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魏晉生活志 · 名士與酒

2021-02-16 博大酒業老頭曲事業部

何為名士?詞典解釋是指:舊時以詩文等著稱的人,或是名望很高而不做官的人。

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惜名聲,曲高和寡,學識淵博且不追逐名利,並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

而在我國古代的魏晉時期,正是名士輩出,盡顯風流之時。

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輩出,其名流傳甚廣,一提起魏晉時期的名士,許多人往往浮現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以外,更多的人則是十分注重外貌的,並以陰柔為美。

一個人的風度儀表,自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人的社會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標誌,所以士人們十分注重儀容,並將之作為重要的談資。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對於男人形象的喜好和描述,一般以儀容魁梧偉岸、氣質瀟灑豪邁為重,對於相貌本身並不是十分注重。

但在魏晉時期則不然,對於相貌和形態的關注則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大多數時代被視為病態的癖好,在魏晉時期卻是「帥氣」的展現。當時名士若是面相美貌似女子才會被人稱道,所以男性在當時也會塗脂抹粉,更有甚者喜好穿女性的衣服,讓人吃驚。

東晉時,書聖王羲之曾經讚嘆杜弘治的容貌:「面若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魏晉時讚美一個人常言過其實,用詞華麗,雖然放浪形骸是魏晉時期的重要時尚,但是對於風流雅致的追求,始終是主題。

在魏晉士人的風尚中,除了愛服所謂的神仙方藥,便就是喜愛飲酒。《世說新語·任誕》中寫道:「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當時在魏晉時流行於名士圈層的「五石散」需配用溫酒服用,所以飲酒的人不一定服藥,但服藥的人卻必須飲酒。

酒和文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因此魏晉名士們便感覺到,要是三天不喝醉一次,便會覺得身體和靈魂不再親近。但如後世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寫:「醉翁之意不在酒。」顯然魏晉時期的名士們縱情豪飲也是各有心事在眼前。

流傳久遠的《蘭亭集序》而更為我們熟悉的王羲之,在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之會」、就以曲水流觴之法,飲酒作詩,不能作詩的則罰酒三鬥。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這在當時是文人雅士集會的常態。

飲酒之風在竹林七賢時期達到了高峰。特別是阮籍和劉伶,他們幾乎將酒作為對現實矛盾的一種逃避的重要手段,但同時也將飲酒上升到一種超越禮教的束縛,追求心靈自由境界的途徑。

劉伶經常因為縱酒耽誤正事,他出門的時候帶一個酒壺,後面的隨從帶一把鋤頭,劉伶囑咐他:「我在哪兒死了,你就在哪兒埋了我。」所謂「杜康造酒劉伶醉,一醉人間數百年」,真不愧被奉為酒仙啊。

