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最經典一首詩,雖然是民歌,結尾兩句通俗而人人傳頌

2020-12-16 每天讀文史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這些詩詞往往深入人心,其中以唐詩最為著名,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其實早在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了對詩歌的創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首關於北國風光的民歌,它描述了一望無際、風景甚美,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敕勒人的北國草原,同時還表達了敕勒人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敕勒是生活在我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大草原上,住在蒙古包中,過著放牧的生活。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遊牧般的生活,敕勒歌就是敕勒民族當時放牧時所唱的歌,也是他們美好生活的見證,這首歌原先是敕勒民族用自己特有的語言鮮卑語所唱的,後來被翻譯成了漢語,最後成為了千古絕唱《敕勒歌》。

《敕勒歌》最早出自我國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高歡的筆下,他是鮮卑化的汗人,是東漢的權臣,北齊王朝的奠基人和創始人。公元546年高歡再次領兵攻打玉璧城,當時守城的將領是西魏大將韋孝寬,雙方在城牆內外各推一座土山,一場苦戰在所難免,史稱"玉璧之戰"。戰爭持續了將近一年,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最後因高歡生病被迫撤兵。在撤退的途中有謠言說高歡死於韋孝寬的箭下,但是怕軍心不穩定,所以高歡命令斛律金作《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首先"敕勒川,陰山下",敕勒族生活的草原在陰山腳下,作者開門見山,直接描繪了自己家鄉的美麗景象,勾畫了北方的自然特點,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草原的雄偉壯闊,認識了敕勒民族勇敢善戰的一面。

然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空就像用氈子做的圓圓的大帳篷,罩在整個草原的上方。作者又再次重點描繪了敕勒民族最為典型的遊牧特點,在這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大草原上,藍藍的天空像圓頂的大帳篷,萬裡無雲,敕勒民族就生活在帳篷下面。

最後結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藍色的的天空下,是綠油油的草原,在微風吹動的草原上隨處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一幅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景象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這也是全詩的核心,正是這樣一幅風景美麗的家鄉,使戰士們的思念家鄉之情得到了緩解,描繪出一幅生活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是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族歌曲,更是千百年來的千古名句。選自《學府詩集》的《敕勒歌》,被譽為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之作,時至今日我們都在歌頌和讚美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全詩具有豪邁的風格,一望無垠境界,雄偉敦厚的音調,語言明白易懂,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7個字,但是卻每個字都是精髓,將浩瀚無垠的草原展現的淋漓盡致,好像我們閉上眼就能看見美麗富饒的大草原,心中無比純淨。

