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2020-12-23 悅讀紋章

杜牧詩云:「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他出生於琅琊臨沂的王氏大族,幼年喪父,伯父王敦、王導都是東晉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在這種家族背景以及勢力影響下,王羲之從一出生就過上了尋常人無法企及的生活。少年時期的他被從叔王敦器重,可能由於家族的影響,再加上自身才華的出眾,朝廷公卿皆愛慕他的才能,多次召他擔任侍中、吏部尚書等職。然而,王羲之似乎很拽,對於人們仰慕的地位,他似乎並不為之所動,卻是十分灑脫地一再推託,這使得眾人對他更是仰慕。

說起王羲之的灑脫,他還有一怪癖,就是嗜鵝如命。有一老道人多次向王羲之求取文墨,都求而不得,後來老道人養了一群鵝,對王羲之說只要為他寫幾幅字就把鵝送給他,王羲之連忙不假思索地寫了字換來鵝。他有時候就是這麼一個恣意而可愛的人。而且據說他特別喜歡聽鵝叫,一次他聽說一老婦人有一隻善鳴的大鵝,便邀請友人一同前往。誰知那位老婦人聽聞王羲之要來,就殺了鵝做成菜來款待他,這讓王羲之難過不已,由此可見王羲之的真性情。

說起王羲之的灑脫,還有一段關於他的一段美滿姻緣的佳話。《世說新語》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太尉郗鑑的女兒郗璿不僅知書達理,而且長得貌美如花,上門提親的人不少。郗鑑聽說丞相王導家子弟眾多,不乏品才兼備之人,一次向王導提出願結為親家,王導欣然允之,表示歡迎郗鑑來自己家挑選良婿,郗鑑忙安排人帶著重禮去王家選人。派去的人回報:「王府的公子個個俊美出色,只是見我略顯拘謹,然而在東床躺著一個袒腹男子,絲毫不搭理我。」郗鑑很好奇,便到王府看這位袒腹男子,王丞相派屬下把人叫出來,正是容貌出色、風度翩翩的王羲之。郗鑑十分高興,立刻決定將女兒嫁給他。看來,郗鑑也很欣賞王羲之灑脫曠達的性情,才會選定這一「東床快婿」。這件事被載入史冊,「東床快婿」這一成語也沿用至今。

正所謂字如其人,正如其灑脫不羈的性情,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在書法上的成就與老師不無關係,那麼王羲之的老師是何高人呢?教授王羲之書法的是當時優秀的女書法家衛夫人,衛夫人師從鍾繇,而鍾繇又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蔡文姬的真傳弟子,所以那個留下濃濃古典美的《我生帖》的蔡文姬就是王羲之的祖師奶。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出自名流。當然,不僅如此,王羲之能有如此造就,還在於他的勤學苦練,刻意求精。為了練習好書法,王羲之在門前的池塘裡涮筆洗硯,經年累月之後池水盡墨,那個池塘也被人們稱為了「墨池」。後來,他的小兒子王獻之也是為了練字,染黑了十幾口大缸,父子倆都使得筆成冢、墨成池。

 王羲之書法上的代表作首推《蘭亭集序》,這部作品不僅書法藝術上直抵巔峰,而且其文學價值也不容小覷。

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王羲之與當時的名流顯貴齊聚蘭亭,當時謝安、孫卓等都在其列,他們一起遊山玩水,談詩論文,《蘭亭集序》是王羲之醉酒之後真性情的抒發。據說他酒醒之後看到自己的作品也甚是得意,摹寫幾次都達不到那種酣暢淋漓的狀態,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然而,不能否認這部作品無論在書法還是在文學上都是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此後人爭相模仿王羲之的筆跡,留下多種版本的《蘭亭集序》。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費盡心思想要獲得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也不知得到沒。而這篇文章在文學上的造詣也得到後人極高評價,元末明初的史學家如此評價:「西晉之文,淵明《歸去來辭》,李令伯《陳情表》,王逸少《蘭亭序》而已。」

 然而,王羲之並不是完全隱逸搞他的書法與文學創作,他也關心民生疾苦,也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一次王羲之遊於山陰嶯山,見一老嫗賣扇,無人肯買。他察覺得老人家生活的不易,忙上前主動為老人家的扇子提字,於是扇子瞬間搶賣一空。出自名門的王羲之有如此愛民之心,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在王羲之與謝安的書信中,他指出東晉最大的問題不是饑荒,而是沉重的徭役。特別是由於出生於王氏大族,他從小就有不俗的政治資源與不平凡的政見。揚州刺史殷浩曾給王羲之修書一封:一個人應該以國家興衰為己任,怎麼可以在國家存亡之際,選擇隱居呢?王羲之也明白混跡於世,哪有那麼灑脫的,於是在殷浩邀請其出仕時,他也下定決心為之驅馳。王羲之在辭官之前也曾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等職,這次出山,他的官職升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在任職會稽內史期間,正值東土饑荒,他常開倉賑濟,使吳郡百姓稍得休息,安於其業。

