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十個故事,感懷魏晉名士風骨

2021-02-23 大道知行

《世說新語》成書於南朝劉宋年間,作者是當時的臨川王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近三百年間,上流社會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聞軼事,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傳世名著,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對這本書推崇備至。

魯迅稱《世說新語》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馮友蘭也把《世說新語》當作「中國人的風流寶鑑」,而大翻譯家傅雷對此書更是愛不釋手,他在寫給傅聰的信裡說:「你現在手頭沒有散文的書(指古文),《世說新語》大可一讀。日本人幾百年來都把它當做枕中秘寶。我常常緬懷兩晉六朝的文採風流,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高峰」。

《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特立獨行的人物和精彩紛呈的故事,讀之如行山路,移步換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今日知行君選錄了《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十個小故事,與大家一起感懷古人的「方正」氣度。「方正」即正直,「方正」篇主要記載名士們在言語、行動、態度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正直品質。

故事一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寔(東漢時期官員、名士)和朋友約好一同外出,約定中午出發,到了中午,朋友沒有來,陳寔於是獨自出行了,走之後,朋友才趕到。當時陳寔的兒子元方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來客問元方:「令尊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久不見您來,已經走了。」那位朋友非常生氣,說:「真不是人呀!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扔下別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跟家父約定中午走,到了中午還不來,這就是不守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人家的父親,這是不講禮貌。」那位朋友聽了十分慚愧,就下車來招呼他,元方掉頭回家去,連看也不看一眼。

感悟:言而有信,是每一個人都該堅守的原則之一,就這一點而言,陳寔的朋友無疑是理虧的一方;當著對方的面指責對方的家人,這顯然有失禮貌,何況指責本身就站不住腳,陳寔的這位朋友活脫脫一副無理取鬧的模樣,也難怪年幼的元方不想搭理他了。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對方,對方自然也會尊重你;而如果你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就不要太期望別人把你擺在尊貴的位置上了。很多人都責怪別人對自己無情、冷漠、無禮,但這時應該更多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態度和做法,如果自己不對,又怎能苛求別人呢? 

故事二

原文:夏侯泰初與廣陵陳本善。本與玄在本母前宴飲,本弟騫行還,逕入,至堂戶。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雜。」

譯文: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廣陵郡人陳本是好朋友。一次,陳本和夏侯玄在陳母面前喝酒,陳本的弟弟陳騫從外面回來,逕自進入廳堂之內。夏侯玄於是站起身來說:「可以與人以禮相交,不可以違禮雜處。」

感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只有知節懂禮,也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想要優雅和風度,首先要和蠻橫與粗魯斷絕關係。夏侯玄雖然和陳本關係很要好,但他並沒有因此縱容陳本弟弟的粗魯和失禮,這是他的堅守和原則,不因個人關係的親疏發生任何的轉移和改變,丁是丁,卯是卯,凡是牽扯到為人原則的事情,不含糊,這是一種態度。

故事三

原文:和嶠為武帝所親重,語峙曰:「東宮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還,問何如,答云:「皇太子聖質如初。」

譯文:和嶠(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大臣)被晉武帝司馬炎所器重,司馬炎曾對和嶠說:「太子近來似乎有所長進了,你可以去看看。」和嶠回來後,武帝問他怎麼樣,和嶠回答說:「太子的資質同以前一樣。」

感悟:司馬炎知道太子生性愚笨,因此十分擔心他能否繼任王位,讓和嶠去觀察太子其實是想讓和嶠給他一些心理上的支持,司馬炎清楚太子並沒有改觀,但他肯定希望和嶠給他一個太子已經變好的消息,然而,和嶠並沒有說謊,最終在司馬炎的心頭澆了一盆冷水。

無疑,和嶠是一個有氣節和堅守的人,堅持說真話講實情,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和嬌說話的藝術,他並沒有說太子像之前一樣愚笨,而是說太的資質和從前一樣,但對太子的資質如何卻不做任何評判,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太子的資質如何司馬炎心裡自然清楚,和嶠的這盆冷水夠冷卻也沒有留下任何把柄和破綻,司馬炎自然也就無從苛責了生活中,我們堅持自己的主張和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為此和人針鋒相對,我們完全可以採取一種迂迴而間接的方式,委婉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主張。

故事四

原文:山公大兒著短帢,車中倚。武帝欲見之,山公不敢辭,問兒,兒不肯行。時論乃雲勝山公。

譯文:山濤的大兒子山允戴著一頂便帽,靠在車邊。晉武帝想召見他,山濤不敢替他推辭,就出來問兒子的意見,他兒子不肯去。當時的輿論認為山濤的兒子勝過父親。

感悟:在山允拒絕了司馬炎的邀見後,山濤謊稱山允患有疾病這才使得山允「逃過一劫」,山允雖有自己的堅守,但不顧一切的處事方式卻值得商榷,山濤並非沒有正骨和傲氣,只是懂得以合理的方式保全自己,人需要堅守自己的選擇,但也需要智慧和通達。