相關焦點

  • 魏晉文人樂府與南北朝民歌
    魏晉樂府,文人不用古題,自擬新題制詞,文人樂府詩開始逐漸與音樂相分離,三曹、建安七子以及眾多名士用樂府舊題所寫的樂府詩,大部分都是不入樂的作品。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嶽飛將軍最經典的一首小詩,一反其詞的激昂悲壯,讀來滿滿好心情
    文|丁十二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能文能武的大英雄,他們戎馬一生,徵戰南北,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其中尤以民族英雄嶽飛最為大眾所熟知,一曲《滿江紅》傳頌千古,至今讀來依然慷慨激昂、血脈膨脹、豪情萬丈。
  • 岑參最經典的一首詩,結尾是千古名句,卻很人留意到開頭的美
    岑參最擅長的是邊塞詩,塞上風光如「北風捲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黃入天」;戰爭景象如「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俱都用語出奇、氣勢豪邁、情辭慷慨。也偶有「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親切平易之句、還有「盛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的消沉之語、甚至還有「枕上片時春夢裡,行盡江南數千裡」的溫軟詩作。語言之變化不可謂不豐富自如。
  • 王勃的一首送別詩,僅有40字,卻有兩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然後互相贈詩寄語,互道珍重,依依惜別。與送別相關的詩歌,從《詩經》就開始出現了,到南北朝有了較大的發展,專門寫送別的詩歌,漸漸多了起來。到了隋朝,有一位無名氏寫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未歸。」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隨風飄舞,不論東西。送行的人們,為了表達挽留之情,把柳條都折盡了。今天一別,不知道何年何月,你才能回來呀?
  • 李白最肉麻的首詩,光明正大吹捧楊貴妃,開頭兩句被人們傳頌千年
    李白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但李白的詩依舊受人追捧,獲得了無數人的讚美。李白的一生中,創作了太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而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白寫過的一首很肉麻的詩。李白最肉麻的首詩,光明正大吹捧楊貴妃,開頭兩句被人們傳頌千年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這一天,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賞牡丹花,唐玄宗是個興致很高的人,他也想要讓愛妃開心,於是便說道:「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
  • 謝朓一首抒情小詩,帶有南北朝民歌的氣息,雅俗結合清新雋永!
    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帶著很明顯的民歌氣息,有著更強的表現力,看似寫得很簡練,可是讀來讓人卻是讚嘆不已。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文/顧無【引觴漫談】今天來看元好問的一首詩,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最早知道元好問是從哪一首詩詞或者文章開始的呢?「自然」是屬於道家哲學的範疇,從春秋戰國時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變得空前廣大,魏晉風流的一個關鍵因子便是「自然」,也就是真性情的流露。詩中有真情實感便足以動人,所有的雕飾都是冗餘罷了。這樣的觀念一直影響著後世,與相對立的儒家觀念並存於世。
  • 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網友:學歷越低,魏晉南北朝越美好
    不過也有人說喜歡魏晉南北朝,老師問為什麼,那個學生就說:「因為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名士放蕩不羈,婦女能頂半邊天」,而他的話也引起了一干人的深思,而這個人的言論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叫好,說紛紛嚮往魏晉南北朝和民國時代。
  • 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更加黑暗混亂?
    其中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並稱為中國三大亂世,而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相較於春秋戰國,多了胡漢之爭,在內容上更為複雜,牽扯麵更大。那麼這兩個亂世究竟哪個更混亂呢?答案是魏晉南北朝,原因有以下幾點:魏晉南北朝的時間跨度更長,亂世維持的時間更久。
  • 他名不見經傳,憑藉一首詩名垂青史
    四句為一首的詩,每一句五言或者七言,偶然也會有六言,被稱為絕句。那麼這種體裁的詩為什麼被稱為絕句呢?絕句的絕字又是什麼意思呢?詩歌想要表達完成的概念,必須依靠多句寫成。中國的詩太多了,哪怕是知名詩人的詩,窮極一生,也很難讀完。而且還有許多人,雖然不出名,但是憑藉一首詩,能名垂千古,也算是很幸運了。今天這位詩人就是如此。這位詩人名字叫金昌緒。他是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生平不詳,唐臨安州市人。他今僅存詩一首,收錄於《全唐詩》,後人的唐詩選本中也多選取了。
  • 實高經典 | 魏晉南北朝詩:七哀詩三首·其一
    這兩句寫社會的動亂。詩人正是在這種動亂之中離開長安的,這裡交代了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裡點出詩人離開長安以後的去向。「復」,值得注意,這說明詩人的遷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八百萬人入關,詩人被迫遷移到長安,此時為了避難,又要離開長安。
  • 白居易很經典的一組詞,學生時代人人必背,27字寫盡江南溫柔繁華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動亂頻仍,曾經發展落後,甚至是被視為蠻夷之地的江南逐漸的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政權中新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乃至於政治中心。 從此,江南水鄉的魅力,才慢慢的被北方世人所知,成為當時許多人追求和迷戀的對象。 隋煬帝下江南,想必也是因為江南有一些特性,是他無論如何割捨不下的吧。
  • 杜牧最落魄一首詩,通篇句句經典,最後兩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唐詩歷來被人們所喜愛,裡面也是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佳作,更是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言;另外唐詩也是極其豐富裡面各種各樣題材的詩作都有,無論是愛情詩;還是友情詩;以及描寫自身遭遇的詩作,那都是比比皆是。唐朝的詩人悲慘的詩人,那也是比比皆是,很多的詩人他們一輩子也是鬱郁不得志,例如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他就一輩子顛沛流離,始終也沒有機會,這也使得詩人最終時常是流連於那聲色場所。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令他寫下了無數感人肺腑的詩作,而且他的詩作除了很傷感之外,其中有一首還無比的落魄,那便是他的這首《遣懷》,這首詩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劉禹錫一首弦技之作,開篇的疊字句出神入化,最後兩句渾然天成
    四川民歌很有特色,儘管看似粗獷,但是情感細膩,劉禹錫非常喜歡四川的民歌,所以他把民歌結合到詩歌裡,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他的組詩,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誕生,那麼在這組詩中,有一首可謂是弦技之作,也就是其中最後一首,通篇寫得很有趣,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感情真摯,後兩句10個字讓人回味無窮!
    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王維很經典的一首詩,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是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作品,在後世也有很深的影響力。詩文很短,只有短短4句20個字,然而與友人分別時那種萬分悲傷的感覺,卻讓人回味無窮。讀過這首詩之後,大家一定發現了這首詩寫得真的非常直白,在開篇的第1句他就已經指點主題,並且交代了事情所發生的地點與時間。而厲害的地方就在於雖然交代的非常直白,但是卻並沒有給人一種非常突兀的感覺,相反這首詩更加生動,情緒也更加富有感染力,似乎要將人帶進那個詩中的世界一樣。
  • 周一良:學習魏晉南北朝史,最好先讀郭、範、翦諸老通史的魏晉南北朝部分
    僑州郡縣與土斷,是南朝歷史上的特殊現象,為此前和此後各歷史時期所無,研究魏晉南北朝史需要注意。人,是指活躍於當時歷史舞臺上的是那些民族。這個問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突出。中國雖然始終是多民族國家,在封建社會各個歷史時期中,各少數民族建立獨立的地方政權,如此之多的,卻僅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於這個時期的漢族以外各族,北方塞外過著遊牧生活的,先後有柔然、高車、突厥。
  • 陸遊最值得背誦的一首詩,通篇都是經典,最後兩句震鑠古今
    中唐詩人張籍,為了能寫出和杜甫一樣好的詩歌,便將杜甫的詩燒了,拌上蜂蜜,每日吃上三大勺。還有北宋以黃庭堅等人為首的「江西詩派」,也是奉杜甫為「詩祖」,可見杜甫的影響力有多大了。歷朝歷代學習杜甫的詩人不在少數,如論最成功,最像杜甫的應該算是南宋的陸遊了。
  • 讀一首詩劉禹錫《竹枝詞》,讀到「東邊日出」句,縱使無情也動情
    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見巴蜀人民口頭傳唱的民歌《竹枝詞》,俚俗且難以聽懂,於是效仿屈原的做法,在原有的曲譜上填新詞,變俗為雅,創作了《竹枝詞九首》。從此就有了新竹枝詞,將民歌變成詩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人這樣評價他:"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竹枝詞,採用七言絕句的形式,但又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詩,不是用於表達個人感情,而是描寫當地鄉土風俗和男女愛情。
  • 魏晉到底指的是哪一個時期?南北朝為什麼叫魏晉南北朝?
    很多人搞不懂「魏晉南北朝」的朝代順序,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內政權更替太過於頻繁了,其實,理清楚了就很簡單的。 一,「魏晉南北朝」裡的魏,指的是曹操之子曹丕建立的「曹魏」,並非後面南北朝時期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