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名士?詞典解釋是指:舊時以詩文等著稱的人,或是名望很高而不做官的人。
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惜名聲,曲高和寡,學識淵博且不追逐名利,並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
而在我國古代的魏晉時期,正是名士輩出,盡顯風流之時。
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輩出,其名流傳甚廣,一提起魏晉時期的名士,許多人往往浮現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以外,更多的人則是十分注重外貌的,並以陰柔為美。
一個人的風度儀表,自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人的社會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標誌,所以士人們十分注重儀容,並將之作為重要的談資。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對於男人形象的喜好和描述,一般以儀容魁梧偉岸、氣質瀟灑豪邁為重,對於相貌本身並不是十分注重。
但在魏晉時期則不然,對於相貌和形態的關注則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大多數時代被視為病態的癖好,在魏晉時期卻是「帥氣」的展現。當時名士若是面相美貌似女子才會被人稱道,所以男性在當時也會塗脂抹粉,更有甚者喜好穿女性的衣服,讓人吃驚。
東晉時,書聖王羲之曾經讚嘆杜弘治的容貌:「面若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魏晉時讚美一個人常言過其實,用詞華麗,雖然放浪形骸是魏晉時期的重要時尚,但是對於風流雅致的追求,始終是主題。
在魏晉士人的風尚中,除了愛服所謂的神仙方藥,便就是喜愛飲酒。《世說新語·任誕》中寫道:「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當時在魏晉時流行於名士圈層的「五石散」需配用溫酒服用,所以飲酒的人不一定服藥,但服藥的人卻必須飲酒。
酒和文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因此魏晉名士們便感覺到,要是三天不喝醉一次,便會覺得身體和靈魂不再親近。但如後世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寫:「醉翁之意不在酒。」顯然魏晉時期的名士們縱情豪飲也是各有心事在眼前。
流傳久遠的《蘭亭集序》而更為我們熟悉的王羲之,在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之會」、就以曲水流觴之法,飲酒作詩,不能作詩的則罰酒三鬥。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這在當時是文人雅士集會的常態。
飲酒之風在竹林七賢時期達到了高峰。特別是阮籍和劉伶,他們幾乎將酒作為對現實矛盾的一種逃避的重要手段,但同時也將飲酒上升到一種超越禮教的束縛,追求心靈自由境界的途徑。
劉伶經常因為縱酒耽誤正事,他出門的時候帶一個酒壺,後面的隨從帶一把鋤頭,劉伶囑咐他:「我在哪兒死了,你就在哪兒埋了我。」所謂「杜康造酒劉伶醉,一醉人間數百年」,真不愧被奉為酒仙啊。
酒作為一種精神性的飲品,在魏晉士人那裡更多地被賦予了他們的理想,因而飲酒也成為一種境界和生活,酒已然成為名士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