故事五

原文:向雄為河內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劉淮橫怒,遂與杖遣之。雄後為黃門郎,劉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聞之,敕雄復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詣劉,再拜曰:「向受詔而來,而君臣之義絕,何如?」於是即去。武帝聞尚不和,乃怒問雄曰:「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雄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之君子,進入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臣於劉河內不為戎首,亦已幸甚,安復為君臣之好!」武帝從之。

譯文:向雄任河內主簿時,有件公事本來和他沒關係,可是郡太守劉淮大為震怒,對向雄施以杖刑並將其革職。後來,向雄任職黃門郎,劉淮任侍中,兩人雖在同一部門,卻從來不說話。晉武帝聽說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復兩人的關係。向雄不得已,就到劉淮那裡,行禮後說:「我奉旨來你這裡,可是我們之間的恩義已經斷絕了,怎麼辦?」說完,馬上就走了。武帝後來聽說兩人還是不和,就生氣地問向雄:「我命令你與劉淮重修於好,為什麼還要繼續絕交 ?」向雄說:「古代的君子,按禮法舉薦官員,也按禮法貶黜官員;現在的君子,任用人的時候恨不得把對方抱到膝蓋上,罷免人的時候恨不得把人推進深淵。我沒有和劉淮刀兵相見,已經萬幸了,怎麼還能重修於好呢!」晉武帝聽後,就不再勉強他了。

感悟:觀察一個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怎樣對待一個對自己已經沒有利益可言的人,失去關鍵利益的糾纏,一個人不在需要掩飾什麼,這時候,最能看清人的本性和真情。


故事六

原文: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於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譯文:王含任廬江郡大守,貪贓枉法,聲名狼藉。王敦袒護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讚揚說:「我哥哥在郡內政績很好,廬江名士都稱頌他。」當時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嚴肅地說:「我就是廬江人,所聽到的和你說的不一樣。」王敦啞口無言。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卻十分但然,神態自若。

感悟:敢說真話是一種境界,敢於當著說謊者說真話是一種大境界,東晉阮裕評價何充說「卿志大宇宙,勇邁終古」。

故事七

原文:何次道、庾季堅二人並為元輔。成帝初崩,於時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庚及朝議以外寇方強,嗣子衝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會群臣,謂何曰:「朕今所以承大業,為誰之議?」何答曰:「陛下龍飛,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於時用微臣之議,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慚色。

譯文:何次道(即何充,晉朝重臣)和庾季堅(即庾冰)兩人一起受命為輔政大臣。晉成帝司馬衍駕崩後,由誰繼位還沒有定下來。何次道主張立嫡長子,庾季堅和大臣們卻都認為外來之敵勢力強大,嫡長子年幼,於是擁立司馬衍的弟弟康帝繼位。康帝登帝位後,會見群臣時問何次道:「我今天能繼承大業,是誰的主張?」何次道回答說:「陛下登帝位,這是庾冰的功勞,我沒有出力。當時如果採納了我的意見,現在就看不到眼前的太平盛世了。」康帝聽完,面有愧色。

感悟:何衝是誠實的,不自我標榜,是非功過任人評論,我自坦蕩無欺。康帝本想讓何充難看,看他怎樣狡辯,但何衝卻毫不掩飾,也不辯駁,將事情的真相告訴康帝,結果倒顯得康帝得勢不饒人,做事情要勇於承擔責任,不掩飾,不欺瞞,如果你坦蕩誠實,他人也會以一個公正寬容的心對待你。言辭立其誠,一個人的言辭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講誠信的人可能會一時掩蓋真相,但他卻很難欺人一世,一且被識破和戳穿,就很難立足,因為沒有人願意和虛偽狡詐的人相處。

故事八

原文:王述轉尚書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應讓杜許。」藍田云:「汝謂我堪此不?」文度曰:「何為不堪!但克讓自是美事,恐不可闕。」藍田慨然曰:「既雲堪,何為復讓?人言汝勝我,定不如我。」

譯文:王述調任尚書令時,調令一到便走馬上任。他的兒子王文度說:「你本來應該把這個官位讓給杜、許兩人。」王述說:「你認為我能否勝任這個職務?」文度說:「不是說你勝任不了,而是說克己讓人總是好事,禮節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說:「既然能夠勝任,為什麼還要謙讓呢?人家說你勝過我,據我看終究不如我。」