 王羲之心懷高遠也能夠關懷民生疾苦,可以坐擁權力與地位卻能淡然視之。他既能為民請命,又能寄情山水。他入仕不敗氣節,出世不放浪形骸。看他,就能了解琅琊王氏為何三百餘年風流不衰、冠冕不絕,看他,就能看到魏晉文化是多麼別具一格又璀璨奪目。因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可以說,在魏晉眾多名士中,王羲之是真正的千古風流人物。

相關焦點

  • 魏晉風骨,散到骨子裡的風流
    所謂的魏晉風骨,其實就是士人階級和統治階級割裂的產物。魏晉風骨代表者,竹林七賢。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就把這種割裂體現的很明確。士大夫是不屑於投奔官場的,在他們看來那是「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割裂的直接影響就是知識分子階級的思想終於不再局限於迫於生計天天研究三從四德,天天糾結于謙恭儉讓,知識分子的思維終於可以劃破天際,思考一些常人難以想像的問題。
  • 時尚魏晉生活志 · 名士與酒
    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輩出,其名流傳甚廣,一提起魏晉時期的名士,許多人往往浮現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以外,更多的人則是十分注重外貌的,並以陰柔為美。一個人的風度儀表,自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人的社會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標誌,所以士人們十分注重儀容,並將之作為重要的談資。
  • 魏晉風流 | 十大奇風異俗
    唯其如此,後世才有了「魏晉風流」之說。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詩文等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具體表現為個體生命意識的張揚,由注重傳統儒家教化下的道德風範,開始向崇尚人物外貌、精神氣質的生命情態轉變。
  • 自然美的極致——《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
    ——杜牧《潤州》魏晉名士的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令歷代文人心馳神往。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流於世俗的氣質。而自然之色,山水之形,對於魏晉風度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魏晉「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士人不再關心朝廷政事,轉而尋求個人的解脫,自然山水便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
  • 李景琦:魏晉名士夏侯玄
    夏侯玄「少知名」,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東晉袁宏作《名士傳》,把他和何晏、王弼列入正始名士(正始是魏帝曹芳的年號)。所謂「名士」,也稱「名流」「名勝」,是魏晉世族門閥中的領袖人物。一般來說,它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出身名門貴族。《三國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和《世語》說,宦官曹騰的養子,即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可見當時曹氏和夏侯氏實為一個家族。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王戎篇
    不過王戎不是阮籍那種會窮途而哭的人,倘若他給的建議別人不聽,他也不會在意;面對政局的混亂,他也樂得隨波逐流,並沒有所謂文人的傲氣與風骨。很多人好奇阮籍怎麼會看重這樣一個汲汲於利益而缺乏名士風度的人,甚至認為與阮籍的交遊是王戎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附會的,但這樣的猜測並沒有什麼憑據。
  • 《世說新語》8個故事,感懷魏晉名士風骨
    《世說新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近三百年間,上流社會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聞軼事,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傳世名著,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對這本書推崇備至。魯迅稱《世說新語》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馮友蘭也把《世說新語》當作「中國人的風流寶鑑」,而大翻譯家傅雷對此書更是愛不釋手,他在寫給傅聰的信裡說:「你現在手頭沒有散文的書(指古文),《世說新語》大可一讀。日本人幾百年來都把它當做枕中秘寶。
  • 魏晉名士的「另類」之風,只有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但有這麼一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他們做事「另類」獨特,與人談話時更是酣放恣肆,這種風度就是魏晉風度,這群人也就是被人熟知的魏晉名士。 魏晉名士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先驅,「另類」之風蔚然成風 翻看魏晉的史書,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中都有「不修小節
  • 為何王羲之祖孫三代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看魏晉時期的宗教潮流
    但是王羲之家族卻似乎不是這樣,從王羲之這一代開始,他七個兒子的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另外包括他孫輩也有近40人採取這樣的來取名字。而在王羲之家族中,王家成員也喜歡取「之」字樣的名字。
