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2020-12-18 麒麟閣說史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但是都沒有得到司馬昭的同意。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第一個原因就是殺名士是魏晉時期的君主穩固政權的手段。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是一個軍閥割據混亂的時代,頻繁的動亂帶來的是人心起伏。名士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群,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們的言論在往往決定著民心的走向。因為漢朝在漢文帝時期就廢除了秦朝定下的誹謗罪和妖言罪,孔融和嵇康作為當時的反對派意見領袖,對曹操和司馬昭這樣的當權者冷嘲熱諷。曹操和司馬昭在政權尚未穩固的時候,只能對這些反對聲音一笑了之,裝作不知道,但是在政權穩固後,就立即揮舞起屠刀,將這些誹謗當權者的名士以其他罪名誅殺。

第二個原因就是魏晉時期是一個理想破滅的時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思想漸漸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忠孝成為一個貫穿各階層的主旋律。但是在魏晉這個戰亂頻發的時期,專權篡位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篡位者在篡位後依舊倡導忠孝,卻任用有才無德的小人為政,不免讓人有種滑稽之感。孔融不滿曹操專權篡漢,對曹操及其家人的所作所為冷嘲熱諷,這就相當於揭開了當權者的虛偽面具,自然觸怒了大權在握的曹操。嵇康同樣對司馬氏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不僅拒絕司馬氏的聯姻,而且拒絕出仕為官,對司馬氏自導自演的專權篡魏毫不留情進行批判。

第三個原因就是魏晉風流終究難登大雅之堂。魏晉時期不僅是一場權力大洗牌,也是一場文化思想的更新重組,由此衍生出了「魏晉風流」一詞來形容這個時代。但是魏晉風流終究還是在官方思想的打壓下,成為了一段往事。孔融曾與禰衡談話時,狂蕩放言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大概是說:父之於子,有什麼情分可言呢?探求結果的本源,不過是情與欲的產物而已。母之於子,又怎麼說呢?就如同放在瓦罐中的一個東西,出來後就分離了,沒有任何關係了。