感悟:人要學會謙讓,但不能事事退讓,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自信的表現,也是敢於擔當、勇於挑戰的體現。一件事情,如果堅信自己能夠做好,就無需退讓,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即將做的事情負責。

故事九

原文: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譯文:註:樗(chū)蒲:出現於漢末盛行於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南風不競:事出《左傳》,這裡指的是南邊的玩家處於劣勢,即將要輸。

王子敬(即王獻之)很小的時候,曾經看一些門生在玩樗蒲這種遊戲 ,看出勝負後,便說:「南風不競(南邊的要輸)。」門生們聽完,輕視他是小孩子,就說:「你這個小孩子只是管中窺豹罷了,至多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個斑紋。」王獻之聽完,瞪大眼睛說:「比遠的,我愧對荀奉倩(荀粲,東漢名臣荀彧幼子);比近的,我愧對劉真長(劉惔)。」說完拂袖而去。

感悟:荀粲「簡貴不與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時俊傑」,而劉惔是「門無雜賓",王獻之的言下之意,即是說自己結識了一些目中無人的朋友,因此愧對荀粲、劉惔兩人,王獻之年齡雖小,卻一身正氣,他的拂袖而去,令人刮目。我們在評判一件事情和一個人時,應保持客觀公正的視角和立場,杜絕自以為是。


故事十

原文:孝武問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風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譯文:孝武帝問王爽:「你和你哥哥比起來怎麼樣?」王爽回答說:「輪才華,我比不上哥哥王恭,至於忠孝,我又怎麼可以輸給他呢!」

解讀:人可以無才,但不能無德;人可以讓才,但不能讓德。王爽雖然才華不比哥哥,但在忠孝等方面卻毫不含糊,這值得令人尊敬。《資治通鑑》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本文參考書目為《世說新語譯註》與《國學典藏:世說新語》轉載請註明。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讚支持哦!

