恩迪亞家族歷經了七代人的興衰。這原本是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鎮,但工業革命的浪潮湧入,外來文化的入侵,使得小鎮不得已發生巨變。所有一切企圖改變歷史進程的人類在歷史面前都上演著悲劇,就像布恩迪亞家族一樣,哪怕出現過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樣的英雄,同樣湮沒在歷史的灰燼中。
馬爾克斯筆下的孤獨是將人類置身在整個世界,整個歷史中的孤獨,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來時一無所有,去時同樣無牽無掛,哪怕生命過程中所創造的那些輝煌,同樣不屬於我們個人,而屬於全人類的歷史。
那我們要如何避免孤獨呢?孤獨這個詞本來就是個非常帶有主觀色彩的詞彙,有的人每天活在高光之下,呼朋喚友好不熱鬧,但他內心卻是孤獨的;有些人看似平平淡淡,每天按部就班生活,但他內心卻因為有自己的堅持而富足著。
拋開社會大環境不談, 一個人孤獨與否其實更多在於自身,如果你能拋棄過去或者當下的輝煌,更多地朝著還未到來的未來去看,去規劃,那你一定會更加充實;如果你將孤獨變成一種冷靜思考的享受,不去過分沉溺於歡呼的表象,那你也不會再牴觸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