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但是都沒有得到司馬昭的同意。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第一個原因就是殺名士是魏晉時期的君主穩固政權的手段。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混亂的時代,頻繁的動亂帶來的是人心起伏。名士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群,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們的言論在往往決定著民心的走向。因為漢朝在漢文帝時期就廢除了秦朝定下的誹謗罪和妖言罪,孔融和嵇康作為當時的反對派意見領袖,對曹操和司馬昭這樣的當權者冷嘲熱諷。曹操和司馬昭在政權尚未穩固的時候,只能對這些反對聲音一笑了之,裝作不知道,但是在政權穩固後,就立即揮舞起屠刀,將這些誹謗當權者的名士以其他罪名誅殺。
第二個原因就是魏晉時期是一個理想破滅的時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思想漸漸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忠孝成為一個貫穿各階層的主旋律。但是在魏晉這個戰亂頻發的時期,專權篡位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篡位者在篡位後依舊倡導忠孝,卻任用有才無德的小人為政,不免讓人有種滑稽之感。孔融不滿曹操專權篡漢,對曹操及其家人的所作所為冷嘲熱諷,這就相當於揭開了當權者的虛偽面具,自然觸怒了大權在握的曹操。嵇康同樣對司馬氏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不僅拒絕司馬氏的聯姻,而且拒絕出仕為官,對司馬氏自導自演的專權篡魏毫不留情進行批判。
第三個原因就是魏晉風流終究難登大雅之堂。魏晉時期不僅是一場權力大洗牌,也是一場文化思想的更新重組,由此衍生出了「魏晉風流」一詞來形容這個時代。但是魏晉風流終究還是在官方思想的打壓下,成為了一段往事。孔融曾與禰衡談話時,狂蕩放言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大概是說:父之於子,有什麼情分可言呢?探求結果的本源,不過是情與欲的產物而已。母之於子,又怎麼說呢?就如同放在瓦罐中的一個東西,出來後就分離了,沒有任何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