相關焦點

  • 《世說新語》8個故事,感懷魏晉名士風骨
    《世說新語》成書於南朝劉宋年間,作者是當時的臨川王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近三百年間,上流社會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聞軼事,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傳世名著,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對這本書推崇備至。
  • 【美林漫步】《世說新語》8個故事,感懷魏晉名士風骨
    來源:唐詩宋詞元曲《世說新語》成書於南朝劉宋年間,作者是當時的臨川王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近三百年間,上流社會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聞軼事,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傳世名著,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對這本書推崇備至。
  • 描寫魏晉名士風流的《世說新語》是依據什麼完成的?
    原文作者丨寧稼雨摘編丨安也在《世說新語》所依據的藍本中,《魏晉世語》《名士傳》《語林》和《郭子》是主要而有代表性的四種。從這四種書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到人們對魏晉文人精神變遷的認識如何由淺入深、由模糊到清晰。《<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寧稼雨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5月。
  • 自然美的極致——《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
    ——杜牧《潤州》魏晉名士的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令歷代文人心馳神往。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流於世俗的氣質。而自然之色,山水之形,對於魏晉風度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魏晉「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士人不再關心朝廷政事,轉而尋求個人的解脫,自然山水便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
  • 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典型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奇特的故事,加上魏晉時期的小說缺少藝術的虛構色彩,使得其具有明顯社會氣息。直接為民眾提供了一個道德等方面的模範,這也是小說教育作用的重要體現。但是依舊不能忽略魏晉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典籍作用,魏晉小說在敘事方法以及人物刻畫上的探索,為唐傳奇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而《世說新語》便是當時影響較大的志人小說,其內容描寫以及語言特色都較為出眾,對後世的小說寫作影響深遠。
  • 紫金京昆群英會 | 滿颱風流人物盡顯魏晉風骨!《世說新語》"謝公...
    該系列的四折戲由《侯門》《舉將》《破局》《調箏》組成,以謝安為主線,郗超為副線,鋪展出一幅意味深長的魏晉畫卷,呈現出一派廟堂之上的魏晉風骨。《世說新語》原著往往僅用隻言片語就講完了一則故事,這就需要羅周對這一小段話進行合理擴充,將其豐富成有臺詞、有唱、有身段的一折戲。  然而,細觀《世說新語》之「謝公故事」這場演出,二者的相遇是那麼熨帖。無論故事情節的鋪陳、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出節奏的把握抑或人文精神的傳遞,都可謂異彩紛呈。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世說新語》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太尉郗鑑的女兒郗璿不僅知書達理,而且長得貌美如花,上門提親的人不少。郗鑑聽說丞相王導家子弟眾多,不乏品才兼備之人,一次向王導提出願結為親家,王導欣然允之,表示歡迎郗鑑來自己家挑選良婿,郗鑑忙安排人帶著重禮去王家選人。派去的人回報:「王府的公子個個俊美出色,只是見我略顯拘謹,然而在東床躺著一個袒腹男子,絲毫不搭理我。」
  • 駱玉明精講《世說新語》,過13個角度全景式解讀
    近日,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史名家駱玉明教授的作品《<世說新語>十三講》出版,該書通過13個角度,全景式解讀《世說新語》的世界,帶讀者領略個性肆意的魏晉風度。駱玉明教授近年來出版了《詩經·風雅頌》等多部廣受大眾讀者歡迎的通俗文學史作品。
  • 【老裴說史】以《晉書》《世說新語》記述的裴楷為代表看魏晉美學
    |請點擊綠標收聽音樂全文2486字, 閱讀約需6分鐘以《晉書》《世說新語》記述的裴楷
  • 《世說新語》主創分享會|關於「謝公故事」的十個問答
    崑劇《世說新語》之「謝公故事」精彩首演後,該劇主創團隊導演石小梅、編劇羅周、主演施夏明、周鑫與戲迷面對面,分享他們的創作心得。這也是由第三屆京昆群英會組委會、江蘇省演藝集團與新華日報昆蟲記戲曲工作室聯合主辦的「我們在藝起」國潮TALK系列活動之一。
  • 《世說新語》裡的那些成語,帶你走進魏晉風流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 李景琦:魏晉名士夏侯玄
    東晉袁宏作《名士傳》,把他和何晏、王弼列入正始名士(正始是魏帝曹芳的年號)。所謂「名士」,也稱「名流」「名勝」,是魏晉世族門閥中的領袖人物。一般來說,它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出身名門貴族。《三國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和《世語》說,宦官曹騰的養子,即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可見當時曹氏和夏侯氏實為一個家族。
  • 他看完《世說新語》後把他們畫了出來
    本周起,「重塑經典——丁小方的世說新語藝術特展」在八號橋藝術空間正式向公眾展現了這百餘件人物畫。圖說:廖昌永和丁小方展覽賞畫 官方圖竹林七賢若看了,要和小方一醉方休《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主要記述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兩百多年間,魏晉名士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
  • 《世說新語》中的經典小故事
    《世說新語》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比如孔融讓梨、陳太丘與友期、人琴俱亡等。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記載了東漢後期到魏晉期間許多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人物氣韻生動,躍然紙上,讓我們從中感受到魏晉風骨的風採。
  • 世家聯姻、貴族壟斷,從《世說新語》來看魏晉家族觀念
    《世說新語》被認為中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由南朝劉宋時代劉義慶編撰,全書內容豐富,共分為三十六門。書中所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社會場景,背後蘊含的美學,人倫之道都是值得我們為之思考的,而書中隱含著的魏晉時代世人的家族觀念便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內容。
  • 重溫「名士教科書」《世說新語》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下簡稱《世說》)是六朝志人小說的極品。胡應麟贊曰「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談,真致不窮。」魯迅則目之為「名士底教科書。」它不惟妙於文採,亦富於史料。唐太宗撰王羲之、徽之、獻之諸傳,所引軼事,幾乎無一字增減。此書唐時傳至日本,大受稱讚。江戶詩僧大沼枕山云:「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世說》傾倒眾生的魅力可見一斑。
  • 世說新語系列之六 舌尖上的世說新語 之 白羊肉
    上一篇我們講了鱸魚膾的故事,由於「蓴鱸之思「,張翰辭官離開洛陽回到吳中,可謂頂級吃貨,然而在世說新語裡面,還能找到不少令人驚訝的吃貨
  • 簡讀《世說新語》,四個故事包含人生百態,值得你我品鑑
    導語:要想了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風土人情,《世說新語》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這本書在南朝宋國年間成書,作者劉義慶記載了當時很多有名的文人以及他們的行事作風,語言詼諧幽默而不失文人風雅,這本書也常常為後人所稱頌。
  • 魏晉風骨,散到骨子裡的風流
    舉個例子。「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發坐床,箕踞不哭。」阮籍這行為有點刻意追隨莊子鼓盆而歌的嫌疑。因為世說新語還說他後來「因吐血,廢頓良久」,但這種行為很明顯就是對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生死觀和長幼尊卑秩序的挑戰。莊子言:「形變而有生,今又變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
  • 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天下人共同的老師,黃叔度到底是怎樣的人?
    ,可見還是很傲嬌而且頗有風骨的一個人。且周子居的事跡入《世說新語》「德行」、「賞譽」兩篇,其人在當時又頗具美名,從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能印證時人對周子居的看法,而《風俗通義》中「去喪即寵」的諷刺,大概率只是作者應劭的個人看法了。黃叔度黃憲,字叔度,和周子居是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