酒作為一種精神性的飲品,在魏晉士人那裡更多地被賦予了他們的理想,因而飲酒也成為一種境界和生活,酒已然成為名士之標誌。

相關焦點

  • 描寫魏晉名士風流的《世說新語》是依據什麼完成的?
    《魏晉世語》對於《世說新語》仍有借鑑作用《魏晉世語》的作者為郭頒,他所生活的西晉時期還處在玄學清談的發展變化過程當中,所以他還不可能對清談玄學中文人的整體精神風貌做出概括和總結,從而加以表現。由於該書至宋代已經亡佚,所以原書與《世說新語》的傳承關係已經難以知曉,但現存佚文可證《魏晉世語》對於《世說新語》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 李景琦:魏晉名士夏侯玄
    魏晉之際,思想界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自西漢以來定為一尊的儒學的衰頹和玄學的興起。玄學是綜合儒、道兩家,把儒家經義和崇尚自然的老莊思想雜糅起來的學派,而夏侯玄就是玄學大師和玄學的奠基人之一。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是魏徵西將軍夏侯淵的從孫。他的父親夏侯尚與文帝(曹丕)友善,為魏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都督南方諸軍事,封昌陵鄉侯。
  • 魏晉名士都愛「清談」,清談是怎樣談的,都談些什麼?
    清談,是魏晉名士風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想了解什麼是清談,推薦去看一下《世說新語》,從漢末,到晉末,士人的言行舉止,都能從這部書中品評,陳寅恪先生評價《世說新語》為「一部清談之全集」,可見一斑。什麼是名士風度?魏晉風度,也叫名士風度,聽起來很抽象,卻給人一種飄逸絕倫的神仙感。
  • 自然美的極致——《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
    ——杜牧《潤州》魏晉名士的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令歷代文人心馳神往。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流於世俗的氣質。而自然之色,山水之形,對於魏晉風度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魏晉「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士人不再關心朝廷政事,轉而尋求個人的解脫,自然山水便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
  • 你所不知道的魏晉風流:男子以白為美,名士沉迷煉丹飲酒
    提到魏晉,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魏晉風流"。確實,魏晉確實是人才輩出的時期,不少翩翩公子讓我們心生嚮往。但是,今天要說的魏晉風流,可能和大家想像中不太一樣。我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時代分析,以白為美風氣的形成和追求仙途,沉迷飲酒的名士來說。
  • 魏晉名士的「另類」之風,只有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但有這麼一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儒家思想中的「禮」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他們做事「另類」獨特,與人談話時更是酣放恣肆,這種風度就是魏晉風度,這群人也就是被人熟知的魏晉名士。 魏晉名士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為先驅,「另類」之風蔚然成風 翻看魏晉的史書,細心的人會發現,其中很多人物的評價中都有「不修小節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他出生於琅琊臨沂的王氏大族,幼年喪父,伯父王敦、王導都是東晉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在這種家族背景以及勢力影響下,王羲之從一出生就過上了尋常人無法企及的生活。少年時期的他被從叔王敦器重,可能由於家族的影響,再加上自身才華的出眾,朝廷公卿皆愛慕他的才能,多次召他擔任侍中、吏部尚書等職。
  • 名士之巔:魏晉南北朝之竹林七賢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士最多的時代,以至於後人一想起名士,就以魏晉風度稱之。其中又以竹林七賢為最。考其歷史,他們首先以七賢聞名,後因其經常在山陽縣竹林下集會飲酒,故又稱竹林七賢。可是這人有個毛病,他不像當時的名士那樣,塗脂抹粉,峨冠博帶,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修邊幅,不注重打扮,臉和頭髮經常就半個月不洗。嵇康十分崇尚老莊之道,所以很是追求養生之道。正是在養生之道中找到了自己不修邊幅的理由:道法自然!這個人一身傲骨,拒絕與權貴交往,這個習慣他保持終身。
  • 魏晉風流 | 十大奇風異俗
    唯其如此,後世才有了「魏晉風流」之說。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詩文等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具體表現為個體生命意識的張揚,由注重傳統儒家教化下的道德風範,開始向崇尚人物外貌、精神氣質的生命情態轉變。
  • 文武雙全的魏晉名士,連皇帝都被他的氣勢震懾,成為天下表率!
    生活中,總有些人以為這個世界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他們愛抱怨,憤世嫉俗,還有鍵盤俠,日日抱著鍵盤指點江山,前者讓人厭煩,後者讓人痛恨。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個人如果想要達到某種高度,要想被別人看得起,首先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表裡如一。
  • 魏晉名士:我嗑五石散,雨女無瓜!
    魏晉時期,著名的五石散或者寒食散是最時尚的嗑藥爆款產品,代表了當時服食派的最流行。那麼,五石散到底是什麼東東?其實魯迅先生早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提到過這個問題:只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吃了散之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廣東提倡,一年以後,穿西裝的人就沒有了。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
  • 魏晉名士嵇康:在偽娘遍地走時代中,不一樣的風一樣的男子
    從人格理想與個性氣質上來說,魏晉名士們大概有兩個方面的追求。一是普遍追求容貌之美。魏晉是男色流行的時代,玄學大師貴族公子何晏是一個頂級帥哥,皮膚白中透紅與眾不同,連走路都要塗脂抹粉顧影自憐;潘嶽和衛玠是美男子,出街時常被年輕女子圍在中間一頓猛看。
  • 盤點「竹林七賢」的小「怪癖」,是魏晉時期成為名士的一大要素
    其中魏晉時期的有七個人很是出名,這七個人因為時常在一個竹林聚會,所以人們將他們合稱為「竹林七賢」,這七個人之間雖然思想上有不同的主張,後來的在政治方面的傾向也不一樣,後來沒人的結果也都不一樣,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心理還是經常把這七個人放在一起。自古以來能被稱為名士的人,除了本身的才華以外,都要有點特別的癖好,不然天下有才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他們就能單拿出來被稱為名士呢。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第一個原因就是殺名士是魏晉時期的君主穩固政權的手段。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混亂的時代,頻繁的動亂帶來的是人心起伏。名士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群,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們的言論在往往決定著民心的走向。
  • 說說魏晉名士們特立獨行的「唱播」
    魏晉士人也許是歷史上最有趣的一群人,一方面,那個時代社會動蕩、生靈塗炭、人心焦灼,另一方面,人們又追求思想自由、個性解放、標舉風骨,美其名曰「魏晉風流」據說一向特立獨行的兩晉才子們,向來有三大愛好:「喝酒、長嘯、學驢叫」,喝酒與驢叫就算了,咱們來聊聊長嘯是咋回事吧。
  • 風骨勝於風度:淺析魏晉時期士大夫的清談風與荒誕事
    魏晉名士放浪形骸的清逸生活打嘴炮的黃金時代從社會風尚的角度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繼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無疑是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政治氛圍,再加上相對富足的生活,當時的士人有足夠的閒情逸緻穿起寬袖大袍,聚在一起飲酒行文、高談闊論,不善清談之道會被人恥笑。概括起來,魏晉清談之風有兩種現象,一種是率性而為、慷慨任情的自我放逐;另一種則是飲酒服藥、捫蝨而談的自我標榜。
  • 魏晉「男團」究竟都做了什麼
    【飲酒】 都知道魏晉人飲酒成狂,為什麼魏晉名士這麼愛飲酒?《詩經》裡面提到有很多描寫「酒」的詩句。但那時候啊,酒並不是日常飲品,而是禮教和儀式的象徵,也就是儒家思想提倡的「酒以成禮」。道家追求「酒以合歡」。
  • 魏晉男團竹林七賢:愛酒成痴的男人也會放蕩不羈愛自由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後與地名竹林合稱。介紹七個人事跡之前,先來聊聊魏晉風度,是指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審美理想。
  • 竹林七賢與酒
    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魯迅先生在任中山大學教授的時候做過一篇演講,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說魏晉的名士之所以與後來的不同,蓋因「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後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
  • 魏晉風流付竹林
    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名士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試圖置身事外。他們在南太行一帶寄意山水,縱情詩酒。由於經常聚集於山陽嵇公竹林的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等七人,時人就以竹林七賢稱之。嵇公竹林何處尋根據多種資料記載,七賢所遊之竹林不僅實際存在,而且是一個可以確定其具體位置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