  • 描寫魏晉名士風流的《世說新語》是依據什麼完成的?
    原文作者丨寧稼雨摘編丨安也在《世說新語》所依據的藍本中,《魏晉世語》《名士傳》《語林》和《郭子》是主要而有代表性的四種。從這四種書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到人們對魏晉文人精神變遷的認識如何由淺入深、由模糊到清晰。《<世說新語>與魏晉風流》,寧稼雨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5月。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當時天下風流名士們皆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影響達數百年之久,一直到隋唐初期,上流社會都還有魏晉思想的影響。這當中出了很多名人大家,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等,為何在那段時間裡,會出現道家思想泛濫,文人夢想簡約雲澹,超然絕俗。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便是這些上流名士的日常生活。
  • 魏晉「男團」究竟都做了什麼
    【飲酒】 都知道魏晉人飲酒成狂,為什麼魏晉名士這麼愛飲酒?《詩經》裡面提到有很多描寫「酒」的詩句。但那時候啊,酒並不是日常飲品,而是禮教和儀式的象徵,也就是儒家思想提倡的「酒以成禮」。道家追求「酒以合歡」。
  • 【美林漫步】《世說新語》8個故事,感懷魏晉名士風骨
    《世說新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近三百年間,上流社會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聞軼事,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傳世名著,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對這本書推崇備至。魯迅稱《世說新語》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馮友蘭也把《世說新語》當作「中國人的風流寶鑑」,而大翻譯家傅雷對此書更是愛不釋手,他在寫給傅聰的信裡說:「你現在手頭沒有散文的書(指古文),《世說新語》大可一讀。日本人幾百年來都把它當做枕中秘寶。
  • 八大書法中的那股悠然久遠的魏晉氣息和氣韻
    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大解放的時代,也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轉型期,正如文學進入自覺時代一樣,漢字的書寫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審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視和強調。魏晉還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最繁榮時期:書體完備,真、行、草,幾乎同時出現;書家眾多,群星璀璨。[唐]孫過庭《書譜》開篇就說:「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說前有張芝鍾繇,後有王羲之父子。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魏晉名士嵇康:在偽娘遍地走時代中,不一樣的風一樣的男子
    從人格理想與個性氣質上來說,魏晉名士們大概有兩個方面的追求。一是普遍追求容貌之美。魏晉是男色流行的時代,玄學大師貴族公子何晏是一個頂級帥哥,皮膚白中透紅與眾不同,連走路都要塗脂抹粉顧影自憐;潘嶽和衛玠是美男子,出街時常被年輕女子圍在中間一頓猛看。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劉伶篇
    雖陶兀昏放,而機應不差在竹林七賢中,最富酒名的莫過於劉伶與阮籍。歷史上記載劉伶「身長六尺,容貌甚陋」,又矮又醜,與風度翩翩的「名士」看上去似乎沾不上邊;但他「雖陶兀昏放,而機應不差」,儘管喝起酒來放縱不羈,但實際上是一個頗有高才的人。
  • 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典型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但是按照小說的具體形態來看魏晉時期的小說遠遠不夠成熟,因為這一時期的小說的內容主要來自於民間奇聞異事,雖然具備了一定情節以及人物性格描寫,但是依舊是將小說的內容當作事實來寫九品中正制雖然小說的興盛在魏晉時期,但是卻早在魏晉之前便已經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眾多的素材。
  • 上品寒士 | 是真名士,自風流
    雖然在歷史上有了影響深遠的魏晉風骨,但每每談及風骨,總有嘆息。錯過魏晉,或許中國詩詞就沒有若如初見的美,中國名士們再也沒有竹林七賢的那種肆意張狂,沒有了陸機的《平復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沒有華亭鶴唳、也沒有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也不會有後來辛棄疾的那一句「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那時候,人生而自由,卻也困在枷鎖之中。
  • 魏晉書韻,風靡古今,淺談王羲之行書手札的藝術特點
    導語:王羲之行書手札作品至今可以看到的,都是來自唐朝的雙勾摹本,但是其藝術價值與學習價值是不言而喻的,這些遺留的經典之作至今還在影響著學習書法的人,魏晉書法的風韻仿佛從未減弱過。《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與《得示帖》,三帖合裱於一卷,《喪亂帖》 八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喪亂三帖為唐摹本,由手卷改為軸裝裱。「喪亂三帖」是王羲之行書手札中的精品,筆法變化莫測,靈動飛揚,將魏晉書法的風格韻律發揮的淋漓盡致。唐太宗所言「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反直」在此三帖中表現的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