相關焦點

  • 嵇康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精神領袖,司馬昭為何要殺嵇康呢?
    嵇康是魏晉名士,還是當時久負盛名的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和音樂家,這樣一個名士,即使是篡位上臺的司馬昭,也不敢貿然殺害,殺人總是要找理由的,司馬昭以「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的理由殺害了嵇康。
  • 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孔融呢?
    提起孔融應該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時候的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後來竟因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嵇康之於司馬昭,令狐衝之於任我行
    後來《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學魏晉風度翻白眼,「非湯武,薄周孔」,就是指的嵇康。話說,為啥他會死?嵇康入獄,是因為牽涉到個曲裡拐彎的腌臢事。哥們呂安的老婆被呂安的哥哥灌醉了睡了,那大哥還反咬一口,誣告呂安不孝。嵇康就跟這位大哥絕交,為呂安伸冤,被捉了。按說罪不至死,但添油加醋,還是被司馬昭下令,殺了。為啥呢?
  • 曹操從不怕被人懟,但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殺他不可
    老曹要給兒子娶甄宓作媳婦,孔融杜撰了一個「武王伐紂後,將妲己賜給周公」的故事來諷刺。不懂就問的曹操還真以為有這齣,問出處。孔融說:「這不就是您當下這情況嘛!」曹操這才反應過來,人家是在拐著彎兒地罵曹家父子。 孔融從小就富有機變,真的假的杜撰在一起,信手拈來。他十歲時去拜訪當時名士李膺。
  • 竹林七賢的分崩離析:有三人拒不配合司馬昭,為何只有嵇康被殺?
    嵇康與曹操嵇康年幼喪父,被母親和哥哥拉扯長大這個人年幼就很聰明,甚至博覽群書,學習的技藝也很多。成年後酷愛道家書籍及其思想。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長的很俊,卻不注重打扮,也算是比較另類的一個「帥哥」吧。因為嵇康的文學在當地小有名氣,甚至招來了皇室的注意。最終在安排下,嵇康娶了長樂亭公主曹氏。這個曹氏是誰?她是曹操的曾孫女兒,準確的說是曹操的兒子曹林的孫女兒。
  • 曹操為何殺孔融,真的因為孔融不孝嗎,別被歷史給騙了
    不了解三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孔融是三國裡的更不知道孔融就是被曹操殺的,那曹操究竟為啥要殺孔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孔融說錯話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再小學課本上,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三國時期名譽天下。在古代,孝道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的根本之道,在那個以孝治國的時候,孔融的事跡很快就被傳播起來,被天下人認為是孝道的標榜。一開始董卓想殺他,想了想他的名氣,算了。之後曹操也想殺孔融,想了想還是又放下了。孔融的智商不低,可惜情商就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了。
  • 三國時曹操為何愛才卻又常殺才?他為何一定要處死孔融?
    第二件是在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發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文章中不僅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甚至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個遍!但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卻十分愛憐陳琳的才情,重用於他,甚至還常常與陳琳討論文學。而曹操殺才的事例中最出名的主要有思件。第一件是殺孔融,孔融由於到處與曹操作對,被曹操找藉口殺了。
  • 魏晉名士嵇康:在偽娘遍地走時代中,不一樣的風一樣的男子
    從人格理想與個性氣質上來說,魏晉名士們大概有兩個方面的追求。一是普遍追求容貌之美。魏晉是男色流行的時代,玄學大師貴族公子何晏是一個頂級帥哥,皮膚白中透紅與眾不同,連走路都要塗脂抹粉顧影自憐;潘嶽和衛玠是美男子,出街時常被年輕女子圍在中間一頓猛看。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為什麼要殺了孔融?
    孔融其人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孔融家七兄弟,孔融年齡倒數第二,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來了一籃梨子,因為大家都疼愛孔融,所以讓他先挑選,孔融從籃子中左挑右選,最終挑選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孔融的父親問孔融:「為什麼你要選擇最小的梨子呢?」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孔融曾向曹操舉薦過狂士禰衡,禰衡就多次當眾羞辱過曹操,最後被粗人黃祖所殺。可以想像,目空一切,且心直口快的孔融在當時肯定樹敵無數,得罪的人肯定不止曹操一人。曹操給後人一直是一種反覆無常的人,一方面,他禮賢下士,寬宏大量,擊敗袁紹後,搜集到了曹操陣營內部寫給袁紹的諸多信件,在當時,這可都是通敵之罪,可曹操卻下令燒掉那些信件。可另一方面,曹操卻奸詐無比,濫殺無辜,他曾經屠過城,冤殺名士崔琰。的確很矛盾,但是總體而言,曹操還是一個愛才之人。孔融曾經多次諷刺抨擊曹操。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直接提名反對。
  • 曹操因為殺了他,差點丟了兗州!
    陳宮為何先幫曹操入主兗州,又背叛曹操迎立呂布呢?關鍵就在於曹操殺了邊讓!邊讓在三國歷史中並不出名,有心的人或許會把邊讓和孔融、楊修一起記住,因為這三個人都是曹操殺的名士。孔融、楊修我們都比較熟悉,那麼邊讓何德何能,能夠讓陳宮為了他背叛曹操?
  • 孔融被殺前求曹操放過子女,他9歲兒子說了9字,曹操:此人留不得
    比如說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他拜訪了名士李膺。門客不給進,孔融就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李膺出門一看,竟是一個小毛孩子。 李膺剛準備質問,誰知孔融態度傲慢地說到: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我們可不就是親戚嗎?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這一身份讓孔融在三國時候舉足輕重,他也因此成為當時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名士之一。除了讓梨,孔融小時候還是個邏輯鬼才,這也為他以後成為學術噴子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十歲的時候跟著他爹到了洛陽,那會兒洛陽有個名士叫李膺。
  • 三國時的庸人孔融,僅有些文才便恃才傲物,最後被曹操所殺
    孔融,字文舉,漢末文學家,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影像觀點孔融有一些致命的毛病,喜歡抨議時政;喜歡戲弄,嘲笑,譏諷他不喜歡的人;喜歡放大別人的過失,卻對別人的功績視而不見——由此可以看出,孔融雖有才,卻不善變通,心胸還有些狹窄,歷代史學家都稱頌孔融有異才
  • 成濟弒君是賈充自做主張,還是司馬昭指使,為何連皇帝也敢殺
    意思是曹髦的文學才能與當年的曹植一樣,而軍事才能與當年的曹操一樣,這是一句很高的評價,事實上曹髦的確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的皇帝,其能力不亞於曹睿與曹丕,但其衝動的結局讓人懷疑曹髦此舉根本就不是什麼誅殺司馬昭,就算沒有人告密,曹髦的實力都不足以殺司馬昭,而更像一種主動的自殺行為,明知這一去可能無法再活,曹髦仍然去了,這就是曹髦以自己的死來阻止司馬昭代魏的進程。
  • 三國最該殺的人,是王佐之才荀彧,還是剛正不阿孔融?
    三國最該殺的人,是王佐之才荀彧,還是剛正不阿孔融? 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 看王中犖老師撰寫的《魏晉南北朝史》,撰寫曹魏之時,說是曹操逼死了荀彧,嚇了一大跳,我記得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挺正常的哇,不是病死的嘛?
  • 嵇康 | 不負這乘興而來的一生.
    >《晉書》裡記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衣飾也隨便簡單、即使如此見到他的人們都讚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魯迅先生從不輕易讚美古人但他心儀魏晉風度魏晉名士是魏晉風度的縮影而走在最前面的嵇康就是風度中的風度在面對世道無常的局面
  •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是因為孔融的另一個身份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孔融,作為孔子後裔和少年天才,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上也佔據著一席之地。然而,孔融的「謝幕」卻是不幸的,他最終被曹操以「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罪名殺死。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呢?
  • 【將進酒Bar】竹林七賢之嵇康阮籍:魏晉風骨,在逃離中相遇
    據說韓氏當夜偷窺他們三人喝酒聊天,竟然通宵忘返,天亮了都不知道。 山濤的這兩位朋友就是當時文化圈、名士圈的頂級流量明星嵇康和阮籍。 嵇康由於超凡的風度才情,人氣很高,崇拜者很多,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黑粉,給他造成困擾。 據說當時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幾次要招他做官,他不但拒絕,還乾脆跑到另一個管轄區域河東郡躲避徵辟。此後,他被司馬昭拉進通訊錄黑名單。
  • 任性灑脫、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嵇康篇
    為何後世文人對竹林七賢讚賞有加,皆因其七人崇尚自然,率真風流,每一位都有所擅長、有其特質,有著不與黑暗的魏晉世俗同流合汙的不羈。竹林七賢中,最遺世獨立的,當屬嵇康。嵇康少年喪父,其博覽群書,偏好莊子,在道家思想的薰陶之下,嵇康年及弱冠就已有飄然出塵的風姿,史載他「身長七尺,容止出眾」,簡直是由內而外都風採卓絕。他是當時文人集團的領袖、遠近聞名的名士,卻總是不修